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文藝復興時期的諸神畫作。在義大利中世紀藝術家中,最早表現出對古典藝術的興趣的是尼古拉·皮薩諾(約1220-1284),他為比薩教堂設計的講經壇上的浮雕,明顯帶有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痕跡。這些浮雕表現的是聖經中的故事,有《基督降生》《博士來拜》《基督受難》等,人物造型莊重典雅,衣紋有質感並變化豐富。
活動在佛羅倫斯的契馬布埃(約1240-1302)在繪畫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他的作品雖沿襲了拜佔庭的風格樣式,但人物形象開始具有立體感,空間深遠,線條輕快優美,並在畫中注入了溫馨的世俗感。現存作品有祭壇畫《聖特裡尼塔的聖母像》。
《聖特裡尼塔的聖母像》,契馬布埃,約1280
這種影響延續至文藝復興發端時期,此時義大利產生了最有名的兩個畫派:西耶納派和佛羅倫斯派。西耶納派的主將為杜喬和西蒙內·馬丁尼,佛羅倫斯派的代表人物則是喬託。
西耶納畫派雖然不合時代潮派,但也有成就,對義大利文藝復興也是有貢獻的。杜喬的弟子馬丁尼(約1285-1344)一方面用拜佔庭傳統的勾線方法和恪守等級次序的構圖,繼續堅持中世紀正統畫風,同時又吸收北方法國哥特藝術中的纖細華美的風格,通過藝術實踐漸漸形成一種後來流行歐洲各國的「國際風格」,這種風格講求遊行隊伍、盛大場面、奢華服飾、豔麗色澤,突出高貴人物。
杜喬(約1278-1319)就是西耶納畫派的創始人,在風格上與佛羅倫斯畫派不同。1308年,他受託繪製西耶納教堂的主祭壇畫,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件多頁式雙面祭壇畫。祭壇正面是大幅巨製《光榮聖母》,四周和背面分層繪有59個聖經故事畫面。杜喬採用富麗高雅的色彩和優美的線條,成功地將拜佔庭藝術的莊嚴感與西耶納畫派的神秘性雜揉一處,突出了畫面的效果。杜喬也迷戀拜佔庭藝術,但他並不像契馬布埃那樣墨守成規。杜喬的作品是將現實的因素與童話式的虛構結合在一起,同時摻入細膩的抒情。完美的色彩、細膩的線條節奏是他繪畫語言上的兩個特點。同時杜喬還擅長講述故事,他那單純而鮮明的表述與當時流行的邏輯混亂的宗教寓言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更具生命力。
《聖安德魯》,馬丁尼,14世紀初,57.2釐米×37.8釐米,金底木板上蛋彩,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是多折式祭壇畫作中的五幅之一,可以充分代表馬丁尼作品的纖細和豐富。畫中的聖人年紀雖老卻精力充沛,在馬丁尼的筆下,更是展現出這種高度的敏感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握著書本的那雙手。而粉紅色的鬥篷之細緻且有韻律的摺痕,表現手法也毫不遜色。其所以把摺痕塗成綠色,是為了額外的效果。四周的印記則是本來就有的。
《基督背負十字架》,義大利,馬丁尼 1336-1342,28釐米×16釐米,巴黎羅浮宮
這是馬丁尼的另一幅名作。通過醒目的紅色,畫家巧妙地引導著觀眾的視線,而人物的性格也在戲劇性的衝突中被突現出來了。馬丁尼是杜喬的學生,也是國際哥德式的初創者之一。
與此同時,14世紀的託斯卡納地區,以佛羅倫斯城為首都建起了佛羅倫斯共和國,這是一個強大繁榮的城市聯盟國家。這個共和制城市聯盟國家所具有的自由和批判精神,使它成了義大利最早邁開文藝復興步伐的地方,取得的藝術成果也最大。喬託可算是佛羅倫斯最早的代表性畫家。
《寶座上的聖母子》,義大利,喬託,1310年,325釐米×204釐米,木板蛋彩,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
