陳吉勝 徐偉 陳靖: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

2020-12-26 中國教育在線

  一、教學改革背景

  高職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高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這就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下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副院長陳吉勝為代表的教學管理與研究團隊,從提高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出發,2013年以帕森斯「人職匹配」理論為起點,構建了人職匹配就業模型,2017年創新性提出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1」模式,並進行了本校、市內和國內全面試點、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二、改革理論探索

  2013以來,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陳吉勝教授圍繞人職匹配理論展開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豐富的理論成果。2013--2016年,主持開展了重慶市教委立項的重慶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項目編號14SKS53),於2015年、2016年先後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發表《人職匹配理論視域下高職院校就業模型建構》、《職教論壇》發表《應然與實然: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價值分析》等論文。在此期間,陳吉勝就讀西南大學教育學博士,完成博士論文《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在言實出版社出版《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著述。

  在一系列研究中,陳吉勝副院長以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為出發點,創造性的提出了「3+1」人職匹配就業模型,即人才培養的三個指標體系(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和一個變量(環境因素),闡述了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關係,形成了人才培養改革的理論基礎。

  三、「3+1」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在上述理論探索的基礎上,陳吉勝組織了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高等教育改革中心、實訓實習中心、水利工程學院等二級學院的精幹教育研究和管理團隊,依據研究成果「人職匹配就業模型」所建構的三個指標體系,以「若水」人才為培養目標,提出了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1」模式,並與2017年8月,制定了《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實施方案》,成功地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可操作、可複製的人才培養方案。

  四、「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實施方案》制定以後,2017年9月開始陸續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17--2020級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水利水電工程技術3個專業進行改革實踐,目前2017級學生已畢業。實踐表明,本成果理論上有創新,實踐上有重大突破,對提升育人質量有重大貢獻,對全國水利類職業院校發揮了示範輻射作用,在全國其他高職院校中產生重大影響。從2018年起逐步在本校建築工程技術、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工程測量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推廣,在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測量等專業中推廣,在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工程技術等專業中推廣。事實表明,本成果可複製可推廣。目前,全國推廣應用院校27所、專業71個、教師874人、學生21849人。15家合作企業推廣應用本成果,培訓員工5000多人。

  實踐過程中,完成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9個、出版《水利工程監理》《工程測量》等教材27部,建成《水工建築物》《文明在水之洲》等國家、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2門,形成了一批「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建成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供用電技術等4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主持2個,參與2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踐基地1個、示範協同創新中心1個。發表與成果相關的核心期刊論文12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40篇,出版《河長制的實踐與探索》等著述4部,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軟體著作權2項。論文核心觀點被引、被下載各529和30127次。

  五、「3+1」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通過4年實踐檢驗,成果先後在本校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等3個專業試點、建築工程技術等6個專業推廣,參與教師135名,參與學生5850人。培養畢業生1116人,通過成果實踐,學生綜合素養、專業能力得到提升,育人成效顯著。

  (一)專業建設成效顯著

  專業建設成效顯著。試點專業《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兩個專業於2018年獲評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專業、2019年獲評重慶市骨幹專業和國家級骨幹專業。推廣專業中,《建築工程技術專業》2019年獲批教育部1+X首批試點專業、《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專業》2019年獲評國家級骨幹專業、2020年獲批市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供用電技術》2019年獲批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和《工程測量技術專業》2018年獲評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應用電子技術2019年獲評重慶市骨幹專業。開展試點的專業分別建成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供用電技術等4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主持2個,參與2個)。2020年10月,試點專業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分別通過了雪梨協議研究院專業認證。2020年5月,「金蘋果」公布的全國高職院校專業競爭力排行中,我校水利大類水利工程與管理類專業排名全國第二,其中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全國排名第一,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專業全國排名第二,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全國排名第三。課程建設方面,建成《水工建築物》《文明在水之洲》等國家、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2門,主編教程27本。形成了一批「課程思政」典型案例。

  (二)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突飛猛進

  實施校內試點和推廣以來,本項目共培養出市級教學團隊1支,全國水利職教名師2人,全國水利職教新星5人,重慶市骨幹教師3人,省部級以上教學獲獎30項。特別是2020年,水利水電建築工程試點4名專業教師,以「多線導航·五環四步」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在教學職業能力大賽中獲得重慶市級一等獎,代表學校參加國賽。參與本項目研究的團隊成員和改革試點的教師團隊,共獲得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軟著3項。團隊成員發表「3+1」人才培養模式相關論文12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完成市級以上水文化育人研究專項課題7項,市級以上「3+1」人才培養模式相關教改課題15項。

