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慄老手藝之「篾匠」

2020-12-24 荷花微生活

篾匠,竹製工藝的匠人,平常用的草簍、籃子、竹椅、還有篩子,都是他們製作而成的。可惜上慄最大的篾匠鋪,已經消失不在,雖然尚有售賣。

聽師傅說,挨著鐵匠鋪的,就是竹匠鋪,是上慄最大的一家篾匠鋪,在這間商鋪,所有的竹製用品都應有盡有。常常一車車竹子運過來,在這裡加工編制,場面相當壯觀,一片熱火朝天,工人一片忙碌的景象。可惜,現在只剩一堵斷牆。

對於竹製工藝,其實我還算熟悉,因為有一位認識的朋友,他就是做這些手藝。首先鋸,把竹子鋸成相應的尺寸,然後劈開剖篾,利用篾刀把竹條對剖分開,一根篾條可以分成很多根,不同的篾,然後勻條。

註:其實劈竹子很有講究,如果沒劈好,也只能成廢棄之物。

眾所周知,竹子最好的是韌性,遇重不折,壓其不垮。

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

一輪紅日升,依舊與天齊。

古人也常把人好的品性,打比方為竹,因為竹的氣節「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難還堅挺,任爾東西南北風,如此堅韌不屈,不是其它物可以相比,但你可知,竹子之所以強韌,其實它還是那層表皮,所以砍開竹子時,儘量每一根都要帶皮,做竹製工具當筋骨之用。

