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駝寺的巡檢司衙門

2021-02-23 盧蒙故事


第        四       十       期

創造智慧香的資深釀工 

沂南酒文化的布道者

醉三國酒業董事長李宗建

品鑑沂南       聞智慧香

不論是過去還是今天,軍事角逐、國家治理、經濟往來都離不開交通,在我們沂南境內,就有一條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就是今天穿越青駝、雙堠兩個鄉鎮的205國道,也叫山(海關)廣(州)線。其實這條線古已有之,在明代它是連接泰安到沂州幹道,清初,受黃河故道水患影響,國家級的京福官道東改至此,成為京量轄制東南沿海諸省的巨臂,也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通途。康熙《沂州志》記載:「凡江南淮、揚、京口、蘇、松、常、鎮等處,以及兩浙、豫章、八閩、三楚,一切上差大人、黃華星使、升遷文武各官、各簿下於督撫、提標將軍各員承差等項,或自京師出於各省,或自各省達於京師,南來北往,雜巡靡寧。又有各省協銄解京錢糧,槓抬銀鞘之屬,用夫輒以千百」。清中期以前幾位皇帝出巡江南,都是取道這裡。

為了方便官道上公務來往的官員的食宿、換乘,官道上隔百多裡要設一個驛站。開始,京福官道在臨沂境內僅僅設置了蒙陰、青駝、沂州、郯城四個驛站,每個驛站都有相對固定的編制,「走遞馬六十匹,馬夫三十名,飛遞公文馬夫二名,抄牌二名」這是必須的,還有一些負責獸醫、夥食等後勤服務人員,規模還是不小的。而青駝驛站是這四個驛站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它北連泰岱,南接沂郯,正好卡在魯中山區和沂郯平原咽喉之處,雖然後來驛站南遷徐公店,但絲毫沒有改變青駝交通要衝、商貿重鎮的地位。

長期以來,青駝處在沂水、蘭水、費縣三縣交邊上,民風較為強悍。清雍正時,全國州縣分定為衝(交通要衝)、繁(事務繁雜)、疲(民情疲頑)、難(民風強悍)四類,按類別選用合適官吏加以治理。到了雍正十二年,為加強對青駝寺的治理管轄,蘭山縣下設了青駝寺巡檢司,由中央政府直接設立或派駐,是次縣級政權主體之一。巡檢雖為從九品,職位微小,但是個肥差,他的職責是緝捕盜賊、解送錢糧、監察平糶、督修圍基、編查保甲、稽收稅務,相當於現在的公安派出所、工商、稅務職能於一身,他的任務就是加強市鎮管理,維護地方治安,確保驛路暢通。

青駝有西城子、南宅子、東圍子和溝北四個自然村,鎮子中間有個東西大街,街中心有個花鼓橋,這條街是鎮上最主要的街口,管理機構和商鋪、集市全集中到這條街上。巡檢司衙門就是花鼓橋東側50多米處,分列路的兩邊,據當地村民回憶,路北的是武衙門,路南的是文衙門,從級別上說,文衙門比武衙門要高,衙門規模也大,有20多間房屋的樣子。一般村民也搞不清衙門口的具體事,就和現在很多人分不清縣委、縣府一樣。經查,在青駝還有個山東兵備道沂州糧庫,九品的衙門,糧庫大使是從九品,由於沒有更多考證,說不出端詳來。武衙門才七八間房舍。衙門都是平房,老百姓叫「鎖皮廳」,瓦子屋前出簷,兩邊掛耳子,比普通民房寬大一些。最後一任武衙門的官王蔭懷,當地人都叫「王府爺」,已經失去他的更多記載。文衙門最後一任巡檢姓陸,名徠之,祖上是浙江台州天台縣白鶴鎮的,鎮上的人都叫他陸官,街的老人回憶,陸官會猴拳,三兩個人近不得身的。他的宅子在文衙門對面,是南臨花鼓橋街的前後兩進院落。陸官有一個正妻,又在青駝本地討了兩房姨太太,一個是蒙河西邊孫家莊的,一個是董家店子的。陸官有個兒子十幾歲上早夭,葬在青駝東邊靠近董家店子家西河崖頭上。為了不讓這一支斷後,陸官給他過房青駝街上老陳家一個孩子續了後,這個人就是陸修忠。到了後來,陸官死在任上,巡檢司出了38個當班的,護送棺槨回天台,全家也搬了回去,青駝只留下了陸修忠延續香火。陸官病重時,留下地契、房契文書,把青駝的宅院和五六十畝田產全歸在陸修忠名下。陸家在天台是大族,名人輩出,到了新世紀,重修家譜時發現在沂南還有一支,專門來此打聽,並邀請陸修忠的兒子陸德友,孫子陸海東到白鶴鎮進行宗親聯誼。

