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平和蘆溪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2021-02-13 平和人家


         一個村有一個村的故事,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故事。而一個村似乎要演繹一座城的故事,這著實讓我們驚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在平和縣蘆溪鎮漳汀村演繹的巡檢司和城隍廟的故事,卻實實在在地記錄著當時的熱鬧和輝煌。

漳汀村位於平和縣蘆溪鎮西南部,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該村以地貌風水聞名,兩龜兩虎把水口,東有覆鼎金、倒地瓶,村四周低矮環山擁抱,山巒起伏,由近及遠,有序排列,中部地勢平坦寬闊,形成小盆地。蘆溪河由東至西穿過其中,蜿蜒而來,曲折而去,流經長樂,入廣東三河合水匯韓江。

漳汀城隍廟外景

有近500年歷史的漳汀城隍廟滄桑而厚重,它坐落在美麗的青山下,雖然不大,卻典雅精緻。屋頂為懸山頂燕尾脊,石、磚、木結構,青磚牆砌,坐西南朝東北,佔地面積約210平方米。依次由前殿、天井、正殿組成。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柱。天井鵝卵石鋪漫,兩側帶過水廊道。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後簷牆承檁)。明間皆抬梁式木構架,置盤龍石柱,雕刻精美。前殿明間內簷懸掛「燮理陰陽」木匾一方,東側保留碑記2通,花崗石質地,一通為「漳汀司段老爺勘語」,落款「乾隆二十六年(1761)」,另一通為「重修城隍廟碑記」,落款「光緒二十三年(1897)」。廟內外柱上刻有四對行楷字體楹聯:「聰明宰物德同立化流行,監察司民功與黃堂表裡」,「到頭處是是非非曾放過誰人,舉念時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衡平曲直無差,報應纖毫不爽」、「天道地道人道道道無窮,胎生卵生化生生生不已」,內容富有深刻哲理,且書法超群。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神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所以,在城隍廟前當時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

城隍廟碑記

漳汀城隍廟與九峰城隍廟除建築規模外,包括始建時間(公元1518年)、供養神明等幾乎如出一轍,並有獨特之處,由於王陽明的提議,為了體現朝廷對這一長期動蕩不安、未沐皇恩之區的格外重視,同時也為了顯示朝廷對平定東南動亂有功之臣王陽明奏疏的重視,平和縣衙被恩準縣堂與文廟視同府一級建制。該廟的城隍神是一位唐代詩人——王維。這在全市甚至全國諸多的城隍神隊伍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現象。這體現了王陽明文治武功的願望及對文官制度和太平盛世的期許。

我國的城隍崇拜最早在西周已經開始。隋唐以後,城隍崇拜逐漸流行,宋代時,城隍崇拜被列入國家祀典,元繼宋典,大都和各地府城均建有城隍廟,大都之城隍神還被封為佑聖王。明代城隍崇拜達到極盛。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封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隆為正一品,其餘府隍陛為正二品;封州府城隍為靈佑侯,正三品;封各地的縣城隍為顯佑伯,四品。同時頒布詔書,令全國所有縣以上城池都要建城隍廟,還確定城隍廟的規制須按官衙規格建置,高寬相當。清代的城隍崇拜沿用明制。明清兩代府州縣官員往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首創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

清康熙版平和縣誌上的漳汀司圖

然而遺憾的是在明朝時,曾經引起中央王朝關注的漳汀巡檢司如今找不到較有價值的遺蹟。村民陳加強告訴筆者,「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巡檢司的遺址已完全被毀壞,就連一些有刻字的石碑也基本被毀。」

這樣一個偏僻的村莊,為何會引起明中央王朝的關注?在明朝,一般是建縣衙才建城隍廟,當時為何沒建縣衙而建了巡檢司和城隍廟呢?漳汀巡檢司和城隍廟的創建是與漳州平和縣的置縣有關連的,而平和縣的置縣,則緣於一次蘆溪人組織的農民起義,歷史的機緣使得王陽明和這一切事情的發生緊緊聯在了一起。

明朝時,漳汀村屬南靖縣清寧裡七圖,處於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管轄的漳州府與汀州府二府邊陲、閩粵贛邊區,因此故名漳汀。漳汀在古代是政治、軍事要地,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東有大路通往小溪至漳州,西有古道通往廣東大埔(僅38公裡),南有捷逕往崎嶺、國強、烏山,北通往湖坑上汀州,西南順蘆溪河畔往長樂至粵東饒平大埔邊境,西北入永定,進武平十方,往贛南會昌、尋烏,指日可達。