若是其它,尚可不太講究。

一根竹子,可以剖成不同的篾,分青竹片和黃竹片或青絲篾。不同的篾,可以製作成不同的物品。

工藝展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再刨光滑,留於編織。

把粗的篾條先做一個底架,然後再按著一圈一圈編織

在製作過程中,還會用到其它工具,如減刀、刨刀、扯鑽等…

總的來說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等十幾道功序。

編織的竹製用品外形美觀,不僅環保,也經久耐用,受許多人喜愛。

後語:篾匠,雖然不用穿針引線,但也需要心靈手巧,才做出一件件好的竹製工藝品。

相關焦點

  • 老篾匠絕活近黃昏 新創意成全老手藝
    背靠邛崍山脈,身處川西平原,上承茶馬古道,依傍出阝江水路,這樣的靈秀之地,千年來必定為農耕文明所眷顧。大邑的新場古鎮,猶如點綴在川西壩子水墨山水畫中的民居群落。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們,用最貼近川西壩子記憶的方式生活著。附近山上取之不盡的翠竹,成全了心靈手巧且極富創造力的人們發揮聰明才智。
  • 閔立榮 堅守鄉村的老篾匠
    閔立榮   堅守鄉村的老篾匠
  • 老金華城裡的篾匠
    篾匠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金華城裡的百工圈中,是個為數不少的群體。按傳統的篾匠分類:片子活、絲子活、花子活。像蓆子、墊子、蒸籠都稱作片子活;筐、篩、籃是絲子活;凡帶圖案的統稱是花子活;花子活難度最大,價值也最高。當然,除此之外編織篾鏈纜更是篾匠手藝的頂尖活。
  • 竹山老篾匠的竹編館
    老篾匠正在編制竹製品        日前,湖北省竹山縣溢水鎮東川村老篾匠竹編館裡,老篾匠在編制竹製品,顧客在選購手工製作的篾編工藝品。        近年來,竹山縣充分發揮地方竹資源優勢,建成了許多老篾匠竹編館,純手工製作的篾編工藝品涵蓋竹編團筐、谷篩、小盤、鬥笠、圓籃、竹箱、涼蓆、竹簸箕等數十種篾編實物。這不僅營造出濃鬱的「竹」文化氛圍,傳承了老篾匠傳統老手藝,還助推了綠色竹編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朱本雙 攝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⑯ 老篾匠成了網紅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⑯ 老篾匠成了網紅 2020-12-09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篾匠徐文理:難忘那隻「鹽籮陀」
    一條四尺凳上釘著戒刀、劍門,這是篾匠的當家行頭,藤編工具籃裡放置著篾貼、篾刀、藤鑽、平尺、小刨等一應工具,還隨意放著幾隻顯然是新編的容積超大的菜籃。「我平時有閒便編制菜籃,菜籃是菜農最常用的器具,我也編制一些洗鍋箍,這東西衛生環保比清潔球好,也編些花籃和蔑卵,好玩,我難忘自己的篾匠手藝。」文理說。他曾是一位很出色的篾匠。
  • 現代人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傳統手藝?如何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手藝。在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日子裡,人們生活中使用的一些東西基本都是這些手藝人做出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傳統手藝人,但是現在很少看見這些手藝人了,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習傳統手藝了。傳統手藝瀕臨失傳。傳統手藝包括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跟生活聯繫最緊密的有木匠、鐵匠、篾匠、石匠這些。
  • 畚箕、菜籃、酒糟漏……諸暨這份與竹子相關的手藝,是你的童年嗎?
    在生活中,竹子也無處不在,特別是農村,買菜的菜籃子、畚箕、畚鬥、米篩等工具都與竹子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這些工具的原材料,都是竹子製作的,而製作竹子器具的手藝師傅,在農村有個特別的稱謂,叫做「篾匠」。畚箕:是否勾起你小時候到小溪裡拿這個工具去捉魚蝦的樂趣了。
  • 上慄老手藝做香傳承人「黃師傅」
    今天就讓我們把視線轉到黃師傅黃師傅,是一位制佛香的老手藝人,居住在施加嶺,制香已經有很多年,聽黃師傅說:做香手藝最早源於福建,到現在有一千多年歷史。許多寺廟還專程來訂購,我家用的香,也是出自黃師傅之手。
  • 哪些農村手藝活正慢慢被人淡忘?
    八九十年代,農村的手藝活還是很吃香的。那個時候有個手藝在手,人勤快,是足以能夠養活一家大小。下面來說說幾種我以前見過的幾種手藝活。篾匠篾匠現在也是很少見的手工活。篾匠的一些工具現在很難在城市裡面暢銷,在農村銷售也是少量供應,因為大部分篾匠製作出來的東西合適農村用,並且現在隨著很多農民都不以種地為生,所以購買這類工具的比較少,並且很多東西都被塑料,不鏽鋼,鋁合金等材質替代並且工廠化了。
  • 7月17日「上慄之夜」煙花節這些區域將交通管制
    交通管制區示意圖(圖源:上慄交警大隊)車輛臨時停放點示意圖(圖源:上慄交警大隊)中國江西網/萍鄉頭條客戶端訊記者葉依報導:7月16日,中國江西網記者從上慄交警大隊獲悉,世界煙花大會·全球精品煙花博覽會——「上慄之夜」創意焰火藝術匯演將於7月17日20時30分至
  • 湖北竹山:民間篾匠手工藝煥發新姿
    篾匠用篾刀、勻刀、鋸子等傳統制篾工具,將篾貨編製成挎籃、籮筐、篩子、筲箕(控飯筐)、鬥笠等生產生活用具,也有用竹篾製作的針線籃、鳥籠子、筷子簍、酒具簍等工藝品。竹山縣有豐富的竹木資源,篾匠編織技藝精湛,精美的竹篾生活用品綠色環保,美觀大方,深受消費者喜愛。
  • 江西省萍鄉市上慄中學
    【學校簡介】  上慄中學創立於1939年,位於上慄縣金山鎮境內,是一所有著70年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的高級中學。  【學校設施】  上慄中學校園面積已增至210多畝,有初中教學班和高中教學班共80餘個,4800多名學生,340多名教職員工。教學設備齊全:有多個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美術室、音樂室。館藏圖書近10萬冊,閱覽室座位有300多個。生活設施先進:有2棟學生食堂,有10棟不同檔次的學生宿舍。
  • 上慄人摘茶子的回憶!
    每到寒露至霜降時節,上慄鄉下滿山的茶樹都掛滿了一串串的茶籽。上慄人將對茶子進行採摘,在寒露時節進入沒有挖山的「毛山」中、叫摘「寒露子」,霜降後才進入那些進行了管理的山、叫摘「霜降子」,霜降子主出油率比寒露子高得多。▼
  • 縣領導督導「上慄之夜」創意焰火藝術匯演籌備工作
    7月14日-15日,縣委書記肖妮娜等縣領導到花炮博覽園實地督導檢查「上慄之夜」創意焰火藝術匯演籌備工作並召開座談會。利軍、李志猛、王純、魏逵、文健、葉方、王均洪、楊岐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黨委書記、縣委辦主任易建明隨同督導或出席座談會。
  • 86歲篾匠:為活命18歲學得絕活,隱居山溝編竹器56年,現四世同堂
    他就是餘家溝村無人不曉的老篾匠袁寶珣,老人今年86歲,56年前落戶到這裡,靠竹編手藝養大4個兒女以及一家人,現在已經四世同堂了。(這張圖片拍攝於2016年冬)老人介紹說他是山東菏澤人,父輩是農民,除了種地不會其他技能,自己兄弟姐妹們多,家庭負擔重,口糧不夠吃,為了活命,18歲那年經伯父介紹,投師一個河南匠人學會了竹編手藝,後來靠竹編這個絕活兒娶了媳婦成了家。
  • 老妻少夫住木板房35年 守著一根竹條編織世外桃源生活
    7月30日,閩北山區光澤縣止馬鎮,篾匠夫妻毛仁角(左)和老伴張友花正在把編好的竹篩子上架。在這裡,篾匠也是一門古老的職業。近年來,隨著塑料製品、鋁製品的出現,好多篾製品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篾匠這門老行當也與我們漸行漸遠。
  • 在贛湘合作試驗區上慄產業園(長沙)投資洽談會上的推介詞
    2016年,上慄縣委、縣政府在毗鄰瀏陽的金山鎮,規劃建設了總面積30平方公裡的贛湘合作試驗區上慄產業園,奮力打造融入長株潭城市群、深化贛湘區域合作的「橋頭堡」。這一創新之舉引發了國家發改委的高度關注,贛湘邊區域合作納入了《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並被列為我省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九大綜合類重點平臺之一,上升為國家戰略。
  • 上慄文化遺產守護人,輝哥!這些老物件,有可見過?
    他叫陳傳暉,居住在上慄石洋村,其實一直想去看看他收藏的老物件,卻一直因為沒時間。他家的房子又是什麼樣子,還有他收藏的老物件。我充滿著好奇。其實輝哥,他心裡一直有個夢,他與我說,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建一個文化館,把以前的老物件全收藏起來,讓更多人可以緬懷過去,回憶曾經
  • 上慄十大網紅景點打卡地,你去過幾個?
    如今斑竹山正在加快建設的腳步,挖掘紅色、綠色、古色底蘊,紀念碑、紀念館、凌雲寺、環湖遊步道等都已建成,是上慄紅色旅遊的首選地。NO4.泉之源江南憶,最憶泉之源。山環水繞,山水相依,泉之源被上慄人親切地稱為「上慄小西湖」。泉之源,是泉的故鄉,泉湧成塘,塘水相連。水波淼淼,倒映著楊柳飄搖;石橋軒榭,聯通著煙雨樓閣。這裡,是江南,這裡,是江南的夢裡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