  (三)學生培養質量大幅提升

  校內參與本項目試點和推廣的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部級獎項16項,技能競賽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部級69項,其他各種省級以上獎項34項。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決賽上,學院獲得4金2銀26銅,位居全市高職院校榜首,榮獲全市優秀組織單位、職教賽道先進集體。參賽項目「苗妹香香」和「益農行者—巴山老壇」雙雙晉級全國總決賽。

  在全面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2017級畢業生中,畢業生具有極強的核心競爭力,就業成效顯著。在重慶範圍就業的學生815人,佔比73%,有力支持了區域經濟發展。學生專升本通過率達37.6%,高於全校畢業生專升本通過率21.8%,就業率達96.4%,就業對口率達到87.7%,高於全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12.5%,畢業生從業與專業相關度91.6%,高於整體平均14.6%,職業證書通過率達82.7%,高於全校畢業生職業證書通過率29.4%,畢業生起薪3950元,高於畢業生平均起薪230元。

  畢業生就業半年後,展現出突出的生涯發展力和企業融入力。通過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跟蹤調查統計分析,平均薪酬達到4550元,薪酬提升率達到600元,高於2017級畢業整體平均薪酬,薪酬提升率高出2017級畢業整體平均薪酬提升率5%;職位晉升率達到26.9%,穩崗率達到98.4%,均高於整體平均水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到98.3%。

