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⑯ 老篾匠成了網紅

2020-12-21 澎湃新聞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⑯ 老篾匠成了網紅

2020-12-09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篾匠俞振飛,60歲時成了網紅。

篾匠俞振飛成了「網紅」,在花甲之年。

前些日子,一位攝影師來到鄞州城楊村,在路上一眼認出了他。

「那頂巨型竹帽是你編的吧?!」攝影師找出手機裡的照片問道,「是你嗎?」

見俞振飛點頭,對方趕緊上前與他握手,請求務必讓他拍張照,嘴裡開心地念叨著「今天運氣交關好。」

俞振飛和師兄在製作巨型帽子。

「如果不是叢教授來我們村,我一輩子也做不出這頂大帽子。」俞振飛說。

今年夏天,「小褲腳教授」叢志強帶著研究生來到鄞州城楊村,一場轟轟烈烈的微改在這座千年古村啟動。

俞振飛14歲學藝,製作竹器的手藝了得。叢志強聽說後專程找到俞振飛,想請他出手做一頂巨型竹帽,讓它成為城楊村的地標級景觀。

看到設計圖的那一刻,俞振飛一下子蔫,「太難了,總覺得自己做不出來。」

最後,只是謹慎地答應「試試看」。

俞振飛沒把握,找來兩位師兄一塊幹。

如何激發俞振飛的精氣神,把帽子做出來?

「小褲腳教授」最常用的一招是「誇」。

每次路過俞振飛的「工地」,他總是鼓勁。

「他不光口頭誇,還喜歡給我豎大拇指。他這個人笑眯眯的,沒一點架子,這樣的教授少見。」

光誇還不夠,「小褲腳教授」知道,老百姓的心願是在家門口把錢給掙了。

「叢教授鼓勵我,一定要爭取做出來,有了這頂大帽子,以後來村裡參觀的人會越來越多,遊客還會買我做的竹器工藝品。」

這頂帽子用料1500斤竹子,3個人歷時一個月。

製作的過程頗為煎熬——

「壓力很大,連著好幾天晚上睡不著覺,從來沒做過這麼大的草帽,擔心會做不好,腦子裡一直在想要怎麼編才好看。」

好幾次,俞振飛想放棄,但一想到叢志強教授一個外人在陌生的城楊村忙活,他又斷了這個想法,「就這樣半途而廢,我的心裡過意不去。」

張振馨和俞振飛等人在交流設計方案。

解開一道道製作難題,默默無聞一輩子的俞振飛變得越來越有信心。

「這個很有挑戰性,我們試一試,竭盡全力!你說好不好?」俞振飛的話感染了叢志強團隊。

隊員張振馨在一篇短文中寫道:「每次聽到他說『竭盡全力』四個字,便會感到熱血沸騰,恨不得把設計做到完美無缺。」

「六角形」圖案是俞振飛的創意。

漸入狀態的俞振飛後來甚至敢修改叢志強團隊的設計——為了讓帽子更美觀,他在帽頂上編出了「六角形」圖案,還在帽簷處加入竹筒鎖邊。

歷時一個月,直徑約6米,高約1.7米,用料1500斤竹子的巨型竹帽立在了城楊村,成了村中地標,每個來城楊的人幾乎都會來此合影。

繼巨型帽子之後,俞振飛又做出了高達7米的竹製「啤酒瓶」。

俞振飛創作的巨型竹製酒瓶。

他偶爾會在網上瀏覽關於自己的新聞,滿屏都是他的報導,親朋笑話他,一把年紀倒成網紅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一個農村老頭怎麼可能上新聞呢?!」俞振飛說,是「小褲腳教授」讓他重拾了自信,現在的他「敢想了」。

這頂巨型帽子成了城楊地標之一。

如今,俞振飛的故事成了叢志強授課時的經典案例,「叢教授說了,無論去哪上課,他都要講一講這頂大帽子的故事。」

精彩推薦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①

城楊村10畝土地擠紅利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②

為腦癱女孩落淚,惦記至今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③

"少花錢,就地取材",成了口頭禪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④

獎金變成了誤工補助費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⑤

在汙水橫流的定汪,改變了主意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⑥

把村民當朋友,將陌生人當客人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⑦

自帶經費到葛家村"吃苦"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⑧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⑨

