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機務
關鍵詞:慢煮人生
勵玲義正在繞機檢查
七十載春花秋實,七十載滄桑巨變。70年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我叫勵玲義,是1978年參加工作的,回想起我的四十年機務人生,這正是中國民航業飛速發展的四十年,也是一代民航人年華逝去,春風化雨的四十年。
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
勵玲義正翻閱飛行記錄本
還記得高中畢業後,學校裡正好有招兵的機會,當時覺得參軍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家裡也非常支持我去,我沒怎麼多想就報名了,後來運氣也特別好,我被分配到上海航修廠(東航技術前身)以義務兵身份開始學修飛機。當時我真的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因為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飛機是一樣特別神秘的東西,自己不僅成為了一名軍人,還能夠接觸到飛機,這簡直就是撞大運了。
剛進單位的時候,整個航修廠也就400多人,維護的飛機只有伊爾14、安24、三叉戟這三種,總的飛機連20架都不到。現在整個技術公司都有一萬多人了,東航的飛機都有700多架了,這個發展速度真是太快了。從7架飛機和28名飛行員、機械員、報務員首開航線,到機隊規模達700架、年運輸旅客過億人次,從蹣跚學步走入世界民航業發展競爭的大潮,到排名全球第七,踐行航空報國、勇擔社會責任的民航「國家隊」,東方航空也走過了60多年的發展歷程。
勵玲義與家人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民航業內,有著許許多多夫妻檔和父子檔,藍天鑄就了他們的夢想同時也鑄就了他們的愛。我的愛人也是東航的乘務員,我們是在工作當中認識的,可以說也是東航讓我們走到了一起。雖然我們同在一個單位,但家人難免還是會覺得機務這份工作特別辛苦,颳風下雨,沒日沒夜的,下班沒有一個準點,什麼時候把工作做好就什麼時候下班。說真的,這些年我對家裡虧欠不少,沒怎麼管女兒,但可能這也培養了她獨立的性格,現在她也在東航做乘務員。一家人都在民航工作,其實打心底裡來說,我是很自豪的。
咬定青山不放鬆 任爾東西南北風
勵玲義正對機輪剎車鼓進行檢查
在上海,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然而,1990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再次到滬,明確了「開發浦東、開放浦東」的設想,自此,浦東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29年來,浦東始終走在改革的前沿,曾經的荒地如今春暖花開。
19年前,備受關注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建成驗收。作為第一批從虹橋機場前往浦東機場參與籌備建設的機務人員,我親眼見證了浦東的奇蹟。當時過去籌備開航的機務人員也就十幾個人,現在整個浦東維修基地都有2千多人了。剛到浦東的時候,浦東都是荒地,許多人不願意過去,但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浦東一幢幢高樓都起來了。我這40年有20年在浦東,見證了浦東一步一步的繁榮,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奇蹟。
不僅是「浦東奇蹟」,對於我,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值得所有中國人永遠銘記的一年。我們碰到了百年一遇的雪災,當時正好趕上春節,大家都要回家的,航班運行壓力特別巨大。整個機場都被冰雪封住了,除冰車剛把飛機上的雪除掉,但是飛機走不掉,沒多久雪又下來了,我們也只能見縫插針,送走一架是一架。那段時間,我連著七天沒回家,都睡在了單位裡。後來,我因為在抗擊雪災中的表現,被民航局和公司評為了抗雪救災先進個人,也因此獲得了去北京奧運會現場看開幕式的機會,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夜晚了。這一年,我們承載了太多淚水與感動,我們齊心協力戰勝了雨雪災害,我們經受住了汶川特大地震的嚴峻考驗,我們全力以赴舉辦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實現了炎黃子孫的百年奧運夢。
風雲際會七十年 繼往開來競風流
A300飛機大修現場
如今的機務維修行業也早已不是從前的樣子了,曾經神秘的飛機早已走進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之中。以前只有單位開介紹信才能坐上飛機,現在坐個飛機那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我們的整個機務維修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是還單純按照以前的經驗主義那肯定是行不通的。現在,保障好一架飛機的安全依託的是高度信息化的系統,是安全質量體系,是各個體系的合作,看上去是兩三個人在維護一架飛機,其實在這背後是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很難想像今天的我們甚至只需要掏出一個小小的手機就能查找到大部分技術信息。
改革巨變,但工匠精神始終不變。對於機務人來說最重要的傳承莫過於對工匠精神的傳承。我的師傅對我一直很嚴格,他常對我說:「做事先做人,做什麼都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現在細想起來,可能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工匠精神吧。而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新機務,我也想對他們說,「機務不是來享福的行業。學校和現實工作終究是有差距的,一定要靜下心來重頭學起。要做機務,首先要熱愛這份工作,只有吃得起苦,靜得下心學,才能成為一名好機務。」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說起這份自己做了四十年幹了四十年的工作,著實有些不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老一輩機務人漸漸放下了手中的扳手,越來越多的小機務從老機務手中接過了接力棒,這就好像我們的發展之路,永遠沒有終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地能力和信心。」前進的道路布滿荊棘,但是我們不怕,機務人定將吹響號角,踏平坎坷,為了我們的強國夢揚帆起航。(馬楨仁代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