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落處,滿地歷史和煙雨
開欄語
長沙,一座由山、水、洲、城構造的歷史文化名城。
山水洲城,是長沙的特質和格局,也是長沙的風貌和靈魂。
不動的山,流淌的水,青翠的洲,厚重的城,她們有著怎樣的容顏與內心、過去與未來?
從今天開始,湘江周刊開闢「山水洲城」專欄,與您一起登山,觀水,賞洲,讀城,領略別樣的品質長沙。
文丨歐陽倩
一直覺得,但凡與「古」相關的地方,最好是在雨天去逛,且最好是細雨絲絲。
古街與細雨,相看兩迷離。這日天公倒也作美,如了我的意。
白果園坐落在長沙市芙蓉區化龍池街的對面。在人民西路沒有拉通之前,白果園和化龍池是相通的。白果園和化龍池「性格迥異」,前者是沉穩內斂的長者,後者是愛熱鬧的搖滾青年。人民西路幫白果園把喧囂和浮躁「攔」在外頭,倒是件好事。
白果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園子,全長不過百米,巷寬才4米左右,但古老的麻石路、清水磚牆以及幾幢清末民初的名人公館,卻承載著幾個世紀歷史的風風雨雨。
穿過寫有「白果園」的牌樓,能看到一座仿古花園,有仿古假山和仿古休閒亭,幾棵挺拔的白果樹,羞答答地躲在亭子後面。亭子西側保留著晚清時期長沙八大公溝中的第七大公溝。八大公溝古稱「御溝」,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為長沙古城8條自東向西通往湘江的排水溝,是長沙市僅存的古地下排水設施遺蹟。得益於公溝,當年的白果園可以「雨不溼鞋,水不漫街」。
亭子的東側,是一面仿銅歷史文化牆,主要反映《湘江評論》創刊、印刷與長沙和平解放兩個重大事件。
《湘江評論》1919年7月創刊,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湖南影響最大的學生刊物之一,毛澤東任主編。創刊號當天即告售罄,第二期加印至5000份,9月即遭封禁,僅出版了5期,但對湖南新文化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棟房屋為1916年實業家章克恭等創辦的湘鄂印刷公司印刷車間舊址。
說到長沙和平解放,就不得不提程潛及其住宅了。程潛是國民黨元老級人物。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領銜發出有37名國民黨湖南軍政要員聯名的起義通電,鄭重宣布:「加入中共領導之人民民主政權,與人民軍隊為伍……共同為建立新民主主義之中國而奮鬥。」1949年8月5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三八師在長沙小吳門舉行入城儀式,長沙和平解放。
白果園巷21號、23號,是程潛在擔任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時住過的宅院,也是程潛、陳明仁兩位將軍與中共代表商談湖南和平解放相關事宜的主要接頭地點之一。2015年,程潛公館改建成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展覽館。毛澤東邀請程潛吃飯的請帖、程潛使用多年的茶杯和硯臺、1965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任命書等200多件珍貴物品及文獻,其女程瑜都無償捐獻出來,陳列於程潛公館。
程潛公館側邊是白果園巷。牆壁為青磚白灰牆,瓦為琉璃小青瓦,大門均為仿古石庫門。原住民已經很少了,大多是租客。臨街還有一些門店,多以私房菜為主。這些店儘可能保留了原來的結構,裝飾也以古樸的中國風為主。
白果園以前是達官貴人的聚集地,私宅、戲園、遊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如今褪去喧囂,多了內斂和沉靜。風在無聲處悄然而回,溼潤的青石板光影流瀉,偶有遊人依舊在濛濛細雨中靜靜遊覽,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