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老外灘 豪華氣派 煥發青春
浙江這個城市也有老外灘 恍然讓你以為到了巴黎紐約
我曾經兩次遊覽上海黃浦江外灘,沒想到這次浙江東南之旅,居然有幸在寧波三江口邂逅又一個老外灘。當我們乘坐的旅遊大巴剛駛近三江口附近的街區,馬路兩邊就出現許多歐式建築,這些建築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陳舊破敗。我知道,19世紀下半葉,寧波被闢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有幾棟歐式建築並不足奇。不料汽車越往前行,古老的歐式建築越密集,最後密集到成片連屬。如果我們剛才不是從標示著浙江旅遊的大巴車上下來,面對眼前的街景,一定恍然進入巴黎的香榭裡榭大道或英國倫敦的牛津街。
我注意到,三江口一帶的街道兩旁,許多歐式建築都用青色灰磚砌成,門窗的上方大都裝有半圓形扇面氣窗,不少建築物牆面或頂部裝飾著裸體雕像,一看牆上的標誌,嘿嘿,它們都是18XX年建成,許多建築物的名稱,一看就屬於西歐的,我想不起來它們是羅馬式還是拜佔庭式抑或雅典式。
在一條歐式建築比較集中的街道上,迎著我們的牆上掛著一把巨大的小提琴,這把小提琴足有一層半樓房高,小提琴中央圓形徽標中是三個黑體字,曰「幸福裡」,「裡」字被寫成「雙立人」,在我的印象中,漢語中讀「li」的,只有的「單立人」的「俚」。再看小提琴下方,懸掛的卻是一面藍底黃十字的瑞典國旗,迎面的青灰色磚牆上,也用藝術體寫著「幸福裡」三個大字。街道對過,依次是「這一天」、「四季會」「旅行者」牌匾,「這一天」的牌匾,外文字倒比中國字大。我看街道成色很新,知道是新近修復的,或者150多年前,這裡是外國人聚居區,才有充滿西歐風味的街道。屋簷下,臺階上擺著許多桌椅,西歐人都喜歡過夜生活,莫非如今的寧波人也學他們崇尚起夜生活來了嗎?
不過,真正的外灘在甬江邊。當我們來到甬江邊上,我們的眼目頓時為之一亮,呵——這麼豪華氣派的外灘呀!我知道,這裡的許多房子都是新近修復的,不然不會這麼新,只有幾棟古舊的建築依舊保留著昔日的風貌,比如英國領事館,連牆壁的粉刷都沒有用新工藝,我倒覺得,這些具有滄桑感的房屋,才最有味,才最能代表外灘。
站在老外灘放眼望去,甬江上新修的江橋像一道彩虹,那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都足以跟當時的老外灘建築媲美,甚至大大地超越老牌帝國主義。對岸的輪船碼頭,停泊著大大小小的船隻,在過去,那裡肯定停泊過軍艦。而老外灘的地段,現在正在積極地改造修復,這裡的巡捕房、宏昌源號、朱宅和嚴氏山莊等建築,已經基本修復到位,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波老外灘跟上海外灘一樣,只有一條街,街的另一面是甬江,只不過,寧波老外灘的建築沒有上海外灘的高大華麗,氣勢也沒有上海外灘大,可是論資歷,卻比上海外灘早20年,它的建設,是中國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屈辱史的見證。1840年,英帝國主義悍然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他們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迫使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償英國鴉片煙價和軍費等二千多萬銀元,強令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把持中國海關關稅,從此,中國海關再無自主權。他們還廢除了公行制度,準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從那時候開始,寧波就成了西方列強的自由港,現在我們看見的老外灘,這些西式洋房,正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見證。從另一個角度看,寧波老外灘算得上是再好不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入夜,站在甬江新橋上看老外灘,老外灘一片輝煌的燈火,蓊鬱的行道樹被燈光一輝映,變得一片翠綠鵝黃,一幢幢歐式樓房倒映在甬江,甬江也變得金碧輝煌。老外灘馬路上行人熙熙攘攘,不少遊客走到甬江邊憑欄欣賞夜景,昔日帝國主義橫行霸道的場所,現在成了寧波人民和各地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那輝煌的燈光,展示著今日寧波建設的日新月異。
我站在甬江邊上想向老外灘樓房看去,一片草地上立著用金屬焊接的「老外灘」三個立體大字,越過「老外灘」幾個大字,草坪盡頭,是顯得有幾分荒涼的教堂,在燈火的映照下,教堂建築顯得很有滄桑感,仿佛象徵著帝國主義的註定衰落。
靠江邊的平地上豎立著一排排大傘,深紅色的,入夜,大傘下一張方桌,桌上一把茶壺,幾樣茶點,桌子四周幾把靠背椅。忙碌了一天,人們坐在傘下,既欣賞甬江夜景,又欣賞老外灘街景,看著斑駁昏暗的英國領事館和巡捕房,氣定神閒地端起茶杯,是不是很有為帝國主義唱輓歌的意味?此刻,我這個從長江三峽走來的旅行者,也跟著大家一道,在欣賞老外灘美麗景色的同時,為新中國奏響「從此走向繁榮富強」的凱歌。
文|昆德拉傳媒特邀編輯 胡祖義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