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雕塑:濟南渴望「藝術之眼」

2020-12-16 濟南日報

  □本報記者 趙曉林

圖一:崔健 攝 

圖二:扁鵲 圖三:辛棄疾 圖四:老舍

圖五:苗海南 圖六:方榮翔  圖七:崔健 攝

  至今人們仍記憶猶新,在第十一屆全運會籌辦和舉辦期間,文化牆曾成為濟南一道聞名遐邇的靚麗風景線。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又將於2013年在濟南盛裝登場,那麼,我們除了搞好藝術節所必需的各種硬體與軟體建設,能否再打造一道更精彩更具藝術含量的展示濟南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和當代城市風採的都市風景線呢?

  至今人們仍記憶猶新,在第十一屆全運會籌辦和舉辦期間,濟南的文化牆曾經聞名遐邇,為宣傳濟南、展示濟南的歷史文化和城市面貌作出了貢獻。但當全運會結束,而另一個重要節會―――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將於2013年在濟南舉行時,除了搞好藝術節的各種硬體、軟體建設,讓四海賓朋看到清澈泉水,我們這座城市還能以什麼表現形式來展示濟南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和當代嶄新的城市風採呢?

  中國藝術節是以藝術、文化為主題的節會,是國家級藝術節。屆時,前來濟南與會的將是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各方人士,他們無疑具有獨特的藝術欣賞力,而濟南作為主辦城市,如果不能拿出高水準的藝術品妝點城市,那將會讓泉城濟南遜色不少。

  由此,搞好城市雕塑建設便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記者近日就此採訪了多位雕塑家和文化、歷史研究專家。這些雕塑家及有關專家認為,如能搞好濟南城市雕塑,特別是搞好濟南古代和近現代名人雕塑,將會事半功倍。

  中國每座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雕塑,但真正能被稱為藝術品的少之又少。濟南的雕塑也無例外地位於其中,雖然看上去街頭雕塑不少,但能讓人記住,或讓藝術界人士接受的也就幾處,整體上處於較低水平

  雕塑被稱為城市的「眼睛」。人們從這雙「眼睛」中可以看到城市的靈魂,看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內涵。但在中國目前的大多數城市,雕塑只是一個標誌,而不是一件藝術品。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理念的差異,文化這一特殊的「城市形態」還沒有納入考量城市建設的範圍。大多數城市在建設時只注重了建築的功能性、實用性,而忽視其適宜性和藝術性。雖然,中國每座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雕塑,但真正能被稱為藝術品的少之又少。濟南的雕塑也無例外地位於其中,雖然看上去街頭雕塑不少,但能讓人記住,或讓藝術界人士接受的也就幾處,整體上處於較低的水平。

  山東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胡希佳,曾創作了「孔子範本像」,山東大學「成仿吾像」、「華崗像」,孔繁森紀念館「孔繁森像」以及「範仲淹像」、「魯班像」和「季羨林先生像」等。他認為,目前濟南的城市雕塑整體上不理想。因為城市雕塑對有關部門來說,是貼金的事,而且可貼可不貼,貼好了會獲得政績和肯定,貼壞了就會讓各方不滿,加之濟南是省會,所以做這樣的事顧慮會更多,致使濟南缺少真正的城市雕塑。濟南的雕塑不是多,而是太少了,增加一二百件也不多。

  胡希佳說,很多雕塑工作者曾長期呼籲,在重大的城市建設工程中,應把城市雕塑也列於其中。這種先立項後建設的做法,也是國際慣例。具體到人物雕塑上,不光濟南,全國很多城市都做得不很好。原因就是人物雕塑是個「難點」,而從事人物雕塑的雕塑家也少,所以一般人不敢做,而要做好更難。所以,對濟南來說,應該由政府主導,遵循雕塑藝術的創作規律,把創作權交給雕塑家,這樣才能保證創作出高水平的城市人物雕塑,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與藝術內涵。胡希佳說,其實名人雕塑只是一個點,可以與濟南歷史文化的多種元素相組合,從而創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城市雕塑。這樣的話,濟南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可讓自己的「外貌」豐富起來,品位提升起來。

