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2020-12-10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張辰保

第812期

太平縣,自唐立縣至清以前一直屬寧國府管轄。據清《寧國府志》卷一《沿革表》:「太平縣本涇縣之地,唐天寶十一載,以地居東南僻道,遊民多結聚為盜,邑人患之,因安撫使奏,非別立郡邑,無以遏此澆兢。時以天下晏然,立太平為縣。」太平縣居於寧國府的最南端,而在太平縣最南邊的弦歌鄉,明代曾建有「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明代,朱元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官階雖只有七品,但是「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因而有明一代,監察御史一職十分重要。

而寧國府太平縣郭村巖前建三府會館,就是為了接待過境的巡按御史。我們從正德年間擔任太平教諭有十七年之久的鄒暘所作《三府會館記》中,有了更詳盡的了解:

在去寧國太平縣治百裡地弦歌鄉,有個叫「郭村」的地方,「帶徽攝池,為三郡禁喉」,是巡按巡視必經之地,「其向南三十裡至羊棧嶺,又四十裡至徽州之黟治,其西北十裡至桃嶺,再十五裡至壓腳嶺,又四十五裡至池之石埭。黟埭相距百五十裡」,不能一日就能抵達,從這條驛道走能節省去三分之二的時間,但這裡「天設其險有若蜀道」,每當各級大員至此,只能「寄宿民舍,甚不觀望」。

郭村和巖寺村地圖(中為十字路田畈)

當時的情況確實如此。明代巡按御史出行也是有硬性限制規定的,只能騎驢,還得以品級拜見地方官員。但到了明宣宗宣德年之後,他們七品的官階沒有變化,但出行能與布政使這種的三品大員平起平坐,騎馬出行,也不用以品級拜見地方官員了。從弦歌鄉留存下來的大量詩作可見,有很多巡視大員們是騎驢路過寄宿時所作的,當時欽差大員都很清廉,吃住農家,與民同樂。

正統年間擔任過太平縣令的宣州郡守蔣忠,再次造訪弦歌時,在《谷村有述》中表達了他難忘的舊情:「我欲尋仙跡,村居趣轉嘉。」重溫那村居生活,更有「相逢無別話,只有種桑麻。」之感嘆。

明代御史許志鄞路過,是寄宿在弦歌林姓人家簡陋的民房裡,感受著古人的山居生活,《寓林家》表達了他宿住弦歌的心境:「獨憐民俗儉,猶寓古人風。」洪武年間侍御竇承芳已兩番來此宿住在林伏興家了,他在《寓谷村與林伏興》言:「兩番到此山家宿,最喜山家景非俗。」

隨著巡按御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他們的出行也是越來越講排場了。到了弘治六年(1493),都憲浙東何都寬路過郭村而感慨之,認為此地構建公館為宜。號令一下,寧國郡便發省贖於太平縣,議好地皮房基,木材和石料價。當時寧國府通判顏祿壽還蒞臨太平縣,率領前縣尹張瀚去郭村巖前買了四畝多地。

大家商議妥當,場地和材料已備完緒,此間太平縣典史貝守行新到任,隨即便委任主管項目工程。何都憲還抽調了黟縣和石埭縣的軍隊士兵來幫助施工建設。

會館在當年的農曆十一月初七動工建設,臘月二十一日落成,共建成前門、中堂、後室各三間,廚房、水房和僕從住所十二間分列左右,周圍砌以圍牆。灑掃庭院有專人,定時開關門房。自此朝廷官員過境,公務往來,經郭村就有住處了,「巖寺一處綽然成一都會了。」郭村巖寺村曾有一幅旅店名聯:「同行同路同住宿,各人各物各小心。」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巖前商旅繁榮之景象。

疑為郭村巖前原三府會館舊址處

弘治十二年(1499)五月,都憲彭時經過,由徽州到池州,「逾羊棧,蒞公館,出戴家灣、度壓腳嶺,見其崢嶸裰嵲,一徑縈曲,仰則觸頭,俯則拔履,危或架一掌之木,高或臨於百尺之淵,有不勝其惴慄者,商氓荷擔皆傴僂,躩如其步。」沿途所見商旅挑擔人,皆須躬腰行走,彭都憲見此,便嘆道:「公館修建得很好,但道路太差了,怎麼走呀?」便下令太平縣整修,邑便委任典史修闢驛道。

