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新溪口鄉素有「橘鄉」之稱,尤其是塔坑村,更是三口柑橘的核心產區。金秋時節,漫山遍野的橘子,與美麗的新安江山水畫廊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如詩如畫又甜美豐收的鄉村圖畫。
11月底的塔坑,橘子已經基本採摘完畢,家家戶戶都趕在新一輪降溫前夜,將漫山遍野的橘子搬回家中,村中心自發形成的交易中心,賣橘的農民排成一溜長隊,叫賣著自己的橘子。時而,有過路的遊客秤了幾斤走,時而,停下一輛車子,將村民成簍的橘子全部收走,一派紅火的賣橘場景。
如今的塔坑,除了茶葉,橘子已是村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要說塔坑種橘子的歷史,過程不易。上世紀70年代末期,新安江下遊水庫修建蓄水後,新溪口乃至塔坑村形成了適宜柑橘生長的小氣候,村裡少數人開始從柑橘之鄉——浙江黃巖引進黃巖蜜桔。在集體經濟體制下,當時的村民們只種植了500畝橘樹,卻因為無人懂橘樹的管理和栽培,也因為沒有承包到戶,村民的積極性較差,種下的橘樹幾乎沒有收成。
塔坑村黨總支書記餘金炎介紹:「直到80年代,歙縣農委邀請黃巖的專家駐村指導村民進行剪枝、嫁接、打藥和管理,才逐漸引起村民重視起橘樹的管理。1983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裡有一些村民主動跟著專家請教、學習,慢慢變成了「土專家」,掌握了自己修剪、嫁接等橘園管理技術,橘子生產才有了起色。
「我記得當時是四毛九一斤,一年全村大概只有幾萬斤,基本上都是縣供銷社來收購。」餘金炎說,當年他還運了一車橘子到阜陽去賣,價格9毛一斤,但是因為交通不是很方便,來回折騰並沒有賺到多少錢。既便是九十年代,由於價格和質量等原因,橘子並未給塔坑帶來根本性改變。直到2004年,村裡成立了柑橘協會,整個塔坑村10個村民組1078的村民將種橘子、賣橘子上升為「集體意識」,橘子的甜味才漸漸的在新溪口瀰漫開來。
柑橘協會的成立,像一根火把,點燃了村民種橘的積極性。村裡開始組織村幹部和柑橘大戶到發展得較好的浙江臨海市培訓學習。村裡最早種植的黃巖蜜桔產量低,效益差,後來在移民委員會的支持下,開始引進日本的日南一號和早熟貢川,同時縣農委還邀請到日本的專家進村指導。第二年,村裡的柑橘種植面積從500畝迅速擴展到3000畝。通過在浙江臨海學習到的管理經驗,柑橘協會將全村的柑橘納入統一管理,由協會進行測土配方,對土壤進行改良,以確保柑橘口感,同時對橘樹的配藥、施藥進行統一指揮。避免村民盲目施藥,對橘樹造成破壞,提高橘子的品質。
眼看著村裡的橘子長得又大又紅,一些村民急不可待,為了儘早上市,在橘子還未完全成熟,就採摘進行銷售。而未成熟的橘子口感酸澀,因為沒有足夠接觸陽光,甜份不足。不想這樣出去的橘子,就把自己的商標給砸了。為了避免村民出現盲目跟風,搶先上市的情況,合作社果斷對柑橘的採摘進行統一規定,成熟一批採摘一批。2007年,柑橘協會開始申請「三口蜜桔」商標,並在2009年獲批。三口柑橘的品牌逐漸打響。從2015年開始,柑橘的產量出現大幅度提升,當年產量達到1000萬斤,產值600多萬元。不僅如此,橘子的價格也上漲了,如今三口柑橘的價格在2元\斤左右。全村300多戶人家,2016年人均收入就達到了15000元,平均每戶僅橘子一項,就有2萬多的收入。
今年56歲的村民餘金根算是村裡種橘的土專家。80年代橘子樹分到戶以後,他又陸陸續續種了有六、七百棵橘樹。但是由於缺乏經驗,都是一些晚熟品種,而且種在高山上,不抗凍,橘樹被凍死不少,讓他損失慘重。1995年後,他開始嫁接早熟品種,在1997年以後,產量達到了2萬斤。2007年,柑橘產量達到最高峰,當年收穫了7萬多斤。雖然價格一直維持在5毛一斤左右,但是總收入已達到3萬多元。他說,今年的橘子經歷了一些凍害,但產量仍有4萬多斤。純收入有3萬多元。
