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一一九峰鎮。九峰又名「九和」、「鯉城」,自古便有「弦歌地」的雅稱,是閩南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處。始設縣治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18年),系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平息閩粵邊界叛亂後奏請皇帝而忝設,縣名取「寇平而人和」之意一一平和。 平和都城隍廟始建於明正德14年(公元1519年),位於平和縣九峰鎮的東門城內,是漳州市唯一一座擁有府級建制的廟宇,其形制和規模都居閩南各縣城隍廟之首。2013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廟內主祀的廟神為唐代大詩人,在文學史上擁有「詩佛」美譽一一王維。 「扎彩樓」意指用彩色綢帛結紮的棚架,一般用於祝賀節日盛典喜慶之事。在平和縣「扎彩樓」是一項具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和多樣性的大型文化藝術娛樂活動。據史料記載,從清康熙年間至民國三十五年,平和縣九峰鎮(當時縣治所在地)、霞寨鎮和小溪鎮先後分別於1926年和1946年舉辦過結彩樓活動。在2016年11月18日平和都城隍廟將舉辦的「五朝大醮」,其中一個活動內容就包括「扎彩樓」。 屆時,將有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前來九峰鎮觀賞這一盛景。
白雲悠悠,書寫著鄉愁。
寫在路上的鄉愁
平和都城隍廟正門的標語
城隍廟內張燈結彩
九峰鎮區隨處可見的喜慶拱門
九峰鎮區隨處可見的喜慶拱門
為城隍廟「五朝大醮」增色而建造的彩樓效果圖示
為城隍廟「五朝大醮」增色而建造的彩樓正面實景
為城隍廟「五朝大醮」增色而建造的彩樓背面實景
為城隍廟「五朝大醮」增色而建造的彩樓側面實景
為城隍廟「五朝大醮」增色而建造的彩樓正面實景之主樓
為城隍廟「五朝大醮」增色而建造的彩樓正面實景之二
尋機而來的商家
遠眺暮色下的九峰八景之一「筆山侵漢」的塔山文峰雙塔
譁譁的流水,寫不盡九峰鎮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暮色下的月亮指引回家的路
後記 12日上午接親戚來電告知:在建的高速公路勘界紅線己定,要求回趟老家核實祖墳是否會被要求遷出。午飯後和么叔一起驅車從縣城出發前往九峰老家,在山間跋涉了近二個小時,詳細查看了兩座祖墳,發現離紅線的距離還很遠,頓時安下心來。遂問小叔:是否看看將於18日舉辦的城隍廟「五朝大醮」所扎的彩樓?小叔也輕笑著說:既然回來了,肯定要去看看。於是我們倆就在暮色到來前,好好近距離地欣賞這一藝人手工下的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