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林
圖一:崔健 攝
圖二:扁鵲 圖三:辛棄疾 圖四:老舍
圖五:苗海南 圖六:方榮翔 圖七:崔健 攝
至今人們仍記憶猶新,在第十一屆全運會籌辦和舉辦期間,文化牆曾成為濟南一道聞名遐邇的靚麗風景線。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又將於2013年在濟南盛裝登場,那麼,我們除了搞好藝術節所必需的各種硬體與軟體建設,能否再打造一道更精彩更具藝術含量的展示濟南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和當代城市風採的都市風景線呢?
至今人們仍記憶猶新,在第十一屆全運會籌辦和舉辦期間,濟南的文化牆曾經聞名遐邇,為宣傳濟南、展示濟南的歷史文化和城市面貌作出了貢獻。但當全運會結束,而另一個重要節會―――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將於2013年在濟南舉行時,除了搞好藝術節的各種硬體、軟體建設,讓四海賓朋看到清澈泉水,我們這座城市還能以什麼表現形式來展示濟南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和當代嶄新的城市風採呢?
中國藝術節是以藝術、文化為主題的節會,是國家級藝術節。屆時,前來濟南與會的將是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各方人士,他們無疑具有獨特的藝術欣賞力,而濟南作為主辦城市,如果不能拿出高水準的藝術品妝點城市,那將會讓泉城濟南遜色不少。
由此,搞好城市雕塑建設便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記者近日就此採訪了多位雕塑家和文化、歷史研究專家。這些雕塑家及有關專家認為,如能搞好濟南城市雕塑,特別是搞好濟南古代和近現代名人雕塑,將會事半功倍。
中國每座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雕塑,但真正能被稱為藝術品的少之又少。濟南的雕塑也無例外地位於其中,雖然看上去街頭雕塑不少,但能讓人記住,或讓藝術界人士接受的也就幾處,整體上處於較低水平
雕塑被稱為城市的「眼睛」。人們從這雙「眼睛」中可以看到城市的靈魂,看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內涵。但在中國目前的大多數城市,雕塑只是一個標誌,而不是一件藝術品。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理念的差異,文化這一特殊的「城市形態」還沒有納入考量城市建設的範圍。大多數城市在建設時只注重了建築的功能性、實用性,而忽視其適宜性和藝術性。雖然,中國每座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雕塑,但真正能被稱為藝術品的少之又少。濟南的雕塑也無例外地位於其中,雖然看上去街頭雕塑不少,但能讓人記住,或讓藝術界人士接受的也就幾處,整體上處於較低的水平。
山東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胡希佳,曾創作了「孔子範本像」,山東大學「成仿吾像」、「華崗像」,孔繁森紀念館「孔繁森像」以及「範仲淹像」、「魯班像」和「季羨林先生像」等。他認為,目前濟南的城市雕塑整體上不理想。因為城市雕塑對有關部門來說,是貼金的事,而且可貼可不貼,貼好了會獲得政績和肯定,貼壞了就會讓各方不滿,加之濟南是省會,所以做這樣的事顧慮會更多,致使濟南缺少真正的城市雕塑。濟南的雕塑不是多,而是太少了,增加一二百件也不多。
胡希佳說,很多雕塑工作者曾長期呼籲,在重大的城市建設工程中,應把城市雕塑也列於其中。這種先立項後建設的做法,也是國際慣例。具體到人物雕塑上,不光濟南,全國很多城市都做得不很好。原因就是人物雕塑是個「難點」,而從事人物雕塑的雕塑家也少,所以一般人不敢做,而要做好更難。所以,對濟南來說,應該由政府主導,遵循雕塑藝術的創作規律,把創作權交給雕塑家,這樣才能保證創作出高水平的城市人物雕塑,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與藝術內涵。胡希佳說,其實名人雕塑只是一個點,可以與濟南歷史文化的多種元素相組合,從而創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城市雕塑。這樣的話,濟南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可讓自己的「外貌」豐富起來,品位提升起來。
濟南究竟該如何讓城市雕塑的數量與藝術水平在近期內有大幅提升,這是一個棘手和緊迫的問題。對此,山東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李友生有著比較深入的思考。李友生教授曾創作過威海劉公島甲午海戰紀念館主體雕塑及序廳人物雕塑、「丁汝昌紀念像」、日本熱向市銅雕「孔子」、和歌山市大型玉雕「孔子」等著名作品。此外還有濟南泉城廣場歷史文化名人塑像、以及濟南泉城路超級寫實系列雕塑等等。其中,位於芙蓉街南口的「老殘聽曲」雕塑,現在這件雕塑幾乎成為泉城路和芙蓉街的代表性雕塑。
李友生教授說,我國的城市雕塑與歐洲相比有很大不同。在歐洲,具有獨立意義的城市雕塑大量湧現,而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城市雕塑始於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十大建築雕塑可以作為代表。城市雕塑在中國的真正興起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時的雕塑家並不十分了解室外雕塑,只是把室內用雕塑搬到室外,作品過於細膩、瑣碎、寫實,與室外的廣闊空間很不協調。城市雕塑要體現環境的人文精神,造型要與周圍環境相稱,就目前全國情況看,山東處於中等狀態。而在省內,濟南的城市雕塑數量太少,質量也不突出,還不如青島、煙臺和威海。