為了方便橘農搬運橘子下山,2015年縣農委投入60多萬元,修建了3條地軌,不需要農民辛苦擔負,肥料等生產資料自動送上山,橘子唰唰滑下來,大大減輕了橘農的勞動力,提高了生產力。
塔坑村還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實施「農事經紀」培訓工程,培育農事經紀人150多人,帶動群眾新上致富項目312個。依託柑桔合作社,科學全面服務橘農的苗圃生產、園地管理、採摘遊、營銷服務等,促進塔坑橘子產業的健康發展。
橘子紅了,橘子還帶動了紅塔坑村的旅遊。塔坑村地處新安江山水畫廊中間位置,而新安江山水畫廊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黃山——徽州古城歙縣——千島湖黃山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新安江穿行而過,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泛舟其中,好似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塔坑村屬於省級美好鄉村,隨著桔子的走紅,成為山水畫廊騎行、徒步、自駕遊的絕佳地,春天的油菜花和桔子花交相輝映,令人大飽眼福,秋天在這裡採桔賞景,人與大自然的融合,享受秋天豐收的喜悅,其樂無窮。
餘金炎說,近幾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火了起來,金秋十月,橘子成熟採摘的季節,除了來往的商販,遊客也是絡繹不絕。如今,村子裡已經有了4家掛牌的包括住宿、餐飲於一體的農家樂。周末自駕遊遊客更是達到數千人。最早一批經營農家樂的餘君蓮2013年她開始辦農家樂,2013年還只是兩張桌子供遊客吃飯歇腳,當年接待的遊客也只有100多人。但是到了第二年,遊客接待量就超過了500人。看著這股勢頭,餘君蓮趁熱打鐵,擴大投資,將房子的二樓、三樓改造成家庭旅館,投入7萬元,辦起了現在可以吃飯又可以住宿的農家樂。2016年,接待量已超過2000人,今年截止12月1日,已經超過3000人。
餘君蓮說,接待的遊客就像「帶魚」一樣,一個帶一個,每年來自南京、北京、蘇州、上海各地的遊客都有。還有一些本地遊客是選擇在周五到村,在村裡住兩晚,周日下午回城。對他們來說,既可以帶孩子家人體驗採摘樂趣,又可以欣賞新安江美麗景色,絕對是一個周末休閒的好去處。
近年來,隨著自駕遊的興起,當地政府也開始擴建了一批基礎設施。2011年塔坑作為黃山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獲得890萬的項目資金,對村裡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修建了機耕道、生產便道、還擴建了柑橘交易市場和停車場。2012年由歙縣通往新溪口的公路通車,自駕遊開始火熱起來。如今漫山遍野的橘樹,遊客可以沿石階拾級而上,一邊採摘,一邊登高望遠。而對橘農來說,遊客入園採摘交10元的入園費,採摘的每斤柑橘都是以2元\斤進行購買,橘農不僅免去了自己採摘、搬運、售賣的辛苦,收入還更多。餘金炎說他家的橘子今年光是遊客採摘就帶走了四、五千斤。
據新溪口鄉政府的統計顯示,今年10-11月,平均單日自駕遊乘客數量都在1000人以上,周末更是爆滿。
新溪鄉黨委書記張軼介紹,鄉裡還大支持力塔坑村建設「古老農耕文化體驗區」、「石頭覆蓋的村莊」、「遺失的古村落」等項目,將秀美的新安江山水、風情田園風光、明清古村落和柑桔產業等資源深度融合,探索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記者 吳玉蓮 汪悅 樊成柱 程向陽 文/攝)
來源:黃山日報
點擊「閱讀原文」購歙縣薄殼大籽手剝山核桃小核桃 責任編輯:自由 總編:我是一隻魚
歙縣論壇」法律顧問:王亦文 律師 安徽久安律師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