吃住在農家,讓"啥都不會"的女房東做出工藝品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⑩

他"消失"的日子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⑪

山村練出十八般「武藝」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⑫

城楊村,一種力量在傳遞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⑬

定汪村第一堂露天公開課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⑭

孩子們是他最深的牽掛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⑮

酒旗掛起來!定汪有了"陽穀早"

甬派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原標題:《"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⑯ 老篾匠成了網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㉕ 為誰設計?三個案例讓他茅塞頓開
    精彩推薦「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① 城楊村10畝土地擠紅利「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② 為腦癱女孩落淚,惦記至今「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③"少花錢,就地取材",成了口頭禪「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④ 獎金變成了誤工補助費「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⑤ 在汙水橫流的定汪,改變了主意「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研究生「大黑」的分組法
    從寧海葛家村,到鄞州城楊村,再到貴州定汪村,行走在這些正在用「藝術點亮鄉村」實驗的村莊,「小褲腳教授」和他的團隊,懷揣一個夢想——讓農民挺起腰杆自信起來。
  • 閔立榮 堅守鄉村的老篾匠
    閔立榮   堅守鄉村的老篾匠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㉕為誰設計?三個案例讓他茅塞頓開
    這,是「小褲腳教授」口頭禪;更是他設計理念。在他看來,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引導村民從問題中發現資源,並將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網絡圖:環形水車         非洲不少國家,如肯亞、衣索比亞缺水嚴重。
  • 竹山老篾匠的竹編館
    老篾匠正在編制竹製品        日前,湖北省竹山縣溢水鎮東川村老篾匠竹編館裡,老篾匠在編制竹製品,顧客在選購手工製作的篾編工藝品。        近年來,竹山縣充分發揮地方竹資源優勢,建成了許多老篾匠竹編館,純手工製作的篾編工藝品涵蓋竹編團筐、谷篩、小盤、鬥笠、圓籃、竹箱、涼蓆、竹簸箕等數十種篾編實物。這不僅營造出濃鬱的「竹」文化氛圍,傳承了老篾匠傳統老手藝,還助推了綠色竹編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朱本雙 攝
  • 老篾匠絕活近黃昏 新創意成全老手藝
    新場古鎮的木板門前,一根根的竹子被篾匠魔術般地製成古樸的農具和如今遊客們喜歡的各種新鮮玩意兒。當地人習慣稱竹編為篾活,稱編織篾活的匠人為篾匠,新場古鎮的上正街上,商家擺滿了篾匠手工製作的琳琅滿目的篾活,綿延相連,漸成一景,這原本就是一幅秀美的畫卷。
  • 美麗鄉村成雙節「網紅」
    文/見習記者 陸飛龍首批常熟市「千村美居」網紅打卡地揭曉以來,12個上榜村莊成為市民耳熟能詳的新晉「網紅」景點。長假期間,人們攜三五好友慕名而來,在農村的美居風光裡流連忘返,用鏡頭留下精彩瞬間,在微信朋友圈傳遞鄉村之美。
  • 上慄老手藝之「篾匠」
    篾匠,竹製工藝的匠人,平常用的草簍、籃子、竹椅、還有篩子,都是他們製作而成的。可惜上慄最大的篾匠鋪,已經消失不在,雖然尚有售賣。聽師傅說,挨著鐵匠鋪的,就是竹匠鋪,是上慄最大的一家篾匠鋪,在這間商鋪,所有的竹製用品都應有盡有。
  • 老金華城裡的篾匠
    作為篾匠一生都在竹子上做功夫。接到活先要把毛竹掰開,再把竹子剖成柳條狀,粗細均勻,青白分明,之後再按篾青、篾黃分類,還要把表面颳得光滑、細膩。篾青是用來編精細用具的,比如篾席。篾黃則是用來做比較粗的物品的,比如地簟、炭簍。通過一系列的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等工藝,才能做成一件好的活。手藝人都相信「三分手藝,七分家什」,篾匠對工具也十分講究。