「時郡守劉亦屢以言,韓尹立承命唯唯,縣丞樊良器贊之,而典史冒暑熱坐日中教護,不敢少休。險者寬之,側者平之,穴虛者甃補之,水斷者橋跨之木樛,而崖通者斤斧鋸鑿之,歷數月間易險為夷。」彭都憲再次經過,止宿公館,大加稱讚,並命名為「三府會館」。

疑為巖前三府會館的門柱石料

自此,三府會館就成三府(寧國、徽州、池州)交通的重要樞紐通道,郭村巖前這個小村落,也比以前更加熱鬧了。

隨著巡按御史的權力在地方上一家獨大,在地方作威作福甚至魚肉百姓。地處江南一隅偏僻的三府會館,是鄉野接待驛站,一有朝廷巡視大員過境,寧國府和太平縣的官員都要老大遠趕到郭村,疲於奔命,每次接迎送往,財費支出壓力更不用說了。

巖寺村

建館九十年後的萬曆年間,太平知縣馬維銘大膽力陳時弊,積極向上反映,「因三府會館視石埭、黟縣獨遠,建議準貼迎送夫馬,以省煩費,至今便之。」萬曆十一年(1583)九月十五日,馬維銘奉寧國府帖文,經欽差兵備副使和欽差巡撫都御史驗批,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和欽差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查議,「為酌道裡以定夫馬迎送事」,「令太平津貼石黟三府會館迎送夫馬中火銀兩緣由」,與黟縣知縣鬱應伭和石埭知縣勒石《奉憲津貼石夫馬迎送榜》於三府會館,「準刊榜公堂,永為遵守」,用碑勒刻的行政命令,規範了三府會館接待的標準,以減輕會館公務接待的壓力,防止鋪張浪費,對來訪的官員也是起了個警示作用,他們廉潔奉公的行為,今時讀來亦可回味:

「令太平縣於夫馬工食內每年貼石二縣顧募夫馬銀四十兩,辦下馬飯中火公費銀壹拾兩,分解石黟二縣以備前項之費。凡上司經過,俱聽石黟二縣逕自按替,太平縣巡捕官不許仍前帶領夫馬迎送,亦不許備辦下馬飯中火等項伺候。其鋪陳查照批申內事理,著落太平縣給發一副與巡檢司收管,候上司經過,該司送用,為此備雲刊榜豎立,永為遵守施行。」

到了清代,巡按制度被撤銷,皇城北移,三府會館也是天高皇帝遠,地理位置的優勢沒有了,欽差大臣的光臨也越來越少。「國朝以來,裁巡按之官,輶軒不至,故三府之會館以廢。」到了雍正年間,三府會館在郭村巖前暴發的一次特大山洪中衝毀了。

明代建立初期,對軍民外出嚴格管理,出行須有「文引」(也叫「路引」),是過路的憑證。若「軍民無文引,及內官內使來歷不明,有藏匿寺觀者,必須擒拿送官,仍許諸人首告,得實者賞,縱容者同罪」。

洪武二年,在關道要衝都設立巡檢司,專司關道盤查兼官員往來迎送職責之所,太平縣更是如此一般。巡檢司官階小,位卑祿薄,但中央政府對其卻嚴格掌控。他們負責著一方的平安,是維護基層社會治安的主要護衛力量。

明代的「路引」

弦歌鄉的郭村地處舊時寧國、徽州、池州三府交界處,既是三縣(太平、石埭、黟縣)的交接地,又是三府的交匯地,是府縣之間物資中轉和人群流動的集散地。

弦歌地處交通要道,是寧國府最南邊的險隘屏蔽處所,富庶之鄉,也是盜匪時常光顧之地。萬曆縣誌記載著明代邑內典型的幾次盜賊流竄的事件。明正德「七年夏,流賊劉七掠江洋,又有石埭土寇之變,邑民騷動。」「十一年四月,強盜數十攻劫縣治,知縣楊良臣率民兵剿捕殲之。」嘉靖「三十四年浙東海寇潰入新安,歷旌涇,邑內人民奔竄。」「三十八年,強賊百餘自涇入弦歌鄉郭村,劫毀民居。」「隆慶元年,處州礦賊四百餘人摩邑城,動弦歌,盤踞旬餘,焚劫殆甚,居民禦敵者陣亡數多。」

太平縣的巡檢司,先在弦三宏潭,後移到弦一巖前,最後又遷至郭村之西,我們可以從縣誌裡知曉一二。

郭村西

萬曆《太平縣誌防圉志》記載:「宏潭巡檢司,在縣治西一百二十裡弦歌鄉。洪武初,知縣李簡建。嘉靖中,以宏潭僻隘,郭村巖前當徽池之衝,寓巡檢於會館前。萬曆五年,知縣張廷榜始建司焉,運使許天贈記。」

