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拙政園的前世今生
蘇州拙政園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歷史悠久,歷經滄桑。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嶽《閒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亙積水,浚治成池,瀰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築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
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並作《王氏拙政園記》。
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後,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餘年之久,後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臺、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蕩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佔。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後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於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後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後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於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
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
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
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云:「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
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
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誌》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致矣」。
直至1961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