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長大以後最溫暖的回憶,我想莫過於兒時的鄉村生活。那時候,我們放羊吃草、趕鴨下田,折一個摺紙捉蜜蜂,敲一串槐花嘗嘗甜,還在田間水邊撿一撿鴨蛋。東村西村,池塘邊田埂上,恨不得就連天上,都印上我們的腳板印。
那時候不能拍照、無法錄像,可這些普普通通的片段卻盡皆存在腦海中,每每讀到描繪類似情景的詩或文時,它們便又在瞬間眼前鮮活起來。
楊萬裡曾寫過一首《桑茶坑道中》,描寫鄉村的春天,便選取了一個這樣普普通通的情景,可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便會覺得分外親切;如果沒有,也能從中讀到鄉村純粹、恬靜的美。
《桑茶坑道中》宋·楊萬裡晴明風日雨幹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讀楊萬裡的小詩,能夠感覺到他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對萬物的熱愛。在這首詩裡,前兩句寫鄉村春天的景色,時節是在雨過天晴後。此時和風分外清爽,徐徐吹拂而過,吹乾了樹木草葉上的雨,萬物如洗;小溪間,春水盈盈,堤岸上,花草叢生。
前二句將一幅洋溢著活力的動人春日鄉村圖景徐徐鋪開,第二句連用兩個「滿」字,點出了溪水與花草逢春而生長的動態感。流水草木經秋而衰,經冬而凋,是春來用綠意與生機裝點了人間。
後來雷震有一首很有名的鄉村田園詩作《村晚》,其中有句「 草滿池塘水滿陂」便是從楊萬裡此詩中化用而來。
在這「春風花草香」之中,濃濃柳蔭之下,兒童正躺在草地上一動不動地酣眠。兒童本在放牛,卻在這春日和暖的風光中睡去,一切靜寂無聲,時間和畫面到此仿佛停駐了。
而在畫面的另一邊,一頭牛正專心致志地埋頭吃草,吃啊吃,一直吃過了柳林的西面。牧童與黃牛,一靜一動,前者的天真可愛與後者的自然悠閒一併被寫出來,呈現出和諧的鄉村田園之樂。
古詩中寫到牧童放牛的其實不少,但此詩不同於常見的鄉村牧童詩,寫牧童騎著黃牛的暮歸圖,而寫正在放牛的過程,而且還是名副其實的「放養」。
這首詩是詩人66歲歸鄉後的作品,字裡行間,將農村生活的自然與淳樸,將鄉村的春天,寫得如詩如畫,令人不由沉醉其中。
那個春日午後,沉醉在春風與花草的香氣裡,在柳蔭下安眠的兒童,吃著草的黃牛,就這樣被定格成詩中人,流傳了千年,成為詩詞裡的鄉村春景裡令人難忘的一個溫暖畫面。
鄉村的兒童,曾在放羊的山坡上睡著過,在溫暖的穀草堆上做過夢。那時的兒童,長大以後,老去以後,站在時光的這頭往回看,是否會回憶起昔日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