明武宗正德年間,造反義軍遍及全國,各省幾乎都有農民起義,其中平和詹師傅與廣東溫火燒的起義軍,聲勢實力尤為浩大。蘆溪鄉連新村人詹師傅組織的起義軍,以蘆溪、象湖山、河頭、箭營、大傘等處為根據地,與江西橫水、桶崗、大廈的陳日能,長左的謝志柵、蘭天鳳,廣東和平縣漱頭的池仲密、池大賓等起義軍,匯合一起,連成一片,活動在閩、粵、贛3省邊區,沉重地打擊明朝的統治者。朝庭數次派兵「徵剿」,都被義軍打敗。起義軍佔領的區域不斷擴大,勢力更加雄厚。明正德十一年(1516),武宗皇帝授王陽明(字守仁)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提督閩、粵、贛3省軍隊會同福建安撫胡璉,漳州天守鐘相等,由九峰紳士曾敦業父子為響導,於正德十二年正月「進剿」詹師傅義軍。正德十二年(1517),王守仁向閩、粵、贛等省官兵發出進攻令,為平亂義軍在漳州坐陣指揮,曾駐紮漳汀一段時間。

據傳,正德十二年初,王陽明率領官兵到達漳汀這個地方,發現這裡地勢開闊,進可功、退可守,可為戰略要地,於是下令駐紮。駐紮期間,王陽明和當地民族友好相處,他尊重、愛護人民,人民也因他的人品風範而十分崇敬他。當時,漳汀大旱,田焦地裂,百姓正苦於無水耕作。為了緩解罕見的旱情,為民所想,他也參與到自己一貫所看不起的求雨活動中來,他在《祈雨辭》中可見當時焦慮的心情。於是,在駐地設立道壇率眾祈雨,果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雨,大大緩解旱情。雨後,王陽明即親率軍兵到各處清剿詹師傅「餘寇」,這個道壇之後被稱為漳汀道壇——「和永壇」,主要從事神明的安座開光點眼,為公眾祈福消災,慶三元,成為融佛教道教於一體的正一靈寶派的民間道壇。

由於連續幾個月沒有下雨,天氣異常乾燥,很多群眾都染上病。博學多才的王陽明上山尋找草藥為群眾治病,當地蘆葦很多,王陽明採回其寄生長出來的花煎水給群眾服用,不出三天,患者痊癒,當地群眾非常高興,把這種花命名為「陽明花」。其實這種花叫「官真花」,又名野菰、土靈芝草、蔗寄生、金鎖匙、僧幔花、土地公拐,地下根常附於禾本科寄生植物,全株藥用,具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

王陽明認為,這次農民戰爭的原因,一是明朝正德年間從朝廷到地方官府的政治腐敗,苛捐雜稅逼得民不聊生,致使貧苦農民揭竿而起;二是漳州南靖縣地域過於寬廣。發生起義的地點官府鞭長莫及,廣東、龍巖又管不到,形成一個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帶和「化外之區」。這裡「兩省民居,相距所屬縣治,各有五日之程,名雖分設都圖,實則不聞政教」;「臣觀河頭形勢,實系兩省賊寨咽喉,今象湖、可塘、大傘、箭灌諸巢雖已破蕩,而遺孽殘黨亦寧無有逃匿山谷者?徵剿之後,復歸據舊巢,亂亂相承,皆源於此」。戰亂平息後,苦於幾年兵災匪息的當地老百姓紛紛向他陳言,要使這片土地得到治理,根本辦法是在這裡「添設一縣,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移風易俗,庶得久安長治」。於是,王陽明採納了當地耆老鄉賢的建議,以政治家的眼光向朝廷提出了「於河頭添設一縣治,外足以控制(廣東)饒平鄰境,內足以壓服盧溪諸巢,又且民皆樂從,不煩官府普責,誠亦一勞永逸之事」的建縣奏疏。