  • 西安袁家村成網紅村,市委書記給眾多官員講了6個小故事
    袁家村為啥能成為網紅村,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聽聽永康書記講的這6個小故事,還有他作的點評,你就明白了!第一個:酸奶的故事在袁家村,他們從3頭奶牛起步,精心製作酸奶,由最初的家庭手工作坊發展到產業合作社,再到國家食品安全認證的先進流水線,直至成為景區旅遊消費品牌,目前年純利潤近1000萬元。
  • 你知道為什麼其他工匠的尺都是五尺,而篾匠的只有四尺嗎?
    在過去的鄉土中國裡,鄉村所佔的比例一直佔據著絕對地位。鄉裡的大戶人家,有因為收親嫁女等需要置辦一些新的家業,為了方便招待,把幾個不同行業的工匠師傅請到家裡來。比如,做新的木器竹器,同時還新做一些衣服。就把木匠、篾匠和裁縫一起接來。工匠們到了一起,就一定會明裡暗裡的較量一番,以顯示本行業在360行中的地位。
  • 100多畝葵花燦爛盛開,小鄉村「搖身」成「網紅」
    盛開的油葵花燦爛奪目、連綿成片,吸引著眾多遊客到此打卡、拍照,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舉成為洛陽新晉的網紅打卡景點。在新華村,成片金黃色的向日葵花海,每天都伴著和煦清新的微風,綻放在初秋慵懶的陽光中。
  • 湖北五峰:土家農民保留篾器用具,98個篾匠活躍山鄉,3個成高手
    圖為李煜林(右)與篾匠藝人交流這些精美的竹器,都是五峰土家山寨農民常用的生活用具或勞動工具,也是最環保最原始的家常用品,多件竹器,已演變成妙趣的工藝品。竹編技藝田野調查胡長心家共展示了24件竹器,這只是五峰竹器的冰山一角,據有關人士調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農村,還遺存98個篾匠,源源不斷地滿足著大山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度。
  • 都市近郊遊新晉「網紅打卡地」——晏家壩鄉村公園
    經過精心打造後的晏家壩鄉村公園正式與遊客見面。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承載兒時記憶的鄉愁巷、布滿老物件的展覽館…… 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玩轉晏家壩鄉村公園! //
  • 「四月鄉村」成網紅
    國慶假期,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市民超過1萬人次,「四月鄉村」成為黃山市鄉村休閒的網紅打卡地。該項目規劃用地2000畝,計劃總投資5.57億元,包括現代農業示範區、航天育種示範基地、玫瑰花海、太空體驗館、生態餐廳、菇菇部落體驗館、四月鄉村研學營地、水上樂園、森林人家等功能板塊。黃山供銷集團黨委委員、董事、副總經理程金橋介紹,該項目用地全部從村民手中流轉,除每年流轉費用外,第7年開始實行保底獎勵,另外,項目區內的所有用工優先照顧周邊村民。
  • 大咖教授讓黃巖廢棄果園變身「網紅」景點
    林中橘香浮動,略微架高的木步道寬3米,在園內蜿蜒200米,兩側儘是探頭探腦的小橘花。誰能想到,兩年前幾近廢棄的果園,已變身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帶來這一變化的,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教授和他的團隊。
  • 鄉村非遺月餅成網紅 古法起酥技藝餅皮竟有20層
    原標題:鄉村非遺月餅成網紅古法起酥技藝餅皮竟有20層起源於浦東六灶鄉間的「老橋頭酥式月餅」,今年正式被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第四代80後傳人樊亮亮手中,這款非遺月餅成了網紅。不少食客竟然從市區開車一小時,就為了買這款有近150年歷史的「老古董」月餅。臨近中秋,這間貌不驚人的鄉村小店鋪,一天竟能賣出七八千隻月餅。
  • 篾匠徐文理:難忘那隻「鹽籮陀」
    篾條薄薄的細細的,他用二十一條篾為經,兩條篾為緯開始編織,篾條在他的手中紊亂而有序地跳動著,細小的聲響聽著悅耳,緯篾左右穿梭,給人體味到真正的〝繞指柔〞……不到一個時辰,活脫脫一隻碩大的篾卵成型,大頭是大頭,小頭是小頭,圓潤可人,遠遠望去儼然一隻雞卵。望著徐文理剖篾,仿佛就在欣賞一場輕鬆的另類藝術表演徐文理是永嘉縣楓林鎮湯岙村人,今年52歲。
  • 永康園周村: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
    永康園周村: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
  • 洪江村裡的「網紅書記」——馬麗華駐村期間在荔波的故事
    從老房激活開始,藝術家入駐、藝術扶貧、文化扶貧,到藝術洪江、匠人洪江、生態洪江、非遺洪江,招招封喉步步緊逼。這,和省教育廳派駐的「網紅書記」大有關係!馬麗華是2016年貴州省教育廳派駐到荔波縣朝陽鎮洪江村的「第一書記」。她總喜歡在老房子裡來回遊蕩思考事情,這就是洪江發展藝術村方向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