巡檢司衙門附近是青駝寺最繁華的地帶,這也吸引了當時一些「地產商」的目光,莒南大店莊家資源雄厚,勢力龐大,他們在青駝街上有買賣,還盤下了路南文衙門東一大片房產,至今此處還遺留下一個莊家胡同,雖然胡同裡早沒有莊姓人居住。

在陸家老宅的西邊,是宋家的老宅。宋家的祖上叫宋澤霖,1857年生,江蘇高郵市北門裡人,天資聰慧,才識過人,在鄉試中考中第一名,但被第二名頂替,一氣之下離開故鄉,一路漂泊來到青駝,在巡檢司謀了份師爺的活計,從此在這裡安身立命,成家立業。澤霖無子,老來抱養了一個孩子取名宋星白,著實疼愛,把平生所學悉數教給了他。到了民國二年,巡檢司裁撤,父子便以行醫謀生,是青駝街有名的中醫先生。抗戰時期,八路軍來到沂蒙山區,青駝寺成為當時山東抗戰的中心,1940年7月,在青駝寺選舉產生了全省統一的行政權力權力——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戰工會不但是山東省政府祖宗,也是人大以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祖宗。巡檢司衙門自然成了八路軍首腦機關辦公的場所,路北的武衙門及附近的幾間民房,成了存儲軍糧的場所。不久,青駝寺成為鬼子掃蕩的重點對象,派出重兵佔據了這座千年重鎮,搗毀了戰工會開會的三官廟(原為興隆寺、清風寺),把三棵唐朝時栽種的銀杏樹燒死兩棵,被八路軍作為機關用房的巡檢司也未能倖免,多數建築殘遭焚毀。鬼子在青駝街增起圍子,拉上碉堡,將圍子內的百姓全部趕出,建立起青駝寺據點。宋澤霖當時跑到青駝東北的喬家莊村避難,最終死在那裡。

解放後,拆了鎮南河邊上的南大廟,對老巡檢司衙門加以改擴建,由原來的20多間房屋增加到60多間,成立了青駝區公所,幾乎所有的區直單位都在此辦公。隨著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老巡檢司已不能滿足機關辦公需求,到了1973年,公社革委會搬到青駝大橋北,老巡檢司才結束了幾百年來作為地方政權衙署的使命,原址被南宅子村劃作民宅,到今天已經完全失去了舊時的蹤影,只有幾位九十多歲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能大略指出它的範圍,模糊地回憶出舊時的模樣。

流傳下來的,是宋師爺的醫術和書法。宋星白自不必說,當年經常陪著他拉呱聊天的兩個鄰居小孩劉秉義和孫思慶,邊了拉塊的學了幾手,都醫術了得,劉秉義現在臨沂行醫,孫思慶在鎮衛生院退休後,又被返聘,宋師爺的醫術繼續惠及著鄉梓。宋星白的三女婿,就是我小學的語文老師盧維勤,他那一手好書法,估計也是受了宋先生的不少影響吧。

                   三官廟的老公孫樹

                             舊巡檢衙門南胡同

                  莊家胡同邊上的石碾

               

    路南巡檢府舊址

             

       宋星白故宅在陸官府的西邊

                 宋星白之墓

                       陸府原址

                        陸巡檢曾孫陸海東及其母親(上圖)

                熱心老鄉王秀軍

                      宋星白弟子孫思慶

                     故事講述人顏世存

準備推出青駝寺故事之《臧家的唾沫膏》,敬請關注!