嘉慶《寧國府志武備志》,對「宏潭巡檢司」簡介有:「巡檢即古之遊徼也。始於宋,沿於元、明,雖文員而實專武事,是以舊志載在武備之末。今承平日久,巡檢不過差委解運等事,弓兵不過使令奔走而已,實與武備無涉。是以裁缺甚多,弓兵僅存五分之一。茲仍舊志抄錄以備稽考云爾。」

巖寺村口

黟縣人、時任浙江長蘆鹽運使的許天贈,當年路過弦歌,宿在三府會館,對於把宏潭巡檢司移至巖前,大加讚賞,他所作的《宏潭巡檢司記》的介紹也最為詳盡:

巡司曷為而設?設巡司以御暴也。國初視地險墜,為盜賊出沒,衝建巡司防剽掠。顧地變遷、道塞通、賊出沒,不在彼則在此,勢不得不改建。宏潭巡司隸宣之太邑,司以宏潭名,曷為不建宏潭而建巖前?宏潭昔為要衝,路浸僻;巖前昔為區莽,今為要路,通京師,通吳越,往來必由。寧徽池三都毗連之地,會館在焉。山陡隘,林薈蔚,無比閭雞犬,羊棧當其左,桃嶺扼其右,山之外為長江一帶,盜賊嘯聚,往往剽奪金而莫誰何。檄宏潭巡司改而盤緝非一日,顧備員,不備司,賃民肆託居,殊非久遠。ト地改建,自邑長春宇張侯始。餘黟去巖前僅六十裡許,侯未蒞太時,劫奪日警。侯下車,政通人和,盜賊迸跡,商旅夜行,外戶不閉。嘗聞侯增城浚池矣,躬教化,申鄉約矣,邑民素稱強黠者喁喁向善矣。即巡司廢而不設亦何不可,侯方皇皇然。聞當道出帑資闢地構司,為太民立久遠計,為三輔計,為天下行旅計,上官經是道,一人境知侯政最,商旅無一人不沐侯庇覆,其用心誠勤矣。餘以為侯在太政教足以懾強暴,侯離太不諫即臺,自此握鼎鉉,施太之薰善良者施京師以綏內治,施太之緝奸暴者施九邊荒服以嚴外威,即九門設而不閉,九邊備而不用,豈獨一巡司哉?餘以為司可無設而侯必設者,安不忘危也。曷改司不改額,額仍「宏潭」?遵祖也。改而更建,變而御暴也,亦遵祖也。餘曷記?記侯遠慮卻顧之心,記候通變宜民之心,又記侯已行之政,未究之施,預為社稷蒼生慶。雖然猶有說焉,為關本御暴,非以為暴。司若司者,勤而事,慎而守。緝民之暴,無為民暴,以仰副侯立司之心,則巡司職也,巡司責也,是役也。經始於萬曆丙子之夏,歷丁丑冬而成,長廣共若干丈,前門屋若干楹,中為廳事若干楹,旁列吏舍。廳之後為巡司署,經畫規式悉出侯斷。侯名廷榜,號春宇,閩龍溪人,登甲戌進士。承侯命而課工督護,裡耆民林世榮、林、林天啟雲。

清朝建立之後,巡撫御史經會館者稀少,又多遇山洪,三府會館與巡檢司均廢。凡官員與公務往來,皆唯郭村是依,或借塌寺廟,或就居民房,極不方便,嘉慶十三年(1808),縣令曹夢鶴與弦歌鄉(今賢村、郭村)紳士議定在郭村重建巡檢司,並首捐俸銀為資,選購到郭村林旭在村西路口的圓亭為基址,林旭且售價減半,當地吏民均積極捐款,不久工成。

嘉慶《太平縣誌》對於「宏潭巡檢司廨」記載很清晰:「......國朝雍正年間,山水衝沒,以後歷任借賃民房。嘉慶十四年,知縣曹夢鶴、巡檢斯備,率五圖紳士購監生林旭地,建於郭村之南。」還收錄了邑令曹夢鶴的《新建宏潭巡檢司公廨記》,讓我們了解宏潭巡檢司又從巖前遷移到郭村之西南的一段歷史:

