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寧鄉巡檢司

2021-02-23 陳堡草蕩

寧鄉曾是泰州西北鄉的一方重鎮。這一帶屬於老通揚運河以北的下河地區,河湖港汊縱橫交錯,草蕩荒田萬畝相連,舉目之間一望無際。滷汀河上終日往來的商船、客船早就吸引了水匪、強盜的注意,每逢月黑風高之夜,他們操縱小舟隱蔽在水畔的孤蒲野葦之中,見目標漸漸靠近,便倏地一擁而上,打劫船上的客商、旅人。

明朝伊始,這一關隘之地受到了朝廷的極度重視。不久正式設立寧鄉巡檢司於斯,命名「寧鄉」,大抵取「安寧鄉邦」之意。明太祖朱元璋在敕諭天下巡檢時曾說:「朕設巡檢於關津,扼要道、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由此可見,設立巡檢司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繁盛之區的地方治安,緝捕盜賊、辨識奸偽、維護商旅的平安出行。

一個明代之人如果離家去往百裡之外的地方經商、赴考,須先購買官府發放的路引,若無路引或本人身份與路引所載不符,就要依律治罪。巡檢司的一個重要職責便是稽查旅途上的可疑分子,緝拿無路引外出之人和隱藏其中的奸細、逃兵、逃犯及私鹽販子。由於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每處巡檢司均招募有弓兵,當時泰州境內有三大巡檢司——寧鄉、西溪、海安,每司俱配備弓兵十餘人,他們是巡檢司的主要武裝力量,協助巡檢開展各項稽查。寧鄉巡檢司的設立有效地管控了滷汀河上的流動人口,是預防基層犯罪的一座重要關卡。不過巡檢們的職權有限,並不能參與錢糧、司法等其他地方事務,更不能插手民間詞訟。巡檢的品秩很低,僅為從九品,隸屬於州縣管轄。據《泰州志》和《揚州府志》記載,擔任過寧鄉巡檢的人員有周懋中(浙江人)、李玉章(山東兗州府人)、劉登高(北直廣平府人)、彭而信(北直保定府人)、李憲典(山東商河縣人)、韓藎承(北直順天人)、童璠(定興人)、茅輝祖(仁和人)、吳敬思(餘姚人)、郝沐堯(西寧人)、葉元勳(西安人)、周其先(鹹寧人)、傅大光(永清人)、史大醇(石門人)、胡開墅(會稽人)、李廷揚(山陰人)、張鎬(臨潼人)、吳盛元(漢陽人)、古世元(長寧人)、王慶齡(大興人)等人。他們的生平事跡已難以查考,卑微的官職未能使他們顯宗揚名。

寧鄉巡檢司有一座始建於明初的官署,位於寧鄉西首,靠近滷汀河邊。這座官署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被西水(高郵清水潭決口。大運河方向來水稱之為「西水」)衝毀,不得已移駐時屬泰州的小紀鎮(在寧鄉西南方向,今屬揚州市江都區)。此後寧鄉有一群遊手好閒的無業青年,每屆冬季就往小紀邀請巡檢回防,以詐取酒食錢財為樂。嘉慶十七年(1812),時任巡檢王慶齡稟請藩司,領取銀兩重建了寧鄉巡檢司,至十九年(1814)全部竣工。新落成的寧鄉巡檢司有頭門一間、二門一間、前堂三間、二堂三間、住宅三間、廚房一間,形成了坐北朝南、規制完整的衙署格局。可是到了道光二十八年(1848),寧鄉巡檢司再一次被大水衝毀,巡檢仍移駐小紀,租賃民房為辦公場所。鹹豐、同治年間,寧鄉巡檢司更是徹底荒廢,舊址被改作了護國寺。

寧鄉巡檢司因水而興,亦因水而廢。由於地勢低洼、河蕩繚繞,寧鄉百姓飽受洪澇之害。洪災同時也制約了寧鄉市鎮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康熙三十九年(1700),時任江蘇巡撫、67歲的河南商丘詩人宋犖(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康熙「十大才子」之一)到興化賑災,乘舟經過寧鄉,入目皆是慘景,於是動情地寫下了《舟次寧鄉》詩二首,其一為:「水氣白泱泱,扁舟逐雁行。傷心無沃野,懷古到寧鄉。遠岸蒹葭沒,孤村網罟張。老翁垂涕語,五載罷農桑。」又一為:「村村魚換稻,在在樹生苔。拯救恩誠渥,豐穰運合開。宣房沉璧馬,海岸闢蒿萊。多少關心事,停橈首重回。」字裡行間,透露出這位老人對水災過後民生維艱的無限感傷。   

