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上海六個先行區之一的靜安區今天舉行了一場「垃圾定投靜安在行」的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發布了靜安區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投放收運管理白皮書,包含《靜安區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工作實施細則》《靜安區「不分類不收運」操作規程》和《靜安區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示意圖》。
白皮書將為靜安全區在現階段著力於垃圾「兩定」投放提供指導性意見。前期垃圾分類實效已達標的住宅小區可沿用原投放點位和時間,分類實效尚未達標或居民源頭參與率較低的住宅小區由各街鎮主導,成立定時定點工作小組,按照準備期、推進期和維持期三個時段實施推進。
不少居民趕來參加主題活動 (來源:靜安區文明辦)
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小知識 (來源:靜安區文明辦)
為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明確諸多細節
作為白皮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細則》明確了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工作實施過程中各環節的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其中,分類收集容器設置原則,要求生活垃圾收集運輸集中交付點(環衛收運對接點)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幹垃圾四類收集容器;在其他公共區域設置收集容器的,溼垃圾、幹垃圾兩類收集容器應當成組設置(設置比例宜為1:1或1:2)。投放時間設置原則,建議定時定點投放點開放時長每日設置為4小時,並選取居民投放垃圾的尖峰時間段(一般為上午及傍晚兩個時間段內各兩個小時);開放時間段和時長可根據小區定時定點推進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及增減。投放點設置原則,建議一般住宅小區可按照每300至500戶居民設置一個定時定點投放點原則,根據小區空間條件、居民原有的投放習慣、垃圾房的位置、志願者人數等因素合理設置投放點數量,堅持便民原則。誤時投放點設置原則,建議在居民對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反對意見較為突出的住宅小區,可適時設置誤時投放點(原則上每小區不超過一處);誤時投放點可採用監控投放、掃碼投放等方式加大對誤時投放人員的外部約束。
此外,根據靜安有不少老舊小區的特點,細則還明確,針對街巷裡弄等公共空間較小、沒有條件設置固定分類投放點的區域,可採用移動式垃圾分類收集設施,開放時間內在固定區域設置移動設施,開放時間結束及時撤離移動設施。
另一項較為明確的規定是,住宅小區開展基礎調研、確定實施方案後,應至少在定時定點啟動前三天在小區公共宣傳欄、主要出入口等醒目位置公示啟動日期和投放點位,讓居民有足夠的適應時間;在定時定點實施初期(至少三個月),每個點位至少安排1名志願者在定時定點投放開放時間進行值守。原樓層內設置投放點的住宅小區,可根據徵詢居民意見保留全部或部分樓層投放點,通過約定承諾等方式,引導居民分類後樓層投放,督導員及物業保潔人員在約定期內對樓層分類情況進行跟蹤記錄,對約定期間內未分類的樓層,逐步撤桶,實施集中定時定點投放。
而針對垃圾收運環節,白皮書也以《操作規程》對「不分類不收運」予以具體說明。要求收集、運輸單位在生活垃圾交付點發現不符合分類標準的,告知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張貼《生活垃圾分類不符合分類標準告知單》,由相關街鎮上門指導、宣講、勸告和督促管理責任人限期改正(單位為3天,居住區為7天);整改期限內乾濕垃圾因分類不合格均納入幹垃圾收運體系,在改正期限結束後仍然不符合分類標準的,收集、運輸單位將直接拒絕收運,直至整改合格經申請後恢復收運。
