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期間,各大景點為吸引遊客使出渾身解數,推出了形式多樣的特色節慶活動,豐富遊客的遊玩內容。日前,一組深圳世界之窗開展「西紅柿大戰」的照片在網上引發網友爭議,大部分網友表示這是一種浪費行為,不能贊同。(5月4日《新華網》)
事實上,此前的湖南長沙、廣東東莞等地均舉辦過類似活動,如「葡萄大戰」「蘋果藝術」「橙子海洋」等,林林總總、不一而同。如果僅僅從旅遊創意的角度看,深圳世界之窗開展的「西紅柿大戰」無可厚非。因為這項活動贏得了一些遊客的青睞——讓他們「找回了童年的感覺」。
但這些活動之所以會受到眾多網友的質疑甚至吐槽,是因為一方面有的人可以肆意把糧食水果當成旅遊取樂的道具,而另一方面正如網友所言「中國還有很多為了省錢不吃菜的人」。這種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讓人感到糧食被浪費可惜的同時,有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痛楚,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們全社會節約教育的缺失。
或許有人會說,「西紅柿大戰」「葡萄大戰」「蘋果藝術」「橙子海洋」等旅遊產品並非國人獨創,比如「西紅柿大戰」就源自西班牙,為何別人做得我們就做不得?坦率地講,儘管我國這些年經濟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但仍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甚至還面臨艱巨的脫貧攻堅,絲毫沒有浪費的本錢;再進一步講,西班牙搞「西紅柿大戰」不僅僅是吸引遊客,更與他們國家的民族文化底蘊密切相連,就如同西班牙鬥牛是一樣的。我們想像不出深圳的「西紅柿大戰」,除了取樂功能外,還能玩出什麼文化來。
世界旅遊組織提出的「可持續旅遊」的定義是,「旅遊資源和吸引物的開發、使用,不以犧牲我們子孫後代對其利用為代價」,這種資源既包括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包括對社會資源的節約。「西紅柿大戰」作為吸引遊客眼球的手段,偶爾為之或許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類似的旅遊產品四處開花甚至演變為常態,那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既浪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又造就沒有文化的旅遊,更與我們提倡建立節約型社會背道而馳。
節約是一種美德,更是體現社會科學和諧發展的重要標誌。據悉,參加「西紅柿大戰」的多是親子遊,不知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在搏得孩子一樂的同時會對他們今後人生的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社會的生活主體。我們的社會能不能保持節約做事的習慣,能不能發揚節約的傳統美德,能不能真正建立起和諧發展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處世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講,「西紅柿大戰」這種旅遊產品是提倡還是反對,是多點還是少點,答案不言自明。
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