清光緒年間,陸元鼎任泰州知州,整修裡下河水道,在寧鄉人袁慶懷的資助下增高了始建於嘉慶年間的斜豐港圩,並與東臺縣蚌蜒圩相連接,寧鄉一帶的水患問題才有所緩解。

相關焦點

  • 平潭巡檢司村鉤沉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加,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漸增,且職能也有所強化,或有通判等官職設置。巡檢的官階較低,洪武十三年八月定天下巡檢為雜職;洪武十七年十月,改巡檢司巡檢品級為從九品。明以後巡檢司統一設置並日趨制度化、規範化,置撤也相對靈活,深受統治者重視。在功能上逐步承擔地方行政事務,文獻中有較為明確的記載。
  • 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
    明清時,巡檢司的巡檢為九品之末品(從九品),官位極為卑微,但在州縣行政框架中,尤其是從基層治安的視角來看,巡檢司則是一個重要機構。北宋、南宋兩代,蘇州先後設置的巡檢司有:平望巡檢司、甪頭巡檢司、震澤巡檢司、吳縣長橋巡檢司、汾湖巡檢司、同裡巡檢司、崑山巡檢司等。元代,在蘇州府設置了更多巡檢司。吳縣的木瀆巡檢司、胥口巡檢司、崑山的巴城巡檢司、嘉定的中槎巡檢司、吳塘巡檢司都成立於元代。
  • 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
    明清時,巡檢司的巡檢為九品之末品(從九品),官位極為卑微,但在州縣行政框架中,尤其是從基層治安的視角來看,巡檢司則是一個重要機構。北宋、南宋兩代,蘇州先後設置的巡檢司有:平望巡檢司、甪頭巡檢司、震澤巡檢司、吳縣長橋巡檢司、汾湖巡檢司、同裡巡檢司、崑山巡檢司等。元代,在蘇州府設置了更多巡檢司。吳縣的木瀆巡檢司、胥口巡檢司、崑山的巴城巡檢司、嘉定的中槎巡檢司、吳塘巡檢司都成立於元代。
  • 青駝寺的巡檢司衙門
    到了雍正十二年,為加強對青駝寺的治理管轄,蘭山縣下設了青駝寺巡檢司,由中央政府直接設立或派駐,是次縣級政權主體之一。巡檢雖為從九品,職位微小,但是個肥差,他的職責是緝捕盜賊、解送錢糧、監察平糶、督修圍基、編查保甲、稽收稅務,相當於現在的公安派出所、工商、稅務職能於一身,他的任務就是加強市鎮管理,維護地方治安,確保驛路暢通。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目前所見到的最早設置時間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如湖廣常德府屬桃源縣白馬渡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滸黃州鎮巡檢司、武昌縣赤土磯鎮巡檢司、金子磯鎮巡檢司、白湖鎮巡檢司等,「俱本朝甲辰年開設」。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目前所見到的最早設置時間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如湖廣常德府屬桃源縣白馬渡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滸黃州鎮巡檢司、武昌縣赤土磯鎮巡檢司、金子磯鎮巡檢司、白湖鎮巡檢司等,「俱本朝甲辰年開設」。
  • 北侖發現明巡檢司城遺址
    本報訊 近日,北侖區文保辦在當地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在白峰鎮太平村找到了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北侖明代的抗倭歷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位於白峰鎮西南部太平岙岙口。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該巡檢司城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南開一門,上建譙樓。
  • 北侖發現明巡檢司城遺址
    本報訊 近日,北侖區文保辦在當地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在白峰鎮太平村找到了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北侖明代的抗倭歷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位於白峰鎮西南部太平岙岙口。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該巡檢司城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南開一門,上建譙樓。
  • 轉戰陝北第十五站:子洲縣巡檢司
    子洲縣巡檢司舊址位於子洲縣馬蹄溝鎮巡檢司村,舊址位於村街旁,院門精雕細琢,頗為考究,梁上還有清晰的花紋。院子裡的5孔石窯洞尚存,保存較為完好,左起第二孔門上掛著寫有「巡檢司毛澤東舊居」的紅色牌子。
  • 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首創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
  • 鷓鴣巡檢司,聽海觀潮溯往昔