  濟南究竟該如何讓城市雕塑的數量與藝術水平在近期內有大幅提升,這是一個棘手和緊迫的問題。對此,山東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李友生有著比較深入的思考。李友生教授曾創作過威海劉公島甲午海戰紀念館主體雕塑及序廳人物雕塑、「丁汝昌紀念像」、日本熱向市銅雕「孔子」、和歌山市大型玉雕「孔子」等著名作品。此外還有濟南泉城廣場歷史文化名人塑像、以及濟南泉城路超級寫實系列雕塑等等。其中,位於芙蓉街南口的「老殘聽曲」雕塑,現在這件雕塑幾乎成為泉城路和芙蓉街的代表性雕塑。

  李友生教授說,我國的城市雕塑與歐洲相比有很大不同。在歐洲,具有獨立意義的城市雕塑大量湧現,而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城市雕塑始於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十大建築雕塑可以作為代表。城市雕塑在中國的真正興起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時的雕塑家並不十分了解室外雕塑,只是把室內用雕塑搬到室外,作品過於細膩、瑣碎、寫實,與室外的廣闊空間很不協調。城市雕塑要體現環境的人文精神,造型要與周圍環境相稱,就目前全國情況看,山東處於中等狀態。而在省內,濟南的城市雕塑數量太少,質量也不突出,還不如青島、煙臺和威海。

  李友生認為,濟南應根據城市現有格局,做一個階段性的規劃,把歷史文化名人雕塑作為城市雕塑的重點。但也要注意,歷史文化名人雕塑不適宜到處搞,要與環境相協調。雕塑家創作要有創新意識,現在看泉城廣場的人物雕塑,手法有點保守,思路也太拘泥,有不少缺憾。城市名人雕塑應該有突破,可以寫實,也可以寫意,甚至是抽象的,這樣才能把濟南的歷史文化名人表現得與時代相融合。

  具體到雕塑形式問題,李友生教授說:「現在搞城市人物雕塑,不一定非要全身像,頭胸像、半身像或浮雕都可以,材料可能還是會集中在石頭和銅兩種,但是鐵、陶也都很適合,能表現出歷史滄桑感,而且也可使雕塑的形態更豐富。體量上要看周圍環境而定,如大舜,就可以放得很大。而大多數可做得與真人差不多大小,這樣可以讓市民有更為真切的感受,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可以產生親近感,減少壓迫感。」

  由兩位雕塑家的意見可以了解,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能反映出城市的風採和神韻,也最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對提高城市品位、豐富城市內涵、美化城市環境、升華城市形象起著重要的作用。濟南樹立以歷史文化名人為主的雕塑群像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那麼,濟南哪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被藝術化地矗立在我們身邊呢?

  濟南的歷史文化名人很多,與濟南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更多,其中有很多都可以被雕塑成像,供人瞻仰。還有近現代和當代的一些名人,只要是為濟南做出過貢獻,能體現濟南精神的人物都可以塑像

濟南市社科院副院長張華松研究員對濟南歷史及人物做過特別研究。他認為,濟南的歷史文化名人太多了,而與濟南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更多,其中有很多都可以被塑像,供人瞻仰。第一個就是大舜,這是濟南歷史上的第一位名人,也是分量最重的一位,所以可以根據他在濟南的傳說,結合舜井街的改造,在舜井這個地方修建小型廣場,將其塑像立於其中,體量可稍大,顯得壯觀一點,體現出這位名人的歷史地位。其次,就是扁鵲,而其與濟南的關係也基本確定,所以完全可以將其列入重點候選對象。

  說起歷史文化名人,張華松如數家珍。「鄒衍是必須要塑的,他是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和口授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一樣,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地位,雖然很多人不熟悉,但還是應該把他們作為重點,讓全社會多了解一些。再往後,是終軍,這位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作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和仲宮有關係,可以考慮在那裡樹立他的塑像。房玄齡是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還有唐朝開國功臣秦瓊。這兩位都在濟南有遺蹟,所以可以考慮將其塑像放在遺蹟內,和環境結合緊密。李清照和辛棄疾就不用說了,是需要大樹的人物,現在雖然也有塑像,但體量和藝術水平都不夠,需要有高藝術水準的新塑像,才能與之相稱。還有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邊貢,明代文壇『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明代著名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于慎行,清初著名學者、詩人王士禎,《四庫全書》主要編纂人、我國公共圖書館首倡者周永年,清代古文獻學家、《玉函山房輯佚書》纂輯人馬國翰等,都是應該有塑像的,這些人不只是濟南的名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都有很高的學術地位,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另外,張華松認為,不光這些濟南籍的歷史文化名人需要塑像,很多和濟南有關的也應有一席之地。比如曹操,其事業就是在濟南起步的,而且其子曹植的墓就在東阿,可以考慮把他們父子放在一起,創作出一尊別具一格的雕塑。還有李白和杜甫,都在濟南遊歷過,而且留有著名詩篇。李白的塑像可以考慮放在華山風景區內,因為他的《古風》中的第20篇中寫道:「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再往後的像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曾鞏和蘇轍,也都在濟南留下過足跡,我們應該為他們塑像。特別是元代的趙孟睿?雜詡媚系男