  六、「3+1」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影響

  2017年以來,在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過程中,成果得到國家級報刊報導28次,其中在《光明日報》《中國水利報》各報導3次、《工人日報》《中國教育報》各報導5次,市級報刊《重慶日報》及網絡終端報導5次。重慶教育電視臺專題播出1項,中國教育在線、新華網、人民網、華龍網等網絡媒體累計報導、轉載各30餘次和128次。學院作為中泰職教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依託本成果「3+1」人才培養模式,組織開展10餘項對外合作項目,與泰國黎逸技術學院共建大禹學院。分別與泰國、越南、寮國等「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近兩年有40餘名留學生到校入學,為我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作出較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湖南高職院校對學生訂單培養 打造國際化就業品牌
    湖南高職院校對學生訂單培養 打造國際化就業品牌 來源:紅網 作者:李逢源 王國光 編輯:李豔華 2016-04-12 22:29:45
  •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航空服務專業建設思路
    強化民航院校行業特色,鼓勵有條件的非民航直屬院校和教育機構培養民航專業人才。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做了題為《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供人才支撐》的講話,其中明確了「以就業為導向」是我國高職教育服務國民經濟發展、服務行業企業的目標。就業是結果,如何實現就業?
  • 無錫高職院校今年專業哪家強?這些專業被冷落……
    緊密貼合無錫經濟轉型發展 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該校招生就業處徐偉處長坦言,根據學校辦學實際,設置專業與地方產業結構相適應並維持在一定數量範圍內,才能保證培養出用得上、幹得好、留得下的人。
  • 湖南三所鐵路相關高職,就業穩定,單招很受歡迎
    對於專科生而言,鐵路相關的專業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我國鐵路系統龐大,大量的崗位需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而且學歷門檻不高,專科生也能比較容易進鐵路系統。全國各省有很多鐵路類的高職,單湖南省不包括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外就有3所鐵路類高職院校,這些學校畢業生就業非常穩定,無論是高考還是高職單招都很受學生歡迎,一起來看看這三所鐵路類高職的情況吧。
  • 2020中國高職院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出爐,武職在省內高職裡列第一
    據了解,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來源於全國高校畢業生進入企業滿一年的基礎數據,包括國內200多個細分領域、600多個城市地區、50萬家企業、200萬條畢業生數據,按照工資水平、就業率、人才成長率、薪酬增長率四個要素,以相應權重,以統計學模型計算得出。
  • 高職院校就業前景
    高職就業形勢分析  一是社會上普遍存在對高職生的誤解,很多人以為「高職」就是「職高」,其實高職生是實用型高級職業技術人才,既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又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所以不少單位普遍反映「高職生好用,而且比較踏實」。
  • 大咖雲集 意義非凡 CNKI全國高職院校長高峰論壇(2020)成功在線上...
    劉紅副主任在致辭中提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最近,根據部黨組要求,職成司正組織研製「技能中國建設方案」。
  • 高職院校今年擴招100萬人,哪些職校全國排名最強?
    4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討論通過了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的實施方案,加快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促進擴大就業。下面就帶大家來盤點一下,我國名氣最大的幾所高職院校:一、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在不同的高職院校排名榜單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都是排在第一名。財大氣粗的深圳在財政、人才和資源的支持上都給深職撐起了一片天,再加上師生的努力,依託珠三角產業的優勢,該校發展潛力無限。
  • 廣東培養一批又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_華禹教育網【原中國高校網】
    2018年,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中,廣東高職院校代表隊勇創佳績,榮獲一、二等獎13個和「最佳組織獎」。  這離不開「名師工程」的打造。近年來,廣東高職院校大力加強教學名師培養,培育領軍人才、打造工匠名師。2018年,廣東高職院校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 將職業精神養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只有通過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積極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質、職業精神全面均衡的課程培養模式,將職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才能真正落實行動計劃的要求。  一要將職業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 【高職專業庫】水產養殖技術,專業介紹及就業前景
    參加 高職高考 關注 高職高考網 高職專業:水產養殖技術 基本學制:3年制 專 業 介 紹 培養和掌握水產養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與水產養殖業相關產業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 深職院人才培養與大灣區建設需求「零距離」
    與企業同呼吸,與產業共命運,深職院將人才培養的「錨」定在了產業最前沿,定在了企業最需要的地方。校企聯手同心,人才備受青睞,助力產業發展……一個生機勃勃、良性循環的高職教育「生態圈」正在形成。 把準產業脈搏 眼光看得遠 「雖然這是一所高職院校,但其研究、應用實力可能比一些普通本科大學還要強。
  • 四所鐵路類高職院校,就業超二本三本,分數低也可以翻身奮鬥
    今天袁老師就為大家介紹4所高職院校中的鐵道高校。1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它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一所軌道交通的高職院校。是軌道交通行業中辦學歷史最久,影響力最大的高職院校之一,有著「華東地區軌道交通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之稱。除了鐵道專業,作為省重點專業的會計專業也是值得學生考慮的。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華東地區軌道交通人才培養「黃埔軍校」
    學校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單位、國家優質高職院校、江蘇省示範性高職院校,是長三角地區唯一一所軌道交通高職院校,也是軌道交通行業辦學歷史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高職院校之一,被譽為華東地區軌道交通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學校堅持與中國鐵路同行的辦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服務行業、奉獻社會的辦學使命,共培養了8萬多名專門人才,為我國軌道交通事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 高職高專四大高薪高就業專業
    高職高專四大高薪高就業專業 導 讀:高考後,報考什麼專業更好?未來哪些行業就業前景更好?這是在志願填報過程中,許多考生關心的問題。,冷門只所以是冷門,就是社會上基本上用不上的專業了,逐漸要被淘汰的專業了,學了這個專業等於沒有出路,很多高中班主任為了自己升學的聲譽,首先考慮學生能不能被品牌學校錄取,而學生是否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專業根本不重要,往往忽略教育本著人才培養的目的,從而導致很多考生感性的選擇其實自己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的專業,到了大學,發現現實和想像的相差甚遠。
  • 高職生職場走俏:校企聯手培養「基層領班人」
    共建企業冠名商學院  基於校企在人才培養、戰略規劃、諮詢服務等方面多年的良好合作關係,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先後與北京菜市口百貨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環境國際旅行社、恆天財富投資管理公司、北京瀚亞世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戰略合作企業,攜手建立企業冠名商學院。
  • 寓樂世界推出數位化人才培養平臺"神經猿學院",正式布局職業教育賽道
    為推進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產業人才供給,"支持加強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引導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近日,寓樂世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寓樂世界)與加拿大多倫多數據科學學院將攜手打造專業的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產業人才培養平臺。致力於採用標準、科學、可量化教學方式推動中國科創人才培養的規範化發展,精準解決職業技能培養難題。
  • 改革創新培養 最接地氣人才
    有外單位開出百萬年薪來挖他,他斷然拒絕,只因老師的一句「你若對公司沒有忠誠度,就不適合當一名會計。」倪曉嘉非常推崇學校的複合育人理念,「在校期間收穫的金融拓展專業證書,讓我在就業時比一般本科生有優勢呢!」他興奮地表示。 像倪曉嘉這樣收穫學校歷史上第一批「拓展專業證書」的畢業生,在深職院共有7011名。他們都是學校專業+改革的首批受益者。
  • 陝能院以工匠精神引領人才培養中的養成教育
    借鑑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陝能院與陝西彬長礦業集團、延長石油集團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共研促產、人才培養育訓結合的合作模式,選派20餘名教師赴各大礦區進行企業員工教學,跟崗學習時由企業指定工匠能手作為導師,採用師傅帶徒弟方式,通過工作實踐培養教師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近三年,學校利用寒暑假集中組織160餘名教師下企業參加實踐鍛鍊。  3.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活動。
  • 雲和定向培養專技人才實現「精準就業」
    日前,雲和職技校高一木製玩具設計與製作專業學生艾鑫星,還未畢業就與麗水祥和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籤約,如各學科成績合格,畢業就能到該公司工作。  當天,在雲和縣委縣政府牽頭下,雲和職技校與6家木製玩具企業、3家軸承企業正式籤約,聯合開展專業技術人才定向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