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慄老手藝做香傳承人「黃師傅」

2020-12-21 荷花微生活

香燭、錢紙不知源於何年,從生下來記憶就有,無論是家中拜佛,還是祭祖、逢年過節,都有可能會用上這些…小時候不懂,故而沒多問,但這種習俗潛移默化,如同紮根於腦海中。

如同過節,已經形成了傳統。中國是禮儀之邦,對禮儀這方面尤其看重。

說到香燭,就讓想起背後的制香手藝人。因為是他們的辛苦,將一根根香製作而成。

今天就讓我們把視線轉到黃師傅

黃師傅,是一位制佛香的老手藝人,居住在施加嶺,制香已經有很多年,聽黃師傅說:做香手藝最早源於福建,到現在有一千多年歷史。制香工藝雖然看似簡單,但極其繁瑣,要經過重複工藝,反覆操作,才製作而成。

在制香時,夏天不可以吹風扇,因為全是配製的香粉,一吹就飄散到處都是。所以再熱,也只能忍著。

黃師傅,每做一次香出來,就如同鶴髮老人,身上和頭髮上到處沾滿了香粉。

我問及黃師傅做香的原料和製作方法。黃師傅說:「先制香骨(亦有無骨佛香),香骨多用竹籤。

然後配香料,將研磨的粉末中,摻一定比例的木屑,以利於燃燒。

手拿香骨一端,放進滷水缸裡,讓香骨的三分之二,都沾滿含有膠質的榆樹皮滷水。

再放案臺上,往上淋香粉,如此反覆數次,使香粉均勻地附在香骨上,一把香初步就算做成了!

黃師傅,邊講解邊操作。只見,香在黃師傅熟悉操作下,尤如綻放的煙花,快速變換不同形狀,甚是好看。

做好,再擔到樓上鋪開讓曬乾。

曬乾後,再進行一次染色,就變成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佛香了!

