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涔流水,清冽冰涼,在兒時的記憶中,總是有這麼一條蜿蜒的河流,它繞村流過,碧水清波緩緩奔流,承載著人們的生活和記憶化為了人們心頭上的一抹鄉愁。河道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工作,鄉村河流受長期以來的環境影響,治理情況基礎較弱,治理任務艱巨。經過長時間的不懈治理,鄉村河流生態已逐漸恢復良好。
治汙成效明顯
打開重重「山門」, 便到了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美麗的村莊裡,一條「銀龍」蜿蜒在大地上,譁啦啦的流水奔騰而過,迎面吹來的風裡夾著野菊花的清香。
在林口鎮,鄉村河流點多面廣,轄區內河流屬於赤水河上遊支流,從新莊村新橋組起的沔魚河,地面河道總長度2公裡,再由地下暗河流經年豐村、渭河村、雞鳴三省村,最後匯入赤水河。
曾經,沔魚河是一條「黃河」,水裡摻滿了泥沙和垃圾。河水變得骯髒發臭,在岸邊,隨處可見漂浮垃圾。住在河道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河水很髒,到處飄的都是垃圾,河裡都是人們排的汙水、養殖家禽的糞水也排到河裡,甚至死了的豬牛也丟在河裡,河裡常常都是一股惡臭,水用來洗鞋都嫌髒。」
河水汙染不僅影響環境,同時也會給村民們帶來健康隱患。面對汙染嚴重的河道,林口鎮拿出了一套套治理方案。通過設立了鎮級河長辦,下設辦公室在水務站,開展長期河長巡河。安排了兩個公益性崗位,負責我鎮新莊村沔漁河、渭河村渭河的河流周邊垃圾清理,並治理亂排汙、亂傾倒垃圾的現象,安排了民間義務監督員對鎮轄區內的河流及護河員工作開展情況。
如今,河道治理成效已經凸顯,水體不再是又黃又黑,河道逐漸清澈,「河道治理得乾淨了,飛來了好多水鳥。我們也覺得村子的衛生環境更好了,心情也舒坦了。」村民王剛說。
解決「末梢」難點
河道要治理更要管。隨著河長制的推行,林口鎮採取封堵排汙口、治理河道衛生、禁止捕撈等方法,讓河道恢復水清河暢。在河流內有一切捕魚行為、對河道存在「四亂」亂佔、亂採、亂建、亂堆現象破壞生態、擾亂生態平衡的情況一經發現嚴懲不貸。各河道設有河長、巡河員、護河員,並將村名培養為民間「河長」和志願者,基層的力量已成為守護河道的重要力量。
渭河護河員許德朝,在河道裡清理著垃圾:「原來河道很髒,淤泥垃圾都很多,河岸上堆滿垃圾,一到汛期我們都很害怕引起洪災,現在河道環境治理好了,清了淤、也清理了垃圾,汛期河水也能通暢的流了,我們也不用擔心了。」
為保護河道生態,對私搭亂建、汙水直排、垃圾傾倒現象進行嚴打嚴治,長期進行巡河,記錄河道問題及變化情況。及時對河道環境進行檢測、整治。確保水體清潔、岸邊環境優。
制度長遠管理
治理河道,要保證河道生態復原,也要保證清水長流,河裡的物種長久繁盛。
沔魚河因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沔魚」而聞名。為保護河道生態和保護沔魚,巡河人員 加大巡河力度,確保在巡河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記錄、處理問題。調動群眾相互監督,對亂傾倒垃圾、排汙水的人員進行嚴厲懲治。對釣魚、捕魚者進行處罰。
新莊村沔魚河的河面上,護河員周尚紅正拿著叉子打撈河道垃圾。遇到水深處,他便駛著一條小船,立在船頭上,認真的清理著河道。「每天都要來打撈垃圾和雜草。還要防止有人來釣魚、捕魚。」
七星關區通過張貼宣傳畫、發放宣傳冊、微信群「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院壩會、駐村幹部下隊走訪等形式宣傳河(湖)保護相關政策,充分發揮群眾監管力度,長期開展巡河。巡河中的時間、路線、遇到的問題都及時登記和解決,做到打通河道治理最後一公裡。
「河道保護、人人有責」,在七星關區各鄉鎮,沿河村莊的村民們都嚴格遵守河道治理守則,為河道治理添一份自己的力量,確保長期的河道治理和環境保護,才能讓水清草綠,岸美花香。
通訊員 陳香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肖大熙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