「視民如傷」的王陽明經過考察之後向朝廷析置平和縣,《添設清平縣治疏》中說:「蒙漳南道督同本職與南靖縣知縣施祥,帶領耆民曾敦立等,並山人洪欽順等,親詣河頭地方。踏得大洋陂,背山面水,地勢寬平,周圍量度可六百餘丈,西接廣東饒平,北聯三團蘆溪,堪以建設縣治……及看得蘆溪枋頭坂,地勢頗雄,宜立巡檢司以為防禦……呈乞添縣治以控賊巢,建設學校以移易風俗,庶得久安長治。」朝廷批准了王陽明的請求。正德十二年底,劃出南靖縣的清寧、新安二裡共十二圖建縣,取「寇平民和」之意,定名平和縣,1518年3月置縣,縣治設在河頭大洋陂(今九峰)。據說王陽明最初並不想把縣治設在河頭,王陽明個人比較中意蘆溪漳汀一帶,他擔心河頭過多的山地會影響以後縣治的發展。儘管河頭地位特殊,且赤石巖如一隻獅子鎮守山頭,面向百粵,扼守全閩。漳汀位置特殊,地勢平坦開闊,地理風水極佳,是「七星之地」。縣治設在河頭還是漳汀?王陽明很是糾結,於是便組織人員進行詳細考察,道光十三年版的《平和縣誌》裡有這樣的記載:「曾敦立,在坊人。蘆溪寇亂,官兵討之,立為鄉導。」亂平與鄉人同倡建置平和縣之後,曾敦立又與洪欽順一起為王陽明、胡璉、鍾湘、施洋等官員帶路,前往河頭(今平和九峰)、蘆溪汀漳等地察勘挑選可建縣治的場所。後來,有人出了「稱地骨」定縣城的妙計:比較兩地地骨輕重即稱兩地的水,以水的輕重定地骨的輕重從而定立縣治。河頭大洋陂人比較聰明,在水裡放了一把鹽,從而贏得了縣治的歸屬。

儘管把縣治設在河頭,王陽明對漳汀還是情有獨鍾,建議設巡檢司、建城隍廟。據《平和縣誌》建置平和縣治疏載「及看得蘆溪枋頭坂,地勢頗雄,宜立巡檢司以為防禦。就將小溪巡檢司移建,仍量加編弓兵,點選鄉夫,協同巡邏,遇有盜賊,隨即撲捕。」「今欲於河頭添設縣治,枋頭坂移設巡檢司,外足以控制饒平鄰境,內足以壓服蘆溪諸巢。」「又據南靖縣縣丞餘道呈稱:帶同木石匠陳恩欽等前到漳汀枋頭坂地方丈量,土城周圍一百一十丈,顧募鄉夫舂築完固。給發官銀,砍辦木植,督造巡司公館前廳各一座,儀門一座,鼓樓一座,後堂各一座,各蓋完備。惟土城公館巡司廂房欠瓦,暫將茅復,候秋成農隙修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初六,小溪巡檢司移至漳州府與汀州府二地交界處的蘆溪枋頭坂(現蘆溪漳汀村),並更名漳汀巡檢司,小溪巡檢郭森前往就任,並遵制始建漳汀城隍廟。「在此期間,王陽明曾多次組織漳州府與汀州府的官員在漳汀巡檢司現場辦公,解決兩州聯合平亂和一些邊界糾紛及治安問題。」陳加強告訴筆者。確實,從現存殘留的石碑文字記載的「以寧靜為治安,政簡刑寬化行」等內容可窺見當時漳汀巡檢司辦公的一些情況。

王陽明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要求巡檢司要施仁政、重招撫。因為造反的「亂民」是被官府所迫,或是被大戶所侵,或是被豪強所奪,使得民不聊生,一時錯起念頭,誤入其中,才起來到山中造反搶劫。後來不敢出山,此等苦情,亦甚可憫。」於是採取「重撫輕剿」的方略,將造反的詹師傅部分「亂民」包圍在山洞中圍而不剿,又派人送去米糧、酒肉、銀錢、布匹等物品進行安撫。並張貼告示,對造反的「亂民」動之以情,陳之以利害,使很多「亂民」頗受感動,致多部頭領率部投誠。
            城隍廟裡的建築藝術吸引海內外遊客

漳汀這一小村與一座城「擦肩而過」,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的故事也逐漸被幾百年的歷史洪濤所淹沒。經歷過歷史風塵的漳汀村如今已成為現代的富美村落,漳汀巡檢司已成為塵封的記憶而漳汀城隍廟卻更加煜煜生輝,「漳汀城隍廟每年正月舉行一年一度的城隍出巡和民俗踩街活動,人們用大轎抬著城隍爺、城隍媽到漳汀村各社出巡。」陳加強告訴筆者,活動中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組成具有漳汀民間特色鑼鼓隊、腰鼓隊的踩街隊伍,鑼鼓喧天,彩旗飄揚,鳴炮響銃,以此來紀念王陽明,祈求合境