這幅祭壇畫屬於喬託早期的宗教畫。寶座前的左右兩側各有一跪著的天使,聖母抱著聖嬰坐在寶座上,神情呆板。椅側是聖保羅、聖加百列、聖米迦勒等傳統人物。整個構圖完全對稱。為了表達聖母的女性人體,在衣服上添上了一些明暗光影。這是中世紀宗教壁畫上較少見的成功嘗試。
《逃往埃及》,喬託
《逃往埃及》更是喬託突破中世紀木偶式人物造型的一幅傑作。畫家以不同的動作表現聖經故事中的這一重要情節——聖母瑪利亞生下小耶穌,受到迫害,抱著嬰兒耶穌騎毛驢逃往埃及途中的情景。畫面中人物面容憔悴、表情苦悶、動態自然,背景的風光有了一定透視空間,這些都是以往的宗教畫所沒有的。為了加強人物的真實感,喬託採用了明暗調子,使宗教人物真實立體,並呈現一定的個性,比起以前所有教堂千篇一律的程式化人物與平面化構圖,是個極大的突破。
《猶大之吻》,義大利,喬託,約1305-1306,200釐米×183釐米,壁畫,義大利阿雷納禮拜堂
米開朗琪羅的弟子瓦薩裡說:「喬託是第一個奠定了現代繪畫傳統的天才。」大家公認他是新與舊兩個時代的「橋梁」。喬託本人並不是一個清教徒,而是一位熱愛人生與自然的畫家,他的作品多方面地體現了早期人文主義思想意識。從《猶大之吻》中,看出喬託對真理的讚頌與對邪惡的憎恨。畫面在強烈的戲劇性衝突中展開,氣氛十分緊張。執著標槍的羅馬士兵從四周包圍而來,猶大立即向前擁抱耶穌,並吻著耶穌(正中左為耶穌,右為猶大)。耶穌側向的面孔近似古希臘人,有高敞明淨的前額,嚴肅而寧靜的目光注視著叛徒猶大,深色的鬍鬚使人物造型更加完美。猶大的側面臉龐被描繪得如同失去靈魂似的乾癟和可憎。這是一幅宗教畫,也是一幅人間善良與邪惡鬥爭的縮影。
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斯畫家還有馬薩喬(1401-1428),他本名託馬索·卡塞,馬薩喬是他的綽號。對他的生平人們知道的很少,從僅有的文字記載得知,他出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一位年輕公證人,死後母親再嫁給一位富有的藥劑師,同父異母的弟兄都是畫家。藝術上受喬託的影響,並有些遷就哥德式的傳統,後逐步獨樹一幟。鑑於他的傑出成就,後來的美術史家稱之為文藝復興現實主義美術的巨匠。在技法上他不止學習到了當時新的透視法則,並善於明暗關係的處理。《逐出樂園》、《納稅錢》(亦譯《貢獻金》或《納稅的奇蹟》)為後世研究他的成就提供了最可信的依據。
《逐出樂園》,義大利,馬薩喬,約1427,208釐米×88釐米,壁畫,佛羅倫斯卡敏聖母堂布蘭卡奇禮拜堂
這幅描繪人類被驅逐出天國的《逐出樂園》畫在佛羅倫斯的布蘭卡西教堂非常突出的壁柱上。馬薩喬表現了處於驚恐痛苦中的亞當和夏娃,並用強烈的光線照射著二人裸露的身體,突出人體的體積感。構圖簡潔明確,人體的比例、解剖、情感表現得真實生動。在此以前義大利從沒有人對宗教題材敢於做如此世俗化的表述,對此達·文西認為喬託之後「再一次地出現了美術低潮,這是因為所有的人都只模仿已經出來的畫……直到綽號馬薩喬的佛羅倫斯人完美的作品問世之後,那些不從眾師之師汲取靈感的人們所做的百般努力,當然要徒勞無功了」。
同是佛羅倫斯畫派,但是每個人的風格又不完全相同。帕多·烏切洛(1397-1475)就是一位獨具一格的畫家。他像科學家一樣整天專心致志地研究透視學,據說他為此常常徹夜不眠。他的作品,雖然畫得十分精確,富有裝飾性,但缺乏激情和藝術感染力。他的代表作《聖羅馬諾之戰》(1456-1458)被認為是運用透視學作畫的典範。
《聖羅馬諾之戰》,義大利,烏切洛,1456年,182釐米×323釐米,蛋彩,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
畫中有的以長槍的傾斜度來展示透視關係,有的從馬的後臀撅起與其身子的透視比例作了深刻的描摹,目的盡在於追求透視法。當然,這樣孤立地研究透視,勢必忽視了形象的生動性,以致畫面的真實感都喪失了,形象顯得刻板、生硬,人物缺乏立體感。