邑巡檢之駐宏潭也,自前明始,後移駐於巖前,今則徑駐於郭村矣。仍名「宏潭」,從其溯也,其由宏潭而之巖前、之郭村也。明嘉靖時以郭村當徽寧之衝,距村五裡之巖前,舊有三府會館,為巡按御史停驂所,乃移巡檢而寓其中,初未有官署也。巡檢之有署也,建於萬曆五年,蓋就會館之旁增葺數椽,重盤查兼司迎送。國朝以來,裁巡按之官,輶軒不至,故三府之會館以廢。會館廢而巡司之署亦遂圮矣。邇來山水屢發,巖前居民已成巨浸,欲求曩日遺址不可復得,故承乏是官者計惟郭村是依,或假榻僧舍,或僦居民房,嘻!不褻乎?今巡司斯君之捧檄於此者八年矣。計每歲就屋有費,薄俸微員何以堪此?餘亟欲請支廉俸為構數椽,顧苦無官地,必購之民間,加以鳩工庀材,所費者不貲,而所請者有數,將何以蕆事?戊辰二月,餘以公事由西鄉歷弦歌鄉,紳士迎謁,輒以此事商之。僉曰:「公,吾父母也。斯公分司此鄉,則亦吾父母也。公宰吾邑,率僚屬以庇我百姓者多矣,父母有命而為子者不能敬承之,非情也。坐視官長之露處而不謀所以憩,茇之非義也。公為請之於上,吾等襄之於下,庶有濟乎!」餘乃捐俸為之倡。閱數旬,則西鄉兩圖輸銀若干矣;弦歌鄉三圖輸銀若干矣;而附居各圖士、民、典、商,衛籍在五圖中者,亦量力而資助焉。相度基址,則林生名旭者,有園亭在村之西,地當孔道,亦以餘言而願售於官,較民間之值僅受其半。蓋建署之議至此是決焉。吾因有感矣,朝廷設官為民,官無大小,其責一也。自下僚末吏往往以閒設自待,苟且目前,視官廨如傳舍,而民之視官亦如過客之往來於此者,漠不相關。此巖前之署所由荒廢至今,曾無人焉過而問也。今餘於此役一言倡之,五圖之士若民踴躍捐輸如響斯應,吾民因愛我哉?毋亦官此土者,不以卑官弛其責,不以僦居餒其心,與吾民實能休戚相關。故子來若斯之速也。所謂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者,不其然乎,不其然乎!今而後治事有廳,退食有舍,無賃居之費而有爽塏之安。所以緝暴安良,佐上官而為吾民奠厥居者,願與斯君共勉之,更願後之官此土者共勉之。斯君名備,字汝舟,浙之諸暨人。

嘉慶《太平縣誌》卷首的太平縣誌圖末頁就是《宏潭司署圖》,結合資料和圖示描繪,宏潭司署位於郭村之西和巖前之北,十字路田畈東北的水碓坊下。

嘉慶《太平縣誌》卷首《宏潭司署圖》

郭村西北有石板路繞到司署大門,門有額匾「宏潭分司」,宏潭司署大門三間,門前有曲折照牆。門東有偏屋三間。進門即大院,院北正堂三間。正堂後有花園。院東有房三間。院西為套院,套院東西兩廂和南廂各有房三間,院北有廣亭一座,亭後有花園和荷池。花園中幽篁成片,花木扶疏。

郭村因為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在近代曾經多次成為古戰場。從清鹹豐三年(1853年)八月至公元1948年間,郭村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達十四次之多,宏潭司署也同村莊一起,在亂世中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現已難覓蹤影了。

作者簡介

張辰保,男,黃山太平湖人,高級工程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攝影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黃山市黃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著有作品集《湖畔的陽光》和《聽風問泉集》。