      

作者微信:18660950002

相關焦點

  • 青駝寺九品小衙官陸徠之
    到了雍正十二年,為加強對青駝寺的治理管轄,蘭山縣下設了青駝寺巡檢司,由中央政府直接設立或派駐,是次縣級政權主體之一。巡檢雖為從九品,職位微小,但是個肥差,他的職責是緝捕盜賊、解送錢糧、監察平糶、督修圍基、編查保甲、稽收稅務,相當於現在的公安派出所、工商、稅務職能於一身,他的任務就是加強市鎮管理,維護地方治安,確保驛路暢通。
  • 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
    拿了報酬不幹活,用時新的話說,就是佔了官位「不作為」,蘇州民間把這種情形,叫做「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巡檢司是古代最基層的一級衙門,這個衙門的最高長官稱巡檢。
  • 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
    拿了報酬不幹活,用時新的話說,就是佔了官位「不作為」,蘇州民間把這種情形,叫做「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巡檢司是古代最基層的一級衙門,這個衙門的最高長官稱巡檢。
  • 老物件見證宿遷往事 這兩扇門是劉馬莊巡檢司的遺存
    王曉風說,衙門,是古代官署的民間說法,古代老百姓大多搞不清這些衙門的具體職責。那麼,這個徐衙門會不會是以徐姓官員為首的一個官署呢?經過他認真查考和反覆研究,發現這個徐衙門的說法其實是被誤傳了。實際上,這裡原來是一個巡檢司衙門,民間當時稱之為巡衙門,以便和不遠處的千衙門區別開來。後來,巡衙門在清朝末期被廢除,天長日久,民間便糊裡糊塗稱之為徐衙門了。
  • 平潭巡檢司村鉤沉
    巡檢司為我國北宋以至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首次於北宋時期作為固定官職進行設置,其職能大小不一,主要有領兵作戰和維護社會治安等職能,巡檢武裝包括禁軍、土軍、鄉兵和番兵幾種,率兵防禦邊境的巡檢使和都同巡檢所領之士兵都為禁軍,而維護內地治安的巡檢所帶領的軍事力量多為土軍,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元明時期的巡檢無論在行政地位還是在職能上都趨於固定,而在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能上更為典型明確。
  • 老物件見證宿遷往事 這兩扇門是劉馬莊巡檢司的遺存
    王曉風說,衙門,是古代官署的民間說法,古代老百姓大多搞不清這些衙門的具體職責。那麼,這個徐衙門會不會是以徐姓官員為首的一個官署呢?經過他認真查考和反覆研究,發現這個徐衙門的說法其實是被誤傳了。實際上,這裡原來是一個巡檢司衙門,民間當時稱之為巡衙門,以便和不遠處的千衙門區別開來。後來,巡衙門在清朝末期被廢除,天長日久,民間便糊裡糊塗稱之為徐衙門了。
  • 轉戰陝北第十五站:子洲縣巡檢司
    子洲縣巡檢司舊址位於子洲縣馬蹄溝鎮巡檢司村,舊址位於村街旁,院門精雕細琢,頗為考究,梁上還有清晰的花紋。院子裡的5孔石窯洞尚存,保存較為完好,左起第二孔門上掛著寫有「巡檢司毛澤東舊居」的紅色牌子。
  • 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首創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
  • 凸顯歷史特色 建巡檢司公園 沙角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諮詢正在施工的建築師傅,其告知這座六角形建築物叫「巡視塔樓」,為沙角村美麗鄉村特色村建設工程巡檢司主題公園的一部分。建設巡檢司主題公園,讓「巡檢司」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再次進入人們視線。不少人在問,「巡檢司」是什麼?它是人名地名?還是官名或是單位名?據《中國官制史》等史料記載,巡檢司為我國元、明、清時期縣級衙門下的基層防衛機構,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
  • 消失的寧鄉巡檢司
    不久正式設立寧鄉巡檢司於斯,命名「寧鄉」,大抵取「安寧鄉邦」之意。明太祖朱元璋在敕諭天下巡檢時曾說:「朕設巡檢於關津,扼要道、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由此可見,設立巡檢司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繁盛之區的地方治安,緝捕盜賊、辨識奸偽、維護商旅的平安出行。一個明代之人如果離家去往百裡之外的地方經商、赴考,須先購買官府發放的路引,若無路引或本人身份與路引所載不符,就要依律治罪。