弗拉·安哲裡柯(約1400-1455)是佛羅倫斯畫派中的抒情畫家。他的畫總是那麼輕柔、聖潔,有一塵不染的味道。他雖是個僧侶,但性情開朗並帶點孩子氣。據說,有一天他作畫,沒有畫完就睡著了,醒來一看,未完成的部分畫完了,是誰代筆的呢?有人告訴他是天使畫的,他聽了十分高興,並深信不疑。當然,這不可能是真事,可是聽起來真像夢筆生花一樣,頗有點浪漫。他的代表作有《受胎告知》(1438-1445)、《聖母加冕》(1430-1440)、《哀悼基督》(1440-1445)、《基督復活》等,這些作品色彩淡雅、透明,線條流暢自如,情調愉快活潑。美術史家阿爾巴託夫說:「弗拉·安哲裡柯始終是只彈一根弦的畫家,而這根弦始終發出一種明朗歡樂的調子。」他的作品對後來的拉斐爾頗有影響。
《受胎告知》,義大利,安哲裡柯,216釐米×321釐米,溼壁畫,佛羅倫斯聖馬可修道院
像這樣的傳統題材畫,一般教堂內都有,而且所畫的環境與人物安排也大致相同。安哲裡柯的壁畫風格比較獨特,他雖還未能擺脫這種題材的程式,但他賦予畫面以詩一般的抒情色彩。
屬於15世紀佛羅倫斯畫派的畫家還有委涅齊阿涅、利比、哥佐利、卡斯塔尼奧、波拉約洛、維羅基奧、吉蘭達約等人。
貝諾佐·哥佐利(1420-1497)以畫正宗宗教畫為主,作品中有高度的裝飾性和故事情節,並加進許多同時代的人物肖像。例如《王子出遊》一畫中,便借聖經故事描繪了美第奇一家及其他達官顯貴們的節日遊行,帶有哥德式國際風格傾向。卡斯塔尼奧(1421-1457)早在達·文西之前就創作過一幅動人的《最後晚餐》。多明尼克·吉蘭達約(1449-1494)是15世紀後半葉佛羅倫斯繪畫上的代表,從他極其寫實的宗教畫中可以看到當時佛羅倫斯市民生活。
《東方博士的行列》,義大利,哥佐利,1459-1461,溼壁畫,佛羅倫斯美第奇宮
這是出現在佛羅倫斯美第奇宮殿裡的禮拜堂壁畫。私人宅邸裡很少有禮拜堂,但柯西莫·美第奇豪華講究的宮廷卻打破了傳統堂壁畫。藝術家將家族畫像也放進了這壁畫裡,氣質高雅穿著金色袍子的年輕博士,一般認為是洛倫佐·美第奇,這壁畫只是禮拜堂裝飾的一部分。藝術家和曼坦那同一時代,而他具有裝飾性的華麗感覺也提供了一個國際哥德式的例子。
桑德羅·波提切利(1445-1510)是佛羅倫斯畫派著名畫家,也是義大利15世紀下半期最主要的美術家代表。他出生於佛羅倫斯一個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曾在其二哥的金屬首飾作坊中學藝,20歲才涉足畫壇,雖起步較晚,但卻大器晚成。1470年,波提切利結束了學藝生涯,自己開設了一家繪畫作坊,期間由於他為佛羅倫斯的商業公會的會議廳繪製了一幅名叫《堅毅》的作品,兩個月後經商會頭面人物引薦,他竟博得了佛羅倫斯的統治者洛倫佐·美第奇的賞識,並於1474年走進美第奇這座與帝王匹敵的豪華宮廷,成了美第奇圈子裡的人。在這裡他廣交文學藝術界名流,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從而開闊了他的眼界,並為他的藝術打下精雕細琢、富麗堂皇、華美多彩的貴族印記。
《春》,義大利,波提切利,1478年,203釐米×314釐米,蛋彩,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
這種尺寸,過去只用於宗教畫,現在用來畫神話題材。這幅畫正是為一間重新改裝過的結婚新房所畫,這種題材是再適合不過了。這種半宗教、半幻想的希臘神話境界在當時是頗為流行的構思形式。畫中人物造型、動作的設計更是波提切利所創。美惠三女神那富有韻律的舞蹈動作和優美的手勢,常被後世效仿。
波提切利在《春》這幅畫中,塑造了那麼多充滿青春歡樂的眾神形象,優美的形象,流暢的線條,富有變化的節奏,花團錦簇的畫面,烘託出一個歡樂的春天,同時也是佛羅倫斯的春天。畫家通過作品中神的形象,把生命的歡樂帶給人間,並以此肯定人的價值,趕走了長期籠罩禁錮在人民心頭的神學陰雲,還給了人類一個明媚的春天。
《維納斯的誕生》,義大利,波提切利,約1485年,172.5釐米×278.5釐米,布 蛋彩,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