製作:童達清

相關焦點

  • 消失的寧鄉巡檢司
    不久正式設立寧鄉巡檢司於斯,命名「寧鄉」,大抵取「安寧鄉邦」之意。明太祖朱元璋在敕諭天下巡檢時曾說:「朕設巡檢於關津,扼要道、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由此可見,設立巡檢司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繁盛之區的地方治安,緝捕盜賊、辨識奸偽、維護商旅的平安出行。一個明代之人如果離家去往百裡之外的地方經商、赴考,須先購買官府發放的路引,若無路引或本人身份與路引所載不符,就要依律治罪。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此後的至正乙巳年和至正丁未年,在朱元璋統治區內都設置了數目不等的巡檢司,如嶽州府屬華容縣明山古樓巡檢司、黃家穴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金口鎮巡檢司、鯰魚口巡檢司,黃州府屬黃梅縣清江鎮巡檢司、新開鎮巡檢司,廣濟縣馬口鎮巡檢司,江西九江府彭澤縣馬當鎮巡檢司等。
  • 青駝寺的巡檢司衙門
    青駝有西城子、南宅子、東圍子和溝北四個自然村,鎮子中間有個東西大街,街中心有個花鼓橋,這條街是鎮上最主要的街口,管理機構和商鋪、集市全集中到這條街上。巡檢司衙門就是花鼓橋東側50多米處,分列路的兩邊,據當地村民回憶,路北的是武衙門,路南的是文衙門,從級別上說,文衙門比武衙門要高,衙門規模也大,有20多間房屋的樣子。一般村民也搞不清衙門口的具體事,就和現在很多人分不清縣委、縣府一樣。
  • 平潭巡檢司村鉤沉
    巡檢司為我國北宋以至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首次於北宋時期作為固定官職進行設置,其職能大小不一,主要有領兵作戰和維護社會治安等職能,巡檢武裝包括禁軍、土軍、鄉兵和番兵幾種,率兵防禦邊境的巡檢使和都同巡檢所領之士兵都為禁軍,而維護內地治安的巡檢所帶領的軍事力量多為土軍,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元明時期的巡檢無論在行政地位還是在職能上都趨於固定,而在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能上更為典型明確。
  • 木瀆巡檢司吃糧不管事
    明清時,巡檢司的巡檢為九品之末品(從九品),官位極為卑微,但在州縣行政框架中,尤其是從基層治安的視角來看,巡檢司則是一個重要機構。北宋、南宋兩代,蘇州先後設置的巡檢司有:平望巡檢司、甪頭巡檢司、震澤巡檢司、吳縣長橋巡檢司、汾湖巡檢司、同裡巡檢司、崑山巡檢司等。元代,在蘇州府設置了更多巡檢司。吳縣的木瀆巡檢司、胥口巡檢司、崑山的巴城巡檢司、嘉定的中槎巡檢司、吳塘巡檢司都成立於元代。
  • 元朝時的澎湖 設立巡檢司 不可能晚至1360年
    今天就來說說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的這一段歷史,希望大家會喜歡!1980年,孔立先生發表《元置澎湖巡檢司考》,又對澎湖應隸屬晉江縣、設巡檢司的時間應在世祖至元末年,作了進一步的論證.但這個問題並未完全解決,故有繼續探討之必要。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元初積極經略海外,曾派兵南徵安南、佔城和爪哇,兩次東徵日本,對於近在咫尺的臺灣,自然不能無意,故有兩次招撫臺灣之舉。據《元史》留求傳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十月,元世祖派遣楊祥、吳志鬥、阮鑑等一行,攜帶詔書,出使招諭留求。次年春夏之交,他們自澎湖出發,遇到一個「山長而低者」的地方,派人登岸察看,因言語不曉,被殺死三人,遂無功而還。
  • 王陽明與平和蘆溪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在明朝,一般是建縣衙才建城隍廟,當時為何沒建縣衙而建了巡檢司和城隍廟呢?漳汀巡檢司和城隍廟的創建是與漳州平和縣的置縣有關連的,而平和縣的置縣,則緣於一次蘆溪人組織的農民起義,歷史的機緣使得王陽明和這一切事情的發生緊緊聯在了一起。明朝時,漳汀村屬南靖縣清寧裡七圖,處於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管轄的漳州府與汀州府二府邊陲、閩粵贛邊區,因此故名漳汀。
  • 北侖發現明巡檢司城遺址
    本報訊 近日,北侖區文保辦在當地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在白峰鎮太平村找到了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北侖明代的抗倭歷史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太平岙巡檢司城遺址位於白峰鎮西南部太平岙岙口。民國《鎮海縣誌》記載,該巡檢司城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南開一門,上建譙樓。
