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盜版猖獗與金融風暴的雙重打擊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香港電影市場已經難以獨自支撐如此龐大的一個工業體系,外埠市場也因此不斷的壓縮,受金融風暴的影響,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長期市場都大幅度的減少了對於港片的引進。
韓國電影也藉此機會進一步崛起,成為一支亞洲電影的新銳力量,加上本土盜版VCD市場的猖獗,香港電影市場一片低迷,整個98年,只上映了85部電影。
這個時期,很多電影人也曾嘗試用各種方法,奇招盡出試圖救市,可惜在金融風暴和盜版的雙重打擊之下,效果甚微。
在此背景下,99年,王晶監製了一部名為《電影鴨》影片,以低迷的港片市場為背景,以調侃王家衛的影片拍攝為背景,其中所有的香港電影人,對自己的圈子極盡所能的各種吐槽,諸多數落,紛紛出演了山寨版香港影星,至今回看,都別有一番趣味。
一向被人們稱之為「爛片之王」的王晶,如果要給他找一個反例,那最容易被人想到的就是王家衛,一個影片人全給零分,票房大賣,一個影片人評價頗高,卻經常給製片人賠錢,王晶在自己的影片裡也經常拿王家衛作為調侃的對象。
97年的時候王晶就曾拍攝過一部《精裝難兄難弟》,致敬粵語長片的同時,諷刺了王家衛的影片沒人看得懂,到了最後又隔空告白王家衛自己才是最懂他的人,如此相愛相殺的行為,也是頗為有趣。
02盜版的出國旅遊,拍電影的當鴨找投資
《電影鴨》一開場,先是以一段近幾年大賣影片的混剪,配合字幕條,展示了港片市場的低迷,從幾千萬一路跌到幾百萬,面對金融風暴和盜版猖獗的雙重打擊,所有影視器材都發了黴,人人都沒有工可以開。
影片一開場,就是人們瘋搶盜版影碟的畫面,賣片的還一個勁地高呼,一百元六張,聽起來還真是划算,面對鏡頭前賣盜版犯法的質問,囂張地說道,我有的是請律師的錢,另一邊,整個電影院的員工都無聊地拿著蒼蠅拍打蒼蠅。
曾志偉飾演的陳果新導演,從被人拿槍逼著拍戲,到自己拿著槍找人逼自己拍戲,陳百祥飾演的徐屈忙著拍攝短片讓投資人相信香港電影還是有的賺的,關秀媚飾演的朱琪因為說話大舌頭沒辦法當女主角,張錦程飾演的谷一昭在和羅嘉良飾演的周鬆弛在家裡一邊寫劇本,一邊感嘆好久沒開工。
這麼幾個失意的電影人湊到了一起,拿著谷一昭剛剛寫好的劇本想要拍攝一部電影,結果投資人卻已經賠到了自殺,谷一昭一臉頹廢的回家,餓暈在樓下賣盜版的同學面前,醒來卻發現賣盜版的同學居然買得起鮑魚飯。
幾個人不甘心於現狀,拿著劇本到處找投資,為了能夠拿到投資,幾個人也是奇招頻出,最後在雷宇揚飾演的Frankie的幫助下,不惜出賣肉體獲得了電影的投資。
於是幾個人找來了淪落街頭,給少女拍寫真為生的杜可東做電影的攝影師,又找來在街頭賣牛雜的金牌剪輯,硬生生把《春光早洩》的劇組給這麼給建立了起來。
資金不夠,場景全部選擇朱琪媽媽家裡拍攝,硬生生給打造出了一幅餐廳的樣子,陳果新覺得劇本節奏太慢,扔了兩頁,有抄襲的嫌疑,又扔了兩頁,留下一頁還挺喜歡的,留下一半來拍就夠了。
拍到一半沒有膠捲,就拿過期的膠捲過來拍,反正就是黃一點;鏡頭被摔在地上,裂了一條縫,反正沒錢換新的,就這麼拍吧;剪輯的時候發現膠捲不夠,少了一本戲,導演和監製卻已經跑沒影了。
影片就這麼被剪輯出來,本以為已經沒救了, 上映之後卻大受好評,拿下了當年香港電影金鴨獎的最佳男演員、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甚至是最佳影片等一系列大獎。
楚原客串知名影評人為電影頒獎,並申請的點評了整部影片,是一部有誠意有深度的影片,故意用黃色這以色調對社會作出一種控訴,裂開的鏡頭意味著人生的無奈,男主不聚焦的眼神,充分表達了後現代的透視思維。
影片到這裡開始全面失控,當初培養他們的Frankie拿出他們鍛鍊做男妓的錄影帶威脅他們,被他們幻想了各種辦法弄死對方,機緣巧合又把對方給搞成了弱智,用盡了癲狂的形式,讓整個影片就此落下了帷幕。
03全員嘲諷的癲狂之作
《電影鴨》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王晶風格的影片,荒誕與搞笑之餘,更多的是體現電影人背後的種種心酸與無奈。
整部影片的核心線索是電影《春光早洩》的拍攝,這部影片對應的自然是王家衛導演的《春光乍洩》,連攝影師都是影視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杜可風的杜可東,從酗酒到髮型,幾乎完全還原了杜可風的真實形象。
在整體市場低迷的環境下,影片的視線聚焦在了整個香港電影圈。
從影片中角色的名字都不難看出他們所影視的對象,周鬆弛對應周星馳,陳果新對應陳可辛,曾志偉的長髮加眼鏡,全面cos了陳可辛導演,徐屈對應徐克,谷一昭對應谷德昭,朱琪對應舒淇等等。
尤其是開場曾志偉被人拿槍指著去拍戲,不難看出是在影射早期的香港電影市場,經常會有黑社會介入其中,逼著一些影星去拍攝那些毫無價值的爛片,這也是為什麼早期許多香港電影會有那麼多群星雲集的爛片上映,等到市場不好了,你自己拿著槍去找人投資都沒人願意投資。
王晶用這種調侃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於電影市場的憤怒,兢兢業業的電影人只能餓暈在街頭,攝像去拍少女寫真,剪輯去賣牛雜,盜版商卻可以出國旅遊,然後開一家更大的店,繼續做生意,影片裡的電影人卻不惜賣身來籌集資金。
這些劇情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對於電影市場低迷的無奈和批判。
不過王晶畢竟是王晶,影片後半段的殺人事件,與整部影片的節奏嚴重脫節,影片的拍攝過程,轉瞬即逝,調侃效果,沒有達到極致,就將一干人等送上了領獎臺,這也導致了後半段影片與主題的整體偏離,這不也正是他所調侃的粗製濫造的一種?
說到底,《電影鴨》的初衷都只是一部娛樂作品,而不是救世之作,只不過現在拿出來,品味各種橋段,不禁可以窺出那個時代的辛酸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