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雕塑同書法繪畫一樣,都要求表現對象物的神韻。可以說中國的雕塑就是立體的人物畫,它的最高美學要求就是傳神,就是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的神情儀態。但因為它是一種立體的造型藝術,除了動人的神態美以外,還有適度的形體美,因此人們在欣賞雕塑作品的時候,往往會注意他是否形神兼備,而藝術家們在創作雕塑作品的時候,也是以形寫神,刻意追求神採飛揚和神形兼備的最佳藝術效果。
考古發掘的成果已經證明,我國的雕塑藝術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氏族社會,1986年在遼西文化遺址的牛梁河出土了5000年前的性崇拜實物陶塑,裸體女神像及無頭裸體女神坐像,有一種女神頭像與真人頭接近,眼珠用碧綠的圓玉球鑲嵌而成,顯得雙目炯炯有神,這些雕像注意外形輪廓,健美柔和,有追求內蘊神態的感情流露,造型準確生動形象,栩栩如生,顯示出我國原始雕塑已經具有驚人的藝術水平,接下來是在河南省安陽市商墓中出土的商代指標,其中虎首人身石雕用大理石雕成,屈膝跪坐,張口齜牙,顯出咆哮,吞噬的形態也是一件珍貴的藝術作品。
數量最多,陣容最大的雕塑作品,就是發掘於陝西省臨潼縣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文化歷史上空前巨大的彩色陶塑,群體僅限已挖掘的部分已出土銅真人大小的人用車,馬俑6000多件,組成一個氣勢磅礴,場面肅靜的軍事政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雕塑家們在創作這些人物車馬塑像的時候,注意從多方面去刻畫他們的形象,提示它們的特徵,所以有的挺胸直立目視前方,外表剛毅勇猛,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寬腮顯得勇敢機智,有的性格開朗,有的沉默多思,而馬也表現出一種敘事,又動了深情這麼巨大的彩陶,秦俑不但在政治上顯示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的那種氣勢,而且在藝術上表明了我國古代雕塑的高度成熟。
漢代雕塑是秦代雕塑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是運用寓意手法造成浪漫主義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是採取現實主義感線以人與人為主要關係的現實生活,前者表代表作是陝西省興平市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霍去病墓建造為祁連山是象徵的功績永垂不朽,石雕立於墓前,石馬與真馬大小相近,造型厚重,結構簡練,腳踏一個正在掙扎而又緊張恐懼的匈奴軍,是以此表現他北伐匈奴的功績。後者代表作是先後在陝西省鹹陽市,江蘇省徐州市,河南省洛陽市的發現的漢代兵馬俑和雜技人俑,特別是徐州楚王墓,漢代兵馬俑一出土2500餘件,是繼秦兵馬俑之後的第二大兵馬俑,跟秦勇比起來要小得多,最大的不過54釐米,不及秦俑的三分之一,但很可能這就反映了秦漢藝術觀念的變化,秦代注重寫真,漢代已趨向寫意。
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佛教的流行,我國的雕塑藝術深受佛教的影響,已表現出佛教內容的文化較為多。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中有許多這個時期的造像,這一時期人物形象主流仍然是形態修長,面貌清瘦,直鼻子大眼睛,耳廓長垂的印度佛模樣,在形式上注意圓潤,講究行雲流水,在形象上注意農曆醇厚的色調和樸實的裝飾美,在思想上由於南北朝戰亂,社會動蕩,人們飽嘗苦難,尋求理想,因而在塑像中寄託願望石塑像充滿了寧靜,飄逸,灑脫的智慧和神態,表現出人的脫俗的情感。
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雕塑藝術呈現了另一方輝煌的氣象,這一時期的雕塑品大多採用色彩明快與華麗的造型,人物造型比例適度,人物健康,人物神情溫和慈祥,具有濃鬱的人情味和親切感。特別是女性菩薩像,更是形態秀美,氣度嫻雅,眼含柔情,嘴帶微笑。而龍門石窟唐代奉先寺的護舍那大佛,面龐豐腴,神情柔美,與兩旁的弟子菩薩大王力士等上下呼應,顯示出一種秩序井然,氣氛和諧的景象。就像武則天與他的臣僚們正在協商對話,至於唐代帝王陵墓前的石雕作品,也是姿態生動有力,造型略顯誇張,注意刻畫對象的性格特徵,像唐太宗昭陵六駿和武則天母親楊氏順陵前的走獅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宋代雕塑雖然沒有那麼多恢宏的氣象,但在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心理方面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神佛造像已經更加世俗化,在人物造型上注意人物日常生活,言行舉止中展示人物的心理境界。從面部神態,姿態,從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去刻畫人物的風採和神情。例如山西省太原市晉祠聖母殿中的44個宮女塑像,因各自司管的事務不同,他們所穿的服飾和手執的器物也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姿態自然神情各異,表現出各自的不同的女性們。又如山東濟南靈巖寺的千佛殿,40尊羅漢彩塑深沉恬靜和喜怒哀樂的表情,可以讓人共鳴,被梁啓超贊為海內第一名塑。
元明以後雕塑藝術沒有更多的長進,造像的世俗化越來越明顯,有一些精品上能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但總體來看元代雕塑比較粗獷,明代過於繁瑣清淡,不免庸俗。這都是同一時代精神面貌有關。
總之中國雕塑藝術各自有各自的時代個性,又有整體的民族共性,通過一定的形體,充分的表現神韻,依據一定的現實,盡力的表現理想,只要能突出對像霧的崇高神聖,可親可敬,不用過多的考慮肌肉和骨骼的透視關係,這正是與西方雕塑不同之處。
你怎麼看呢?歡迎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