  •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時間:2001-04-10 17:24   來源:   唐宋以來,大陸因屢受戰爭的禍亂,百姓流離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來越多。
  • 鷓鴣巡檢司,聽海觀潮溯往昔
    鷓鴣巡檢司,一處以動物名為地名的所在,一塊政府1984年所立的文物保護石碑,一座小小的宮廟,一座老舊的燈塔,一座有著許多打槍孔的民國式碉堡,一塊埋藏著繁華歷史的土地,一處曾經與倭寇血戰的地方。它位處泉州母親河「晉江」與大海的交界處,是晉江的盡頭,大海的開端。
  • 埋藏在山底的桂林明朝巡檢司清朝綠營兵駐地
    在桂林城北七裡灕江畔有一個地方叫『白石潭』,由於這個地方古時候是水路陸路的結合點,明清時期設有軍隊駐紮守護,明朝時期稱為『白石潭巡檢司』,清朝時期還是延續明朝的建制在白石潭設軍隊駐紮,清朝時期駐紮的軍隊稱為『綠營兵』。
  • 凸顯歷史特色 建巡檢司公園 沙角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建設巡檢司主題公園,讓「巡檢司」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再次進入人們視線。不少人在問,「巡檢司」是什麼?它是人名地名?還是官名或是單位名?據《中國官制史》等史料記載,巡檢司為我國元、明、清時期縣級衙門下的基層防衛機構,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
  • 鷓鴣巡檢司遺址引關注 相當於古代「邊防所」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上發文稱,泉州東海街道留有鷓鴣巡檢司遺址,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興趣和關注。鷓鴣位於晉江海河分界點記者了解到,鷓鴣巡檢司位於晉江入海口突出部,建在堤壩下面。走到堤壩下,經過一條一米多寬、二三十米長的曲折石板橋,就可以走到巡檢司遺址。巡檢司遺址處,海浪輕拍岸邊礁石,一座燈塔在秋日下默默佇立著,塔身有藍色油漆斑駁不堪。燈塔旁,建有一座宮,宮門正上方匾額寫著「鷓鴣古地」四個大字。宮後面,立著兩塊石碑。
  • 老物件見證宿遷往事 這兩扇門是劉馬莊巡檢司的遺存
    經過他認真查考和反覆研究,發現這個徐衙門的說法其實是被誤傳了。實際上,這裡原來是一個巡檢司衙門,民間當時稱之為巡衙門,以便和不遠處的千衙門區別開來。後來,巡衙門在清朝末期被廢除,天長日久,民間便糊裡糊塗稱之為徐衙門了。
  • 即墨丁字灣外口有個栲栳島,古代曾在此設立過巡檢司
    因為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清時期,即墨縣都在這裡設立過一個叫做「栲栳島巡檢司」的機構,加強管理。在很多史料當中,都會見到關於這一機構的記載。如《讀史方輿紀要》載:「栲栳島,(即墨)縣東北九十裡。有寨城,置巡司戍守。」從字面上看,「栲栳島巡檢司」這個名稱很是威風。那麼,它到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 黃忠鑫:論明清時期海南巡檢司的分布格局及其意義
    黃忠鑫:論明清時期海南巡檢司的分布格局及其意義 2017年09月22日 16:45 來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作者:黃忠鑫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元朝設巡檢司 與徵日本無關 元世祖手下的臺灣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澎湖設巡檢司的細節及與徵日本無關的話題,希望大家能仔細閱讀。「至正己丑冬.大淵過泉南",「三山吳鑑明之序清源郡志,…謂餘知方外事,屬《島夷志》附於郡志之後。可見,元朝在那湖設巡檢司。必然發生在1349年之前。
  •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沙角巡檢司 就設在今石橋頭鎮沙角村
    「擔司城」平整了沙角巡檢司舊址《嘉靖太平縣誌》載:「沙角巡檢司 在第三都海角,舊隸黃巖縣,在岐頭山下,後徙今址,去岐頭一裡許。洪武二十年,台州衛指揮霍遠偕百戶徐成建。牆垣周圍一百四十丈,高一丈六尺,公廨、弓兵數俱與盤馬巡檢司同。」而同書盤馬巡檢司的記載是:「在第六都盤馬山,舊隸黃巖縣,洪武二十年廣洋衛指揮方鳴謙奏建。
  • 人類千百年來的棲居理想,終在婺源巡檢司-望山生活,完美實現!
    我總是很驕傲很自豪的說:我來自江西婺源我的家鄉婺源縣巡檢司村,位於婺源的西北部,東臨清華鎮,西毗賦春鎮,北接古坦鄉,南靠中雲鎮。是清華到景德鎮的必經之路,因古代村中出了個巡檢司官員故得名巡檢司村。婺源巡檢司,花開正盛的時候,便讓人有桃花源般不真實感。仿佛,這裡是平行宇宙的另一個世界。再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讓人如此親近「土地和田野」。再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如此完美詮釋「詩意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