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新安江水纏繞連綿群山,片片生態茶園孕育綠色希望,座座田園山谷一派生機盎然……2020年以來,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在新安江沿線和重點產茶鄉鎮實施「坡改梯」工程,促進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與經濟社會高水平發展有機結合。
12月16日,在深渡鎮昌中村茶園基地內,160畝生態茶園依山就勢而建,原本鋪滿山坡的茶樹被一排排竹片梳理,宛如一條條綠帶沿著山坡層層疊疊生長,成為一道靚麗景觀。「因為坡地茶園園面坡度大、表土裸露等因素,茶園難以抵擋徑流或降雨衝刷,通過『坡改梯』,為茶園有效地保水、保土、保肥以及今後的機械化操作打好了基礎。」昌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汪慶琪介紹,通過實施茶園「坡改梯」, 使坡地茶園形成相對梯地,同時,對不成行的茶樹進行移植、補植,通過規範修剪、合理施肥等技術措施改變茶園面貌,維護好茶園生態環境,從而提高茶園效益。
茶產業是歙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由於地理環境和種茶歷史久遠等因素,大多數茶園的茶樹樹齡較長,80%以上茶園分布在高山上,且以坡地茶園為主,基礎薄弱,管理粗放,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成為制約歙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新安江百裡大畫廊規劃建設的短板。今年2月初,歙縣先後在溪頭、深渡等地選擇60餘畝茶園,探索木樁打樁、竹片攔截、泥土填充等生態模式,因地制宜開展茶園「坡改梯」試點工作,並逐步向新安江沿線和重點產茶鄉鎮全面推廣。
山上茶園相連,山下江水潺潺。茶園之間,行行白花枇杷樹錯落有致。新安江畔武陽鄉正口村的一片80畝生態茶園,不僅四面有層巒疊嶂的山林,更有清麗新安江水的滋潤。為提高「坡改梯」茶園綜合經濟效益,正口村在茶園內發展枇杷、油菜等「林下經濟」,促進治山理水與治窮致富有機結合,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從中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結合『坡改梯』水土保持項目,我們將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茶園進行改造,同時,套種經濟作物的生態茶園,收益也會更高。」在生態茶園裡套種白花枇杷樹的武陽鄉正口村村民王國良說:「『坡改梯』後既護坡固土,又提高土壤肥力,管理也更省時省力。」
今年,歙縣在沿新安江鄉鎮和重點產茶鄉鎮開展「坡改梯」項目,對坡地茶園進行修復改造,總共實施面積3428畝,計劃投入資金750萬元。項目實施各鄉鎮以行政村為單位,由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實施,計劃於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對於驗收合格的項目單位,根據實際工程量造價,按照每畝2000到2500元的標準,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兌現扶持政策。「通過坡改梯項目的實施,使茶樹成行、梯地顯露,有效的改觀茶園外觀雜亂的面貌,有效的攔截水土肥的流失,便於機械化操作和人工作業,同時保護新安江百裡大畫廊的秀美風光,確保新安江流域水質持續向好的發展,融合茶旅發展規劃,帶動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歙茶產業發展中心農藝師莊玲芳說。(凌利兵 吳嘉成 莊玲芳)
【來源:歙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