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機場運輸指標穩中有增,航線結構不斷優化,正從重規模的高速增長轉向更注重效率的高質量發展——
湖南機場邁入 「提質增效」快車道
製圖/李雅文
磁浮列車從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駛出。(資料圖片)童迪 攝
湖南日報記者 鄧晶璡 通訊員 劉航 鄧竹君
新年伊始,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發布了2017年主要運輸指標:全年旅客吞吐量達2376萬人次,同比增長11.6%;計劃航班執行率達92%,客座率達86.3%;去年10月以來航班放行正常率保持在90%以上,居全國前列。
在旅客量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執行率和客座率這兩項更能體現機場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數據尤為喜人。這反映出湖南機場在加快推進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過程中,既注重「量」的比拼,更致力於「質」的取勝,機場發展正邁向「提質增效」的快車道。
取勝軟實力
佔領「質」的高地
長期以來,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硬體設施遠遠落後於中部的武漢和鄭州兩大機場。
目前,武漢機場的航站樓面積61.1萬平方米、停機位134個,鄭州機場的航站樓面積61.5萬平方米、停機位158個,而長沙黃花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面積共26萬平米,停機位僅58個。
硬體設施相對落後,機場發展如何著力?
2017年5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調研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時就寄語長沙市緊扣機場、圍繞航空作文章,並送出了「三個錦囊」:適度、捨得、精準。
杜家毫說,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把握好建設的時度效,找到投入和產出、成本和效益、供應和需求的最佳結合點。
2017年,湖南機場不再單純追求高速度、「鋪攤子」式的發展,而是在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上多下功夫,提出「品質提升是機場取勝之道」,不斷提升軟實力,佔領「質」的高地,找到規模和效益的最佳結合點,打造旅客最滿意機場。
去年以來,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先後推出了微信辦理機票預訂、停車預約、微信值機、航班查詢、行李管家、「刷臉」過安檢、全流程無紙電子通關、智能手推車、分艙登機、到達層向社會車輛全面開放、出發層限時停車、網約車專屬蓄車場等人性化服務,旅客出行更加快捷方便。
為提高航班放行正常率,黃花機場調動一切資源,科學管理分秒必爭,千方百計尋求突破,一個一個航班抓、一個一個環節盯、一項一項工作落實到人。
今年元旦小長假期間,黃花機場的航班放行正常率高達95%,在全國名列前茅。自去年5月起,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航班放行正常率就一直領先中南地區,去年10月以來,航班放行正常率保持在90%以上。
2017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被評為中國民用機場服務質量評價優秀機場。
優化航線結構
提升航班效率
省機場管理集團立足實際,確定了「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一流機場集團」的奮鬥目標。
2017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加快投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實踐我省「開放崛起」發展戰略,深耕國內外市場,構建起了一張覆蓋五大洲的航線網絡,國際及地區通航城市由25個增至39個,洲際直飛航線由4條增至7條,航班效率和市場效益明顯提升。
東南亞是目前湖南主要出境遊市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在航線布局上「精準施力」。新開通的14個國際航點中,胡志明、河內、芭提雅、清萊、峴港、沙巴、巴淡島、民丹島等10個航點為東南亞國家城市。
2017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東南亞旅客量增長35.3%。
為高效利用過去較為閒散的早班時刻資源,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多方協調,將過夜飛機的數量由32架提升至49架。
「這意味著有更多的早班飛機可飛,旅客的乘機選擇更多,航班執行率得到較好提升。」省機場管理集團市場部部長吳燕介紹,在增強過夜運力的同時,機場還引導航空公司調整優化機型結構,根據實際市場需求將小飛機換成了大飛機。
比如,長沙飛北京的航班一般採用座位數較多、機型較大的波音787或空客330等E類飛機執飛。調整優化後,全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E類飛機增幅10%以上。
2017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航班執行率達92%,單架次載客人數達133人次,航班客座率達86.3%,運行質量和效益均位居全國前列,「提質增效」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