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篾匠俞振飛,60歲時成了網紅。
篾匠俞振飛成了「網紅」,在花甲之年。
前些日子,一位攝影師來到鄞州城楊村,在路上一眼認出了他。
「那頂巨型竹帽是你編的吧?!」攝影師找出手機裡的照片問道,「是你嗎?」
見俞振飛點頭,對方趕緊上前與他握手,請求務必讓他拍張照,嘴裡開心地念叨著「今天運氣交關好。」
俞振飛和師兄在製作巨型帽子。
「如果不是叢教授來我們村,我一輩子也做不出這頂大帽子。」俞振飛說。
今年夏天,「小褲腳教授」叢志強帶著研究生來到鄞州城楊村,一場轟轟烈烈的微改在這座千年古村啟動。
俞振飛14歲學藝,製作竹器的手藝了得。叢志強聽說後專程找到俞振飛,想請他出手做一頂巨型竹帽,讓它成為城楊村的地標級景觀。
看到設計圖的那一刻,俞振飛一下子蔫,「太難了,總覺得自己做不出來。」
最後,只是謹慎地答應「試試看」。
俞振飛沒把握,找來兩位師兄一塊幹。
如何激發俞振飛的精氣神,把帽子做出來?
「小褲腳教授」最常用的一招是「誇」。
每次路過俞振飛的「工地」,他總是鼓勁。
「他不光口頭誇,還喜歡給我豎大拇指。他這個人笑眯眯的,沒一點架子,這樣的教授少見。」
光誇還不夠,「小褲腳教授」知道,老百姓的心願是在家門口把錢給掙了。
「叢教授鼓勵我,一定要爭取做出來,有了這頂大帽子,以後來村裡參觀的人會越來越多,遊客還會買我做的竹器工藝品。」
這頂帽子用料1500斤竹子,3個人歷時一個月。
製作的過程頗為煎熬——
「壓力很大,連著好幾天晚上睡不著覺,從來沒做過這麼大的草帽,擔心會做不好,腦子裡一直在想要怎麼編才好看。」
好幾次,俞振飛想放棄,但一想到叢志強教授一個外人在陌生的城楊村忙活,他又斷了這個想法,「就這樣半途而廢,我的心裡過意不去。」
張振馨和俞振飛等人在交流設計方案。
解開一道道製作難題,默默無聞一輩子的俞振飛變得越來越有信心。
「這個很有挑戰性,我們試一試,竭盡全力!你說好不好?」俞振飛的話感染了叢志強團隊。
隊員張振馨在一篇短文中寫道:「每次聽到他說『竭盡全力』四個字,便會感到熱血沸騰,恨不得把設計做到完美無缺。」
「六角形」圖案是俞振飛的創意。
漸入狀態的俞振飛後來甚至敢修改叢志強團隊的設計——為了讓帽子更美觀,他在帽頂上編出了「六角形」圖案,還在帽簷處加入竹筒鎖邊。
歷時一個月,直徑約6米,高約1.7米,用料1500斤竹子的巨型竹帽立在了城楊村,成了村中地標,每個來城楊的人幾乎都會來此合影。
繼巨型帽子之後,俞振飛又做出了高達7米的竹製「啤酒瓶」。
俞振飛創作的巨型竹製酒瓶。
他偶爾會在網上瀏覽關於自己的新聞,滿屏都是他的報導,親朋笑話他,一把年紀倒成網紅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一個農村老頭怎麼可能上新聞呢?!」俞振飛說,是「小褲腳教授」讓他重拾了自信,現在的他「敢想了」。
這頂巨型帽子成了城楊地標之一。
如今,俞振飛的故事成了叢志強授課時的經典案例,「叢教授說了,無論去哪上課,他都要講一講這頂大帽子的故事。」
精彩推薦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①
城楊村10畝土地擠紅利"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②
為腦癱女孩落淚,惦記至今「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③
"少花錢,就地取材",成了口頭禪「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④
獎金變成了誤工補助費"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⑤
在汙水橫流的定汪,改變了主意"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⑥
把村民當朋友,將陌生人當客人"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⑦
自帶經費到葛家村"吃苦"「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⑧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⑨
吃住在農家,讓"啥都不會"的女房東做出工藝品"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⑩
他"消失"的日子"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⑪
山村練出十八般「武藝」"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⑫
城楊村,一種力量在傳遞"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⑬
定汪村第一堂露天公開課"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⑭
孩子們是他最深的牽掛"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⑮
酒旗掛起來!定汪有了"陽穀早"甬派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原標題:《"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⑯ 老篾匠成了網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