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健康廣東】;
廣州的覃女士誤吞魚骨,第二天去醫院取了出來,沒想到魚骨在取出前已扎破食管刺傷了主動脈,半個月後主動脈破裂,血噴湧而出,命懸一線!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十多個學科的專家冒險一搏,在手術臺邊奮戰了十幾個小時才把她的命救了回來。
此前,該院也曾救治了一位魚骨刺傷主動脈的男性患者。而就在幾天前,廣州一45歲男性因誤吞魚骨救治無效死亡。
今年為何小魚刺頻惹大禍?聽聽醫生怎麼說!
資料圖/視覺中國
誤吞魚骨
用土方法處理埋下禍端
7月15日,48歲的覃女士在家吃鯇魚時突然感到喉嚨刺痛,吞咽時尤其明顯,她馬上嘗試民間流傳的土辦法——大口吞米飯、大口吃青菜,沒想到這個錯誤的做法為日後埋下禍端,半個月後差點要了她的命。
嘗試這些土方法後,疼痛都沒有緩解,於是,她於7月16日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就醫,醫生在內鏡下將魚骨拔除。
但接下來的幾天她仍然感到喉嚨痛、並開始出現背痛。覃女士再次返回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醫生為她開具了更為詳細影像學檢查,並叮囑她回家後吃流食。
7月31日,覃女士開始出現頭暈、頭痛、耳朵發熱等不適,於當日傍晚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看急診。影像學的檢查顯示,這根魚骨雖然早已取出,但是它在取出前已經刺穿了食道,扎傷了主動脈,在這個人體最重要的血管上形成了創口,並引起了感染、形成了膿腫,非常危險。
病灶示意圖(醫學影像科楊有優教授多學科討論時繪製)
魚骨扎破主動脈出血不止
覃女士入院後,醫院心臟外科、放射影像科、內鏡中心、心胸外科ICU、胸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科、超聲科、輸血科等多學科的專家為她進行會診,討論手術方案。
就在這期間,覃女士的病情急轉直下,開始出現頭暈、口唇蒼白、精神萎靡、意識淡漠、肛門間斷排血便等狀況,其血壓最低甚至下降至49/25mmHg,血紅蛋白從10跌到了5,說明失血嚴重。
醫生們考慮這是主動脈破口連接著食管的小創口開始不斷出血所致,並緊急對患者進行搶救,輸血後其病情才暫時穩定下來。
手術到底是做還是不做?若不實施手術,患者的病情可能瞬間惡化;若實施手術,由於患者病灶靠近主動脈弓位置,術中大出血風險極高,甚至有可能術中死亡。
據國內文獻報告,此類型手術死亡率高,國內某單個醫療中心23例手術病人僅3例存活。
如此棘手且高難度的手術,今年已是中山一院專家團隊第二次遇見了。3個月前,他們成功搶救了一例魚骨刺傷主動脈的患者。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心臟外科吳鍾凱教授立即聯合科室的陳光獻教授、梁孟亞副教授、馮康倪醫生,以及醫學影像科楊有優教授、內鏡中心崔毅教授、心胸外科ICU唐白雲教授、楊嵩醫生、胸外科顧勇教授、蘇春華副教授、麻醉科陳宇副教授、熊偉醫生、李琪醫生、體外循環科榮健教授、超聲醫學科林紅副教授、手術室龔鳳球護長、輸血科、服務管理科等多學科MDT團隊,並肩作戰。
專家們就患者的診斷、手術方案、圍手術期治療和術後康複方案等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被魚骨扎破主動脈的覃女士(右一)
醫生冒險一搏
接力手術十幾個小時
8月4日,中山一院十多個專科組成頂級團隊,為覃女士進行了手術。吳鍾凱教授、陳光獻教授在體外循環的保駕護航下,確保患者心、腦、脊髓,腹腔臟器等器官灌注完好,將主動脈弓上一個2到3毫米的破口封堵住了,當時的考慮是,這樣不僅可以止血,患者還可以免於換人工血管。
就在專家們剛剛小小地鬆了一口氣時,情況突變!覃女士的口腔中開始有血流出,很快就呈「噴湧而出」的態勢!瞬間,她的胸腔、手術室地板滿是鮮血……
還有另一個出血口?
果真,專家們在覃女士主動脈弓上又找到一個4毫米的破口。為什麼有兩個破口,手術前卻只發現了一個?
吳鍾凱解釋,其中一個洞口很有可能此前被膿腫的組織壓住了,所以並沒有出血。但手術過程中,隨著這些感染膿腫組織的切除,壓力解除了,血就湧出來了,由於這個破口更大,失血就更快。
止血刻不容緩!專家們在覃女士左側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緊急阻斷血管,將覃女士口腔、鼻腔湧出的鮮血止住。
繼續封堵這個大的破口?