    鷓鴣巡檢司,一處以動物名為地名的所在,一塊政府1984年所立的文物保護石碑,一座小小的宮廟,一座老舊的燈塔,一座有著許多打槍孔的民國式碉堡,一塊埋藏著繁華歷史的土地,一處曾經與倭寇血戰的地方。它位處泉州母親河「晉江」與大海的交界處,是晉江的盡頭,大海的開端。
  • 鷓鴣巡檢司,聽海觀潮溯往昔
    鷓鴣巡檢司由此可見,鷓鴣口銃臺的創建,見證其在明末泉州海防史上重要的戰略地位,也為清代鷓鴣巡檢司的設置奠定了基礎。,並命名為「鷓鴣巡檢司」。巡檢司始於五代,盛於兩宋,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賊之功能。在元代官署中,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它品秩不高,但在地方事務中卻佔有重要地位。明朝依其例沿用,加而佐以行政權力。清代年間,百姓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且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而處於沿海的鷓鴣巡檢司,更具有「掌捕盜賊、專司河防」之職能。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  元代兩次招撫臺灣沒有結果,但在澎湖卻有建置,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這是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元代澎湖巡檢司設置於何時?目前學者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據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說:「至元間,立巡檢司。」但元代有兩次「至元」年號,一為元世祖的「至元」(1264—1294年),一為元順帝的「至元」(1335—1340年)。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  元代兩次招撫臺灣沒有結果,但在澎湖卻有建置,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這是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元代澎湖巡檢司設置於何時?目前學者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據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說:「至元間,立巡檢司。」但元代有兩次「至元」年號,一為元世祖的「至元」(1264—1294年),一為元順帝的「至元」(1335—1340年)。
  • 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洪武二年,在關道要衝都設立巡檢司,專司關道盤查兼官員往來迎送職責之所,太平縣更是如此一般。巡檢司官階小,位卑祿薄,但中央政府對其卻嚴格掌控。他們負責著一方的平安,是維護基層社會治安的主要護衛力量。太平縣的巡檢司,先在弦三宏潭,後移到弦一巖前,最後又遷至郭村之西,我們可以從縣誌裡知曉一二。
  • 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洪武二年,在關道要衝都設立巡檢司,專司關道盤查兼官員往來迎送職責之所,太平縣更是如此一般。巡檢司官階小,位卑祿薄,但中央政府對其卻嚴格掌控。他們負責著一方的平安,是維護基層社會治安的主要護衛力量。太平縣的巡檢司,先在弦三宏潭,後移到弦一巖前,最後又遷至郭村之西,我們可以從縣誌裡知曉一二。
  • 鷓鴣巡檢司遺址引關注 相當於古代「邊防所」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上發文稱,泉州東海街道留有鷓鴣巡檢司遺址,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興趣和關注。鷓鴣位於晉江海河分界點記者了解到,鷓鴣巡檢司位於晉江入海口突出部,建在堤壩下面。走到堤壩下,經過一條一米多寬、二三十米長的曲折石板橋,就可以走到巡檢司遺址。巡檢司遺址處,海浪輕拍岸邊礁石,一座燈塔在秋日下默默佇立著,塔身有藍色油漆斑駁不堪。燈塔旁,建有一座宮,宮門正上方匾額寫著「鷓鴣古地」四個大字。宮後面,立著兩塊石碑。
  • 埋藏在山底的桂林明朝巡檢司清朝綠營兵駐地
    在桂林城北七裡灕江畔有一個地方叫『白石潭』,由於這個地方古時候是水路陸路的結合點,明清時期設有軍隊駐紮守護,明朝時期稱為『白石潭巡檢司』,清朝時期還是延續明朝的建制在白石潭設軍隊駐紮,清朝時期駐紮的軍隊稱為『綠營兵』。
  • 埋藏在山底的桂林明朝巡檢司清朝綠營兵駐地
    在桂林城北七裡灕江畔有一個地方叫『白石潭』,由於這個地方古時候是水路陸路的結合點,明清時期設有軍隊駐紮守護,明朝時期稱為『白石潭巡檢司』,清朝時期還是延續明朝的建制在白石潭設軍隊駐紮,清朝時期駐紮的軍隊稱為『綠營兵』。
  • 王陽明與平和蘆溪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首創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