相關焦點

  • 名人雕塑,眾人熟知的名人雕塑藝術
    事實上,名人可以是各行各業的人。《呂氏春秋·勸學》:「不疾學而能為天下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高誘註:「名德之人。」 現代藝術銅雕,現代名人雕像,文化藝術雕塑
  • 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雕塑的新特點,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特色的...
    歷史名人雕像,楊玉環雕塑,人物石雕像 雕塑藝術源遠流長,在中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歷史傳統與民族文化的濃縮與提煉,展現了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發展脈絡,是中華民族思想
  • 一座名人雕塑,一段歷史
    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 文學詩賦-古代歷史名人雕塑
    蔡倫雕像,歷史名人雕塑,人物銅雕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 傳承歷朝歷代的文化符號-名人雕塑
    歷史名人雕塑,鑄銅雕塑,科學家雕塑 郭守敬雕塑,歷史名人雕塑,園林景觀雕塑 古代歷史名人雕塑,畢昇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 景觀主題雕塑,豐富環境特色的雕塑藝術
    根據景觀雕塑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為紀念性景觀雕塑、主題性景觀雕塑、裝飾性景觀雕塑和陳列景觀雕塑四種類型。紀念性景觀雕塑,必須有雕塑,而且必須以雕塑為主。以雕塑的形式來紀念人與事。
  • 撫州一偌大公園,有歷代66位名人雕塑,成廣場舞大媽的舞蹈場所
    文/濟南玩樂挖掘機 歡迎個人分享與轉載承託的整個園區十分之霸氣,有威懾四方的震撼之感,穿過廣場之後,跨過長橋。居然叫做名人雕塑園,必然園區之中是少不了名人雕塑的。在這裡還能選擇性的租用自行車,為遊人的遊覽提供便利,景區門樓上的「撫州名人雕塑園
  • 南京為歷史文化名人街頭立像 多數雕塑靠理解後創作
    導讀:江蘇省雕塑家協會秘書長尚榮介紹,為了讓首批雕塑更鮮活形象,他們邀請了全省30多名雕塑家來創作,其中的袁枚雕塑,還專門邀請了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量身創作。1月中下旬,將邀請專家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初評,並選出最優秀的20件,再進行完善,最終選出最滿意的十件作品,製作成雕塑。
  • 【文萃畫材】之藝術分享——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鑑賞
    ●1562年受其門生,著名畫家、藝術史家喬治·瓦薩裡之邀成為迪亞諾學院(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1564 年 2 月 18 日,米開朗琪羅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一代大師就此隕落。
  • 校園名人孔子石雕像-景德鎮名人石雕塑
    校園名人孔子石雕像-景德鎮名人石雕塑北宋熙寧元年(公元年),文學家周濂溪任廣東提刑時,在燕喜山石壁上題刻「廉泉之源」四字,長寬均約2尺,字裡行間所倡導的官廉清正,古時是到連州上任的必訪之處。在文史學者看來,以摩崖石刻和歷代亭臺為特色的燕喜山見證了連州歷史,又濃縮了連州文化。但可惜的是,這些石刻飽受風雨侵蝕、寄生物的纏繞,加上其他原因的破壞,燕喜山石刻面臨著保護難題。
  • 知名臺灣雕塑家美術家林金龍老師藝術之路
    媽媽沒有多少文化,家裡是貧寒的,我非常渴望能有一套像樣的畫具。於是我決定報考大學的美術系,很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我的恩師也是我的啟蒙老師,許文融教授,他現在也是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我以美術高分考上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的是雕塑系,畢業的時候,成績很優異,所以學校就推薦我可以保送到法國巴黎藝術學院深造,但是因為家境實在貧寒,也就放棄了這一次學習的機會!
  • 金華首個文化主題公園將亮相 名人雕塑成最大亮點