在今天的活動中,來自各個街鎮的志願者隊伍也紛紛亮相。為了把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工作做細做實,靜安區發揮志願者工作的優勢,把志願服務內容納入到白皮書,要求在全區14個街鎮分別成立一支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至少每500戶一人),每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配置至少1-2名志願者。
小區居民在志願者指導下分類投放垃圾 (來源:靜安區文明辦)
城上城小區的固定投放點設在車庫,垃圾桶旁是特別製作的簡易洗手裝置 (來源:靜安區文明辦)
垃圾分類「兩定」投放已有表率
在黨建引領下,通過「三駕馬車」與眾多居民志願者的努力,靜安區已經有不少小區提前實現了生活垃圾的定時定點分類投放。5月20日,芷江西路街道的城上城小區就正式啟動了垃圾分類的撤桶並點。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季雲介紹,整個小區的撤桶並點前後用了100天,進度似乎很順利,但都得益於在細節上留了心眼,花了工夫。比如城上城有1500戶居民,原則上應設置3個投放點位,但考慮到小區有5個出入口,居民每天必擇其一而過,為了在兼顧設點原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就分別在靠近5個出入口的位置設點;在正式撤桶前,居民區提早一個月就將新的垃圾桶放到了固定投放點,一個個未拆封的垃圾桶就如同一張張鮮明的「告知書」,告知居民即將到來的「兩定」投放,讓居民有一個認識上的緩衝期,也便於及時回收居民意見。
此外,考慮到居民丟棄溼垃圾後需要洗手,但新設點位均在車庫內,條件所限無法重新改造自來水管道,居民區還特別定製了簡易的洗手裝置,採用人工蓄排水的方式為居民解憂。「我們本來只是想先用來過渡的,但實踐下來發現居民用水量並不大,這樣的裝置已基本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季雲介紹,在推進垃圾分類「兩定」投放過程中,還湧現出了不少「智多星」,比如經居民創意設計、物業操刀製作,一種溼垃圾「破袋神器」已經升級換代了好幾次,甚至準備申請專利。「我們希望將垃圾分類這件最嚴肅的事情做成最活潑有趣的事情。」季雲說。
漢中路小區的智能垃圾箱房集身份識別、信息屏幕、埠掃描、監控攝像、行動網路等多功能於一體 (來源:靜安區文明辦)
天目西路街道的樓宇黨員志願者們回收咖啡渣等廢棄物,曬乾後灌溉太平洋商廈上的屋頂花園,種植了大片有機蔬菜 (來源:靜安區文明辦)
除了居民區,不少街道還在轄區內各單位中做了很好的動員。天目西路街道結合轄區特點,積極探索實踐樓宇垃圾分類「123工作法」,堅持「黨建引領、兩樓並重、三鏈並進」。如,在商辦樓宇積極發揮「添睦+樓管家」樓宇物業經理聯盟的作用,在餐飲經營單位,按照廢棄油脂、廚餘垃圾有關管理規定,實行統一上門收運管理;藉助區域化黨建聯盟平臺,走進樓宇、走進單位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培訓活動;組建樓宇志願者服務隊,引導機關黨員幹部和樓宇白領主動對接社區,參加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開展樓宇企業和社區團隊的學習和交流,通過樓樓聯動、無縫連接。
通過廣泛的動員,653家門責單位和54幢商辦樓宇全部推行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樓宇內4452家入駐單位推行垃圾分類,覆蓋率達95%以上。街道綠化市容所所長王秋萍舉例介紹,轄區內太平洋百貨就拿出廣告位激勵店鋪租戶主動做好垃圾分類,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所有餐飲單位現在都設置了乾濕垃圾桶,大廈內還配置了幹垃圾和溼垃圾處理機及兩網融合中轉站。
垃圾分類,靜安人人在行動。記者了解到,靜安區重點聚焦規範源頭投放環節、落實收運中轉監督、深化兩網融合等工作,覆蓋全部14個街鎮,785個居住區,624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150所學校,10座公園和38家菜場。目前,已完成投放幹垃圾專用運輸車155輛,溼垃圾專用運輸車43輛,有害垃圾專用運輸車5輛;完成1105座生活垃圾箱房的標準化改造和1800個廢物箱標識的標準化更新;建成442個兩網融合服務點位及14個街鎮的兩網融合中轉站。可回收物分類量從1月的82噸/日,增加到5月的219噸/日,資源化利用率取得實質性進展。(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