等曬乾,再進行一次染色工序,才算完成。

制香,雖然說起來,工藝相同,但其中有一定的秘方和訣竅。如果沒配好,制好的香容易乾裂,甚至燒到半途中熄滅。

黃師傅,他做香手藝好,許多人都聞名而來,貨供不應求。許多寺廟還專程來訂購,我家用的香,也是出自黃師傅之手。

相關焦點

  • 上慄老手藝傳承人之儺面具雕刻大師「龍汝東」
    儺面具雕刻大師龍師傅,讓我明白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師,並不是你會雕刻,就稱厲害,而是把手藝做到一定的境界,讓作品復活,才堪稱得上是真正藝術雕刻大師。現在他休養沒有經常製作了,不過他兒子是他傳承人。大兒子技術上操作,業務交流。小兒子專心雕刻,彩繪描金。
  • 上慄老手藝之「篾匠」
    可惜上慄最大的篾匠鋪,已經消失不在,雖然尚有售賣。聽師傅說,挨著鐵匠鋪的,就是竹匠鋪,是上慄最大的一家篾匠鋪,在這間商鋪,所有的竹製用品都應有盡有。對於竹製工藝,其實我還算熟悉,因為有一位認識的朋友,他就是做這些手藝。
  • 安徽蒙城錫包壺非遺傳承人「匠心」傳承老手藝
    原標題:「匠心」傳承老手藝春節,蒙城縣周元路文廟廣場熱鬧非凡,緊鄰廣場的小巷中,陳寶玉正在工作室內埋頭做壺,忙個不停。「外出回來過年的人多,壺賣得也快,必須抓緊做才行。 」陳寶玉一邊細心敲打著手中的壺,一邊與記者聊天。
  • 《黃師傅的拉麵館》傅文兵
    說起來,黃師傅的拉麵館開起來已經10多年了,但真正的接觸也就是最近的一半年。從屬地管理的嚴格意義上講,黃師傅的拉麵館所在的位置並不屬於鳳鳴小區的範疇,但只隔著矮矮的一堵圍牆,一牆之隔,又相互連通,我們也願意叫它是鳳鳴的拉麵館。
  • 「匠心」傳承老手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樂器張」第三代傳承人張俊國(右二)、第四代傳承人張雨(左二)與兩位第四代弟子合影。習斌(右)、劉怡(左)分別來自山西大同和四川成都,「樂器張」在張俊國的努力開拓下,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桃李滿天下。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簫派麵塑-「面人蕭」的手藝生涯蕭佔行,人稱「面人簫」蕭佔行1958年出生於北京,在永定門外一個書香門第的四合院裡長大,是老北京面人的典型代表,以手藝精湛,歷史悠久廣受矚目,人稱「面人蕭」。他捏麵人的功夫是祖傳手藝,說起他家捏麵人的淵源,緣於一個巧合,他的曾祖父簫興在清朝鹹豐年間,救助過一位被追殺的太平天國士兵,士兵是江南一代的,為答謝救命之恩就把身上的一點點捏麵人的手藝傾囊相授了。簫興有文化懂得中國畫藝術,在他的改造下,他的麵塑作品逐漸在北京城內小有名氣。
  • 尋找肇慶老記憶 黃師傅的沙煲瓦罐情
    今天,記者就帶你一起去發掘一間充滿味道的老店,聽聽老闆黃師傅與他的沙煲瓦罐間的故事。  黃師傅的「恆發日雜陶瓷商店」位於城中路市府旁,是這條街上唯一一家專營日雜陶瓷的店鋪,很多肇慶的老街坊都十分熟悉。老闆黃師傅雖然只有四十出頭,但在這裡已經經營了33年。   回憶起過去,黃師傅侃侃而談。
  • 「匠心」傳承老手藝
    "樂器張"第三代傳承人張俊國(右二)、第四代傳承人張雨(左二)與兩位第四代弟子合影。張俊國給弟子們展示"樂器張"第二代傳承人──他父親張培森先生親手製作的古琴,這把琴用900年前的宋代老杉木廟柱製成,距今80餘年。
  • 臺灣傳統手藝福建展出 傳承人講述閩臺手藝淵源史
    原標題:臺灣傳統手藝福建展出 傳承人講述閩臺手藝淵源史  臺灣傳統手藝福建展出 傳承人講述閩臺手藝淵源史 【解說】3月3日,由福建省藝術館、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的「藝同源、技相承」——臺灣傳統刺繡、銀飾、美濃油紙傘展演活動在福州舉行。 臺灣美濃油紙傘的傳承人李明祥對自己設計的「美濃故事傘」引以為豪。
  • 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
    中新網甘肅岷縣9月3日電 題: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於晶鑄造,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岷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隴南山地接壤區,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洮河兩岸繁衍生息,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加工業種類繁多,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老手藝之一。
  • 獨守手藝48載!孫寶德是北京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
    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700把刻刀刻出2000多個模具大雪初霽,京郊順義,村落間一片靜謐。高麗營鎮閆家營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傳來叮叮噹噹的敲打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
    定西市銅鋁翻砂鑄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勝平正在製作翻砂銅鋁模型。於晶 攝中新網甘肅岷縣9月3日電題: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於晶鑄造,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定西市銅鋁翻砂鑄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勝平正展示他鑄造的銅器。 於晶 攝9月3日,記者探訪距離岷縣縣城不遠的清水鎮清水村,這裡的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於1982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 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
    定西市銅鋁翻砂鑄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勝平正在製作翻砂銅鋁模型。 於晶 攝中新網甘肅岷縣9月3日電 題: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於晶鑄造,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定西市銅鋁翻砂鑄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勝平正展示他鑄造的銅器。 於晶 攝9月3日,記者探訪距離岷縣縣城不遠的清水鎮清水村,這裡的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於1982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如今,因文化收藏熱的興起和年輕人向傳統手工藝的回歸,這項起源於明代洪武年間、傳承500多年的銅鋁翻砂鑄造工藝再度崛起,正成為清水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這兩篇報導提到的「打鐵」和「漏粉」技術都屬於老手藝,歷史悠久。儘管龍家店鎮的粉絲產業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但其基本技術還是從傳統的漏粉技術演變而來,是老手藝的升級版。在昌黎縣及鄰縣的農村,還有很多農戶開設家庭作坊,用手工漏粉,漏出的粉條少部分自用,大部分拿到市場上出售,增加收入。現在城鄉市場上出售的粉條大部分是純手工製作。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簫派麵塑-「面人蕭」的手藝生涯蕭佔行,人稱「面人簫」蕭佔行1958年出生於北京,在永定門外一個書香門第的四合院裡長大,是老北京面人的典型代表,以手藝精湛,歷史悠久廣受矚目,人稱「面人蕭」。他捏麵人的功夫是祖傳手藝,說起他家捏麵人的淵源,緣於一個巧合,他的曾祖父簫興在清朝鹹豐年間,救助過一位被追殺的太平天國士兵,士兵是江南一代的,為答謝救命之恩就把身上的一點點捏麵人的手藝傾囊相授了。簫興有文化懂得中國畫藝術,在他的改造下,他的麵塑作品逐漸在北京城內小有名氣。
  • 江西上慄:從鞭炮煙花「主產區」到贛湘合作「橋頭堡」
    李畋祖師雕塑鍛造花炮名城新地標(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位於贛湘邊界的上慄,歷來備受關注。這裡是享譽全球的花炮主產區,曾擁有1098家花炮企業。龐大的生產規模、繁榮的商貿交流,給發展帶來無窮活力,也給安全穩定工作帶來壓力。「上慄安則萍鄉安,萍鄉安則江西安」,足以彰顯分量。
  • 上慄花炮的前生今世
    上慄傳統花炮生產從原料加工到成品製作有70多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生產所用的原料土紙、火藥均為上慄本地所產。 優勝劣汰,上慄花炮一次次洗牌,從曾經二千多家工廠,現在只剩幾百家。 聽說,還要經過嚴格篩選,可想而知上慄花炮前景如何。 能留下的,前景美好, 因為至少保留了下來,就代表一切還有希望。
  • 非遺傳承人何又聖:手藝中觀太極
    ■記者 範獻豐  6月7日,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重磅活動之一,虹口區廣中路街道邀請非遺傳承人何又聖老師為20組小學生家庭上了一堂傳統木工技法「魯班鎖」的課程。
  • 江西省萍鄉市上慄中學
    【學校簡介】  上慄中學創立於1939年,位於上慄縣金山鎮境內,是一所有著70年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的高級中學。  【學校設施】  上慄中學校園面積已增至210多畝,有初中教學班和高中教學班共80餘個,4800多名學生,340多名教職員工。教學設備齊全:有多個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美術室、音樂室。館藏圖書近10萬冊,閱覽室座位有300多個。生活設施先進:有2棟學生食堂,有10棟不同檔次的學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