    這幾天,細心的市民會發現,金華五百灘公園裡多了不少歷史文化名人雕塑。記者從金華市委宣傳部了解到,這裡即將成為市區首個文化主題公園。4月19日下午,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杏仁帶隊檢查了五百灘公園歷史名人雕塑建設情況。據介紹,經過前期的設計和建設,目前五百灘公園名人雕塑工程已接近尾聲,預計五一前能夠對廣大市民正式開放。
  • 藝術家走下神壇擁抱明星,一起創作「建議雕塑」藝術
    除了群志龍、劉亞仁外,權五祥還曾經為眾多韓國明星創作過「建議雕塑」藝術、偶像與時尚三者的結合永遠那麼激動人心2013年,時尚巨星Lady Gaga突然發布藝術主題全新專輯《ARTPOP》,專輯發布之際Lady Gaga先是與行為藝術之母Marina Abramovic共同創作行為藝術短片,又以《VENUS》的EP封面致敬Marina Abramovic。
  • 老子、孔子,季羨林、費孝通,馬克思…雕塑500餘尊名人像,他有啥訣竅
    雕塑完成後,受到林昌午的肯定,他說了一句「父親活了」。這可以說是我塑造中國文化名人道路的起點。 漸漸地,我的創作範圍又由現代文化名人擴大至歷史文化名人,比如老子、孔子等等,這些人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標誌性符號。我要用手中的泥土、用雕塑的手法把他們塑造出來,去留住哲學家的思考、科學家的思維、教育家的思想,以表達我對祖國五千年文明的敬意。 我認為,用雕塑的手法把他們塑造出來,不僅可以展示一個時代的風採,更能展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
  •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是融匯當代雕塑藝術、展示世界雕塑藝術的公園
    世界雕塑公園是長春世界雕塑大會、長春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的舉辦地,園內薈萃了來自216個國家和地區、404位雕塑家的454件(組)雕塑藝術作品,堪稱世界之最。世界雕塑公園是榮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中唯一一個雕塑公園成就獎。
  • 古代雕塑藝術與中國文化的發展關係
    但因為它是一種立體的造型藝術,除了動人的神態美以外,還有適度的形體美,因此人們在欣賞雕塑作品的時候,往往會注意他是否形神兼備,而藝術家們在創作雕塑作品的時候,也是以形寫神,刻意追求神採飛揚和神形兼備的最佳藝術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西方雕塑與我國古代雕塑
    亨利摩爾評價他時說:「自哥德式藝術以來,歐洲的雕塑上都長滿了青苔、雜草,表面繁瑣累贅的東西蓋住了形體。直到布朗庫西出現,才徹底清除了這些多餘部分,使我們重新有了形體的意識。」20世紀的上半葉是雕塑領域空前活躍的時期,各種風格的雕塑層出不窮,藝術家們採用各種新的藝術觀點和抽象形式,試圖表現一種永恆和絕對的精神。他們對雕塑的體量與空間的關係提出了新的理解。
  • 《藝展中國》周世波雕塑藝術作品展
    周世波,士博(別名),1963年生於北京,職業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會員1984年畢業於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特藝系)1989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金屬雕塑專業(現清華美院)
  • 「網絡名人絲路行」走進曲江新區、曲江藝術博物館
    圖為當日網絡名人考察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 攝影/中國網 寇萊昂> 中國網9月12日訊(記者 寇萊昂 董超 孫婉露)今天,「網絡名人絲路行」活動在西安大唐芙蓉園正式啟動,本次活動歷時10天,有來自全國的10名網絡名人赴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省採風考察。
  • 城市凝固音符——青島海邊這些雕塑等你來打卡!
    攝影:王瑋(下同)雕塑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它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漫長。雕塑作為造型藝術中的一種,以各種可塑的或可雕可刻的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給人以審美享受和教育。雕塑作品給我們的印象是形象單純,風格質樸,造型簡單,充分體現出先民們的自由、隨意,不帶有任何的拘束性,也有歷史和教育意義。其中,城市雕塑主要是用於城市的裝飾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