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是中國古代儒道兩教都承認的地方守護神,宋元明清之時,就被朝廷列入國家官方祭祀之中。
在漳州市平和縣境內,有一座城隍廟,雖然位於縣城,卻是以府城級別的城隍規制建造,可以說在福建省內都是獨一無二的特例。
這座城隍廟迄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建造者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一代大儒、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
明清兩代,城隍信仰大行於世,在各個都城府州縣皆立有城隍廟,並且當地城隍廟建築的等級,與地方官衙同一等級。
當時縣城的新官上任,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正式接印之前,要去城隍廟中齋戒留宿。
古人講究天人感應,官員們這麼做的原因,正是希望城隍爺託夢於己,以求得縣城中的幽隱之事。
城隍信仰的濫觴,究竟起於何時?傳說堯舜之時就有人祭祀城隍神,但是並無確切文字記載,經過專家學者的考證,城隍二字最早見於《周易》中爻辭。
據《周禮》記載,早在周代,就有「臘祀」,其中八臘之神的「水墉」,即田中溝渠之神,被認為是城隍信仰的起源。
而最早出現「城隍神「三字,則是在南北朝之時的《北齊書·慕容儼傳》,彼時北齊與南梁爭雄,慕容儼鎮守郢城,梁國大都督來攻,情勢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衝風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
梁國將領見勢不妙,又以鐵索橫江,防禦森嚴。
「儼還共祈請,風浪夜驚,復以斷絕,如此者再三。城人大喜,以為神功。」
城隍顯靈後,在南北朝戰亂不休的背景之下,很快就風靡各地,在南北兩朝,皆受到了底層老百姓和統治階級的追捧。
唐朝之時,城隍信仰已經遍地開花,眾多名士都曾為城隍神寫過祭文、祈雨文,如大詩人杜甫、大文豪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傳說他落魄之時,曾經在土地廟待過,而土地神只是城隍爺手下的小官。
於是在其登基之後,便命令全國各地大蓋城隍廟,並且史無前例的將城隍廟分為四個等級「都府州縣」,對應的城隍神又有四個不同的爵位「王公侯伯」。
在明朝文人筆記中,曾經記載朱元璋對時任大學士的宋濂,說起建城隍廟的初衷: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可見,對於封建帝王而言,城隍信仰最主要的作用還是維持皇帝家天下的統治。
清朝乾隆時期,更是親封皇叔愛新覺羅·允禮為熱河都城隍神,並御賜神號「方隅」,位列第一品級,統領全天底下的城隍神,被人稱之為「天下第一城隍」。
城隍廟與其它廟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供奉的神祇。
各地廟中的神靈塑像不盡相同,譬如上海老城隍是西漢著名權臣霍光,蘇州城隍爺是戰國四君子的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有民族英雄文天祥。
大抵上各地的城隍神都是歷史上有過傑出貢獻之人,或是直接為當地百姓帶去福祉、守護一方的英雄人物。
平和縣城隍廟佔地面積達1400多平方米,是恢弘的五進院落,主殿內供奉的竟然是唐朝著名大詩人、畫家,有著「詩佛」之稱的王維。
王維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長安洛陽兩地徘徊,與閩地幾無任何瓜葛,又為何成為平和縣的城隍神,這一獨一無二的現象又該作何解釋?
這恐怕與心學大師王陽明有關,當初正是王陽明奏請朝廷,在平和縣以府制建築城隍廟。
他一生非常推崇王維的詩畫作品,或許正是這種「愛屋及烏」之心,才將王維推上了城隍神的高壇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