專家們迅速評估後就放棄了這個方案,這個破口不僅大,且感染嚴重,周圍的組織已經變得像豆腐渣一樣脆弱,沒有辦法縫合。
於是改為胸腹主動脈切除人工血管轉流術——快速切掉破裂、感染的血管部分,更換人工血管。隨後還進行了縱膈感染清創引流術。
吳鍾凱回憶說,由於覃女士整個動脈炎症反應嚴重,當把人工血管和她的血管縫合時,手感就好像縫豆腐一樣,一點張力也不能有。小心翼翼地縫合好後,又在外圍進行了加固,這才縫結實。
血管問題解決,接著就是食管,內鏡中心崔毅教授迅速「接棒」,馬上為覃女士進行了食管支架植入術,讓她日後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
幾經波折,在十多位專家的奮力合作下,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終於落下帷幕。從早上一直做到晚上,足足用了十幾個小時。
手術前後,覃女士失血3000-4000毫升,手術中輸血1000毫升,並採用了自體血回輸。術後,經過心胸外科ICU唐白雲教授團隊的不懈努力,患者順利脫離了呼吸機。
目前,覃女士已轉入心臟外科二區普通病房,進行術後康復治療。
但是說起這個手術,吳鍾凱仍感到心有餘悸。
這個手術之難、之驚險,到什麼程度?
他說,「如果讓我重新做一次,我們都要認真細緻地做詳細的手術前討論和準備,多準備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多做後備方案及多估計手術困難情況及其應對辦法。」
吳鍾凱教授回憶起這個手術仍心有餘悸
今年小魚骨為何頻惹大禍端?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今年魚骨頻頻成為新聞的主角,比如《深圳一女孩魚刺卡喉用勺子掏,不慎又把勺子整根吞下!》《一根魚刺引發的開胸大搶救》。就在幾天前,廣州一名45歲男子也是誤吞魚骨刺穿了主動脈,搶救無效死亡。
記者採訪了中山一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多位耳鼻喉專家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接診的魚刺卡喉病例明顯比往年嚴重,多因疫情原因不方便或不敢來醫院就醫而導致病情耽延,因此極端案例會顯得比較多。
不過這種現象在近一兩個月隨著疫情的緩解而得到了改變。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醫院喉專科主任雷文斌介紹,剛剛誤吞魚刺時,魚刺往往卡在咽喉處、或食管上段,是比較容易取出來的,所以說越早來醫院處理越好。
不願意或不敢來醫院的患者,往往嘗試各種土辦法來處理,比如大口吞米飯、饅頭、青菜等,往往等了幾天疼痛或不適仍不能緩解,不得已才來醫院就診。
由於耽延的時間長加之處理方法錯誤,魚刺不僅被飯糰、青菜帶著下行(可能已經從咽喉部下行到了食道下段),還可能會被飯糰、饅頭的擠壓而扎得更深,甚至會造成食道穿孔,更嚴重的還可能引起縱膈感染,如果魚刺扎入主動脈,隨時可能危及生命。
吳鍾凱進一步解釋,一般剛誤吞了魚刺,魚刺會卡在咽喉部,魚刺再往下走就卡在食管第一狹窄,這時就算魚刺穿破了食道也不會引起生命危險。
像覃女士這種情況,因為用了這些土方法,就可能讓魚刺繼續下行,到食道第二狹窄處,這個位置剛好正對著主動脈弓,魚刺一旦刺穿食道,扎入主動脈,救治難度極大,且隨時有生命危險。
他提醒,若誤吞魚刺後一定要及時就醫,哪怕魚刺已經取出了仍需密切觀察,一旦出現胸悶、胸痛的情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立即到醫院尋求專業治療,避免因一根小魚刺惹出大禍。
魚刺造成險情的例子真不少
魚刺卡在喉嚨到底該怎麼辦?
1
千萬不要試圖用飯糰、饅頭把魚刺吞進去,因為可能會把原本位置比較淺的魚刺推得很深。也不要奢望喝醋能把魚刺給「軟化」了,可能魚刺一動不動,你的口腔、食道黏膜先被燒傷了。
2
可以讓家人拿手電照照看,如果張開嘴就能見到魚刺,我們可以用鑷子或者夾子或筷子取出來,但是千萬不要用手去摳。
3
如果魚刺卡在喉嚨比較淺的地方,可以嘗試著咳嗽,把魚刺咳出,或者用手指壓住舌根使其嘔吐,把魚刺順著嘔吐物帶出來。
4
當你嘗試以上方法還是不能把魚刺弄出來,就要及時就醫了,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醫生的吃魚訣竅
首先
吃魚的時候用舌尖和牙齒仔細分辨魚刺。因為舌尖的神經豐富,感覺最敏銳。一定要細嚼慢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其次
吃魚的時候一定要專心,不要一口魚肉一口飯,也不要說話,不要玩手機,不要心不在焉。
注意
家裡的兒童和老人,儘量吃沒有小刺的魚,或者吃剔除了魚刺的魚肉。
來源:羊城晚報、邵逸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