《春》的姐妹篇是波提切利另一件作品《維納斯的誕生》。這幅畫描繪美神維納斯從愛琴海中誕生,風神把她送到岸邊,春神正準備給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織成的錦衣。紛飛的花朵渲染了詩的意境。維納斯站在誕生之源的貝殼上。優美的曲線造型,淡淡的憂鬱以及她那嬌柔無力的體態,顯得維納斯來到這個世界,似乎並無熱情,甚至帶有一種惆悵和不安。也許這是畫家矛盾心理的反映。波提切利是貴族美第奇家族的寵兒,但同時又是敢於表現世俗生活的僧侶畫家菲利普·利比的學生。加上他出身於一個工匠之家。這不能不給畫家的思想帶來多方面的複雜性。對未來充滿幻想,對現實又感到迷茫。或許這就是他的作品給人以一種撲朔迷離的神秘感的原因。
《唱歌的天使和聖母子》,義大利,波提切利,1477年,直徑135釐米,板 蛋彩 ,柏林達雷姆美術館
在圓形畫面中,以天使的頭及百合花做出水平線與聖母子的垂直線呈十字相交,而使畫面富有變化。這種巧妙的構圖,是文藝復興時期巨匠波提切利的精心設計。波提切利創作了很多幅圓形結構圖的聖母子,這是比較早的一幅,也是一幅優秀的作品。
《帕拉斯與肯陶洛斯》,義大利,波提切利,約1483年,207釐米×148釐米,布 蛋彩
這幅畫就是極能體現波提切利藝術風格的佳作。此畫描繪了帕拉斯的聰慧美麗及肯陶洛斯的英俊勇武。這種形式與形體的平緩曲線相互呼應,人物之間那種純潔、抒情而相互關懷的關係十分感人。人物十分富有寫實性和體積感,畫面的透視也應用得很科學。
《聖母子和聖人》,義大利,曼坦那,1496-1497,287釐米×214釐米,米蘭斯佛蔡城堡博物館
曼坦那(1431-1506)是帕多瓦畫派的代表,這一畫派追求豪邁有力,力圖將藝術與科學更緊密地結合。曼坦那有著卓越的繪畫才能和高超的繪畫技巧,他的藝術作品體現了一種非同一般的魅力和風格,《聖母與聖子》重視形式結構與物體實體感的表現,層次清晰,人物雖然眾多,但表情各具特色,線條剛毅,表現的雖是宗教題材,但卻富於人性魅力,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所倡導的尊重人、尊重科學的精神。
《哀悼基督》,義大利,曼坦那,1506年,67釐米×79釐米,米蘭布雷拉博物館
曼坦那的作品既具有古典式的雕塑感,又運用新透視學原理創造更接近生活的真實。比如《哀悼基督》與以往任何同一題材的正面刻畫都不同,用近似現代照相術的仰視角度,從腳以下用大透視方法畫出基督作為真實人物,剛從十字架下來,躺在那裡即將有了靈氣,生命再次復活的情景。
在曼坦那之前,沒有任何畫家敢採取如此標新立異的構圖。一方面,畫家以全新的角度表現了聖子的身體,使人們的目光首先發現其下半身,然後再逐步向上移;腳掌的傷口、布單覆蓋的性器官、胸腔、脖子的褶紋、鼻孔以及眉弓。另一方面,由於屍體比石板長,雙腳的陰影被投在石板的邊緣上,這使雙腳產生貼近觀眾面前的效果。最後,緊湊的構圖使旁觀者的形象被大部分省去,除了瑪利亞以外,其他人都只露出臉的一部分:一個男子(福音書的作者聖徒約翰)的小半個臉,和幾乎消失在陰暗背景中的第三個痛哭者的嘴和鼻子。
EBSNO
(義大利語CILS、CELI等級考試官方考點)
專注於義大利各公私立大學申請、義大利語培訓、中意國際生、圖蘭朵、馬可波羅計劃項目,中意文化合作與交流。
北京校區: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廣順北大街31號院3號2層
電話:010-50830128
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時代廣場C座28-2
電話:023-63871006
意博思諾官網:www.ebsno.com
大家好,我是汪星人阿諾!我的微信號:ebsnoedu,或掃下圖二維碼加我(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有問題都可以問我哦。
歡迎大家加入意博思諾義大利語大家庭,希望大家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