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定汪村,叢志強指導村民利用本村山上的石頭做盆景。
「少花錢,就地取材,自己幹!」
這,是「小褲腳教授」口頭禪;更是他設計理念。在他看來,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引導村民從問題中發現資源,並將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
2012年至2016年,叢志強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讀博,研究消費主義語境下當代中國設計生態。其間,他查閱了大量文獻,分析數不清的案例,其中三個讓他印象深刻,並觸動到心——
案例一:「圈子」互助計劃
網絡圖:薩瑟克區景觀
薩瑟克區,倫敦最貧窮的自治區。當地委員會希望,設計師能在現有公共服務的預算內讓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顧。一家名為Participle的社會企業著手調研,發現老人們最希望得到兩方面的關注:人際交往,能經常見到的熟人;不喜歡被生活瑣事所煩,比如修水龍頭等。
由此,Participle給出解決方案:創建一個圈子,涵蓋社區裡儘可能多的老人,了解每個人的需求和其技能。在設計師、社區的引導下,老人們互幫互助,難題化解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不止改善個人的生活,還要改善整個社區」,這是設計師的終極目標。圈子在薩瑟克一炮而紅,並被用到其他地區。
案例二:環形水車
網絡圖:環形水車
非洲不少國家,如肯亞、衣索比亞缺水嚴重。當地兒童、婦女每天要背負沉重的水罐,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爬。
一家設計公司看到了這個問題,從而設計了一款環形水車幫助運輸水。該運水車呈圓形,裝有導杆,可以像行李箱一樣拖拉,也可以像背包一樣背著。這樣一來,人們運水過程中省時省力。
案例三:廢墟上的創意原鄉
網絡圖:臺中桃米村
1999年「9·21大地震」後,位於中國臺灣省臺中市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村淪為廢墟。
災後重建過程中,在民間社會組織——「新故鄉」的幫助、引導下,桃米村深入開展原鄉創意實驗。很快,一個融生態農業、教育、體驗和休閒於一體的「青蛙大家園」誕生了。如今,桃米村成了臺灣省最知名的生態旅遊村之一。
「這,才是設計應有的樣子!」叢志強感嘆,雪中送炭,而遠非商業設計的錦上添花。
當時,中國的很多設計師,包括叢志強本人都在做商業設計。
「錦上添花,為什麼?因為那樣有錢!」
叢志強在貴州定汪村指導村民營造小品。
那段時間,叢志強不斷自問——
設計,到底有什麼用?設計師,到底能做什麼?
他找到了答案:設計的初心,是去解決問題,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讓一部分人賺更多的錢。而當前,中國設計生態失衡了。從服務群體來看,設計的初心異化了,服務人類異化為服務有錢人;服務地區來看:服務不同類型的地區異化為服務城市。
「商業尺度,成為衡量設計價值的第一尺度,這是狹隘的,是可笑的!」
在三個案例的激發下,「小褲腳教授」立志要用自己的專長,為更多的弱勢群體、窮人、農村服務。
11月12日,甬派「知行新說——百名兼職思政導師進高校」首次從寧波移師外地。在貴州定汪村, 到農村去!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幫老百姓成長、幫村子發展——
從關注人的需求與發展入手,立足長期的社區營造,打造創意地標、激活創意主體意識、提取創意符號、發展創意產業……
一年多來,「藝術振興鄉村」實踐,讓三個村莊面目一新,效果也超出預期——寧海葛家村的「文化深耕模式」入選「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寧波「藝術振興鄉村」入選全國「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寧波寧海牽手貴州晴隆振興鄉村新模式入選全國「攜手奔小康行動案例」……
編輯:沈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