原文刊於2015.年1月5日閩南日報        

徽信照片    李以林      林慕理     拍攝

相關焦點

  • 平和: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
    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與一代曠儒王陽明[1]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500年前,王陽明受命巡撫南贛汀漳,領兵平靖漳寇之後,以「知行合一」的治世態度,「析劃裡圖,添設新縣」的政治智慧,兩度上疏奏請朝廷,在閩粵交界的漳南地區添設了「平和縣」。正像一個新生的嬰兒需要起名一樣,一個新置的縣域,自然需要起個縣名。
  •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時間:2001-04-10 17:24   來源:   唐宋以來,大陸因屢受戰爭的禍亂,百姓流離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來越多。
  • 自駕遊發現,原來河源的和平縣與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有很大淵源
    真的是心學大師王陽明!陽明先生面容清瘦,神情平和,很平易近人的樣子。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他出生於公元1472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書法家、教育家、文學家等。雕塑背後的這座二層小樓,就是陽明紀念館,從館中記載及網上資料,我終於知道了和平縣和王陽明之間的淵源。據歷史記載,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陽明被任命為都察院僉都御使,巡撫南贛、汀、漳等處。當時,這一帶「匪患」猖獗,百姓不勝其擾。盤距在廣東九連山浰源以池仲榮為首的「匪盜」勢力強、時間久,是四大「匪患」之一。
  • 平潭巡檢司村鉤沉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加,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漸增,且職能也有所強化,或有通判等官職設置。巡檢的官階較低,洪武十三年八月定天下巡檢為雜職;洪武十七年十月,改巡檢司巡檢品級為從九品。明以後巡檢司統一設置並日趨制度化、規範化,置撤也相對靈活,深受統治者重視。在功能上逐步承擔地方行政事務,文獻中有較為明確的記載。
  • 消失的寧鄉巡檢司
    不久正式設立寧鄉巡檢司於斯,命名「寧鄉」,大抵取「安寧鄉邦」之意。明太祖朱元璋在敕諭天下巡檢時曾說:「朕設巡檢於關津,扼要道、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由此可見,設立巡檢司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繁盛之區的地方治安,緝捕盜賊、辨識奸偽、維護商旅的平安出行。一個明代之人如果離家去往百裡之外的地方經商、赴考,須先購買官府發放的路引,若無路引或本人身份與路引所載不符,就要依律治罪。
  • 「陽明學在福建」學術研討會在漳召開 論道地域文化融合發展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8月31日消息(記者 莊楊筱)正值「一代大儒」王陽明踏入福建513周年,及《陽明先生集要》(崇禎刻本)在漳刻成發行385周年之際,「陽明學在福建」學術研討會8月29日在福建漳州舉行。
  • 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
    明清時,巡檢司的巡檢為九品之末品(從九品),官位極為卑微,但在州縣行政框架中,尤其是從基層治安的視角來看,巡檢司則是一個重要機構。北宋、南宋兩代,蘇州先後設置的巡檢司有:平望巡檢司、甪頭巡檢司、震澤巡檢司、吳縣長橋巡檢司、汾湖巡檢司、同裡巡檢司、崑山巡檢司等。元代,在蘇州府設置了更多巡檢司。吳縣的木瀆巡檢司、胥口巡檢司、崑山的巴城巡檢司、嘉定的中槎巡檢司、吳塘巡檢司都成立於元代。
  • 漳南山賊,朝廷 剿了10多年沒效果,王陽明憑啥3個月搞定?
    多年之後,他已經退去了年少的輕狂和幼稚,成熟和穩健了很多,正好被朝廷任命為南贛汀漳巡撫,也正圓了自己年少時的夢想。 因此,對於平定贛州動亂他還是滿懷信心的。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目前所見到的最早設置時間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如湖廣常德府屬桃源縣白馬渡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滸黃州鎮巡檢司、武昌縣赤土磯鎮巡檢司、金子磯鎮巡檢司、白湖鎮巡檢司等,「俱本朝甲辰年開設」。
  • 青駝寺的巡檢司衙門
    到了雍正十二年,為加強對青駝寺的治理管轄,蘭山縣下設了青駝寺巡檢司,由中央政府直接設立或派駐,是次縣級政權主體之一。巡檢雖為從九品,職位微小,但是個肥差,他的職責是緝捕盜賊、解送錢糧、監察平糶、督修圍基、編查保甲、稽收稅務,相當於現在的公安派出所、工商、稅務職能於一身,他的任務就是加強市鎮管理,維護地方治安,確保驛路暢通。
  • 福建「國保」城隍廟,500年歷史,王陽明創建,供奉唐朝大詩人