  • 凸顯歷史特色 建巡檢司公園 沙角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沙角村美麗鄉村特色村建設工程包括砂石漫步道、生態停車場、巡檢司主題公園、農家庭院改造、河道遮擋矮牆、成品垃圾分類箱、外牆塗料等。建設巡檢司主題公園,讓「巡檢司」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再次進入人們視線。不少人在問,「巡檢司」是什麼?它是人名地名?還是官名或是單位名?據《中國官制史》等史料記載,巡檢司為我國元、明、清時期縣級衙門下的基層防衛機構,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目前所見到的最早設置時間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如湖廣常德府屬桃源縣白馬渡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滸黃州鎮巡檢司、武昌縣赤土磯鎮巡檢司、金子磯鎮巡檢司、白湖鎮巡檢司等,「俱本朝甲辰年開設」。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目前所見到的最早設置時間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如湖廣常德府屬桃源縣白馬渡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滸黃州鎮巡檢司、武昌縣赤土磯鎮巡檢司、金子磯鎮巡檢司、白湖鎮巡檢司等,「俱本朝甲辰年開設」。
  • 北侖發現明巡檢司城遺址
    本報訊 近日,北侖區文保辦在當地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在白峰鎮太平村找到了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北侖明代的抗倭歷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位於白峰鎮西南部太平岙岙口。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該巡檢司城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南開一門,上建譙樓。
  • 北侖發現明巡檢司城遺址
    本報訊 近日,北侖區文保辦在當地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在白峰鎮太平村找到了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北侖明代的抗倭歷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位於白峰鎮西南部太平岙岙口。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該巡檢司城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南開一門,上建譙樓。
  • 王陽明與平和蘆溪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首創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
  • 鷓鴣巡檢司,聽海觀潮溯往昔
    鷓鴣巡檢司,一處以動物名為地名的所在,一塊政府1984年所立的文物保護石碑,一座小小的宮廟,一座老舊的燈塔,一座有著許多打槍孔的民國式碉堡,一塊埋藏著繁華歷史的土地,一處曾經與倭寇血戰的地方。它位處泉州母親河「晉江」與大海的交界處,是晉江的盡頭,大海的開端。
  • 鷓鴣巡檢司,聽海觀潮溯往昔
    鷓鴣巡檢司由此可見,鷓鴣口銃臺的創建,見證其在明末泉州海防史上重要的戰略地位,也為清代鷓鴣巡檢司的設置奠定了基礎。,並命名為「鷓鴣巡檢司」。巡檢司始於五代,盛於兩宋,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賊之功能。在元代官署中,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它品秩不高,但在地方事務中卻佔有重要地位。明朝依其例沿用,加而佐以行政權力。清代年間,百姓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且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而處於沿海的鷓鴣巡檢司,更具有「掌捕盜賊、專司河防」之職能。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  元代兩次招撫臺灣沒有結果,但在澎湖卻有建置,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這是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元代澎湖巡檢司設置於何時?目前學者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據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說:「至元間,立巡檢司。」但元代有兩次「至元」年號,一為元世祖的「至元」(1264—1294年),一為元順帝的「至元」(1335—1340年)。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  元代兩次招撫臺灣沒有結果,但在澎湖卻有建置,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這是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元代澎湖巡檢司設置於何時?目前學者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據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說:「至元間,立巡檢司。」但元代有兩次「至元」年號,一為元世祖的「至元」(1264—1294年),一為元順帝的「至元」(1335—13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