李友生認為,濟南應根據城市現有格局,做一個階段性的規劃,把歷史文化名人雕塑作為城市雕塑的重點。但也要注意,歷史文化名人雕塑不適宜到處搞,要與環境相協調。雕塑家創作要有創新意識,現在看泉城廣場的人物雕塑,手法有點保守,思路也太拘泥,有不少缺憾。城市名人雕塑應該有突破,可以寫實,也可以寫意,甚至是抽象的,這樣才能把濟南的歷史文化名人表現得與時代相融合。
具體到雕塑形式問題,李友生教授說:「現在搞城市人物雕塑,不一定非要全身像,頭胸像、半身像或浮雕都可以,材料可能還是會集中在石頭和銅兩種,但是鐵、陶也都很適合,能表現出歷史滄桑感,而且也可使雕塑的形態更豐富。體量上要看周圍環境而定,如大舜,就可以放得很大。而大多數可做得與真人差不多大小,這樣可以讓市民有更為真切的感受,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可以產生親近感,減少壓迫感。」
由兩位雕塑家的意見可以了解,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能反映出城市的風採和神韻,也最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對提高城市品位、豐富城市內涵、美化城市環境、升華城市形象起著重要的作用。濟南樹立以歷史文化名人為主的雕塑群像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那麼,濟南哪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被藝術化地矗立在我們身邊呢?
濟南的歷史文化名人很多,與濟南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更多,其中有很多都可以被雕塑成像,供人瞻仰。還有近現代和當代的一些名人,只要是為濟南做出過貢獻,能體現濟南精神的人物都可以塑像
濟南市社科院副院長張華松研究員對濟南歷史及人物做過特別研究。他認為,濟南的歷史文化名人太多了,而與濟南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更多,其中有很多都可以被塑像,供人瞻仰。第一個就是大舜,這是濟南歷史上的第一位名人,也是分量最重的一位,所以可以根據他在濟南的傳說,結合舜井街的改造,在舜井這個地方修建小型廣場,將其塑像立於其中,體量可稍大,顯得壯觀一點,體現出這位名人的歷史地位。其次,就是扁鵲,而其與濟南的關係也基本確定,所以完全可以將其列入重點候選對象。
說起歷史文化名人,張華松如數家珍。「鄒衍是必須要塑的,他是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和口授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一樣,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地位,雖然很多人不熟悉,但還是應該把他們作為重點,讓全社會多了解一些。再往後,是終軍,這位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作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和仲宮有關係,可以考慮在那裡樹立他的塑像。房玄齡是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還有唐朝開國功臣秦瓊。這兩位都在濟南有遺蹟,所以可以考慮將其塑像放在遺蹟內,和環境結合緊密。李清照和辛棄疾就不用說了,是需要大樹的人物,現在雖然也有塑像,但體量和藝術水平都不夠,需要有高藝術水準的新塑像,才能與之相稱。還有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邊貢,明代文壇『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明代著名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于慎行,清初著名學者、詩人王士禎,《四庫全書》主要編纂人、我國公共圖書館首倡者周永年,清代古文獻學家、《玉函山房輯佚書》纂輯人馬國翰等,都是應該有塑像的,這些人不只是濟南的名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都有很高的學術地位,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另外,張華松認為,不光這些濟南籍的歷史文化名人需要塑像,很多和濟南有關的也應有一席之地。比如曹操,其事業就是在濟南起步的,而且其子曹植的墓就在東阿,可以考慮把他們父子放在一起,創作出一尊別具一格的雕塑。還有李白和杜甫,都在濟南遊歷過,而且留有著名詩篇。李白的塑像可以考慮放在華山風景區內,因為他的《古風》中的第20篇中寫道:「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再往後的像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曾鞏和蘇轍,也都在濟南留下過足跡,我們應該為他們塑像。特別是元代的趙孟睿?雜詡媚系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