    在漳州市平和縣境內,有一座城隍廟,雖然位於縣城,卻是以府城級別的城隍規制建造,可以說在福建省內都是獨一無二的特例。這座城隍廟迄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建造者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一代大儒、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
  • 北侖發現明巡檢司城遺址
    本報訊 近日,北侖區文保辦在當地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在白峰鎮太平村找到了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北侖明代的抗倭歷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位於白峰鎮西南部太平岙岙口。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該巡檢司城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南開一門,上建譙樓。
  •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沙角巡檢司 就設在今石橋頭鎮沙角村
    「擔司城」平整了沙角巡檢司舊址《嘉靖太平縣誌》載:「沙角巡檢司 在第三都海角,舊隸黃巖縣,在岐頭山下,後徙今址,去岐頭一裡許。洪武二十年,台州衛指揮霍遠偕百戶徐成建。牆垣周圍一百四十丈,高一丈六尺,公廨、弓兵數俱與盤馬巡檢司同。」而同書盤馬巡檢司的記載是:「在第六都盤馬山,舊隸黃巖縣,洪武二十年廣洋衛指揮方鳴謙奏建。
  • 那時,平和船可通達潮州府城
    確是如此,十多年前的平和道路也並不通暢,境內只有幾條省道、縣道,出行只能前往北邊的洪瀨口經南靖牛崎頭才有國道到漳州、廈門,其他都是山區土路小道。由於交通條件受限,平和人的生產、生活非常不易,因此才有了悲壯的《洪瀨口之歌》。今非昔比,近年來,漳(州)潮(州)、雲(霄)平(和)高速公路相繼通車,又有兩條省道升級為國道,鄉道也不斷在改善提升,大大方便了平和人的出行。
  • 鷓鴣巡檢司,聽海觀潮溯往昔
    鷓鴣巡檢司,一處以動物名為地名的所在,一塊政府1984年所立的文物保護石碑,一座小小的宮廟,一座老舊的燈塔,一座有著許多打槍孔的民國式碉堡,一塊埋藏著繁華歷史的土地,一處曾經與倭寇血戰的地方。它位處泉州母親河「晉江」與大海的交界處,是晉江的盡頭,大海的開端。
  • 王陽明:「千古完人」稱號的來歷
    眾所周知,作為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在很多人的心中,確實是一種聖人般的存在,儘管聖人這一說法,有些爭議,但是,幾百年來,甚至有人提出王陽明是一位如同孔子一樣的「千古完人」。王陽明像那麼,為什麼有人把王陽明稱為「千古完人」呢?我們看自古以來,人們所認定「完人」的標準,即立功、立言、立德,也就是說,一個人若是能夠做到這「三立」,人們就很有可能將他視為「完人」。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  元代兩次招撫臺灣沒有結果,但在澎湖卻有建置,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這是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元代澎湖巡檢司設置於何時?目前學者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據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說:「至元間,立巡檢司。」但元代有兩次「至元」年號,一為元世祖的「至元」(1264—1294年),一為元順帝的「至元」(1335—1340年)。
  • 【福建葉氏•動態】平和蘆溪新村「又新堂」葉氏宗祠上梁大吉
    2021年1月30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平和蘆溪新村又新堂葉氏宗祠上梁大吉。
  • 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洪武二年,在關道要衝都設立巡檢司,專司關道盤查兼官員往來迎送職責之所,太平縣更是如此一般。巡檢司官階小,位卑祿薄,但中央政府對其卻嚴格掌控。他們負責著一方的平安,是維護基層社會治安的主要護衛力量。太平縣的巡檢司,先在弦三宏潭,後移到弦一巖前,最後又遷至郭村之西,我們可以從縣誌裡知曉一二。
  • 鷓鴣巡檢司遺址引關注 相當於古代「邊防所」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上發文稱,泉州東海街道留有鷓鴣巡檢司遺址,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興趣和關注。鷓鴣位於晉江海河分界點記者了解到,鷓鴣巡檢司位於晉江入海口突出部,建在堤壩下面。走到堤壩下,經過一條一米多寬、二三十米長的曲折石板橋,就可以走到巡檢司遺址。巡檢司遺址處,海浪輕拍岸邊礁石,一座燈塔在秋日下默默佇立著,塔身有藍色油漆斑駁不堪。燈塔旁,建有一座宮,宮門正上方匾額寫著「鷓鴣古地」四個大字。宮後面,立著兩塊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