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B站跨年晚會引發各方強烈關注,它不僅是一場成功針對「年輕人」的現象級晚會與成功的商業運作,也註定是中國媒體融合的重要分野。
系列文章(上)
回顧了B站晚會的整體風格,突出其針對年輕垂直人群的定位。本文繼續深度探討這一主題,並揭示其內在的媒體融合含義。
「年輕」的主題:從90後到70後、突破代際
B站此次跨年晚會氛圍「日落」、「月升」和「星繁」三個篇章。筆者懷疑這或許意味著B站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但並沒有拋棄已經成長為三十多歲的80後一代,更多地是體現不同年齡段年輕時期的「文化記憶」或者說是「年輕的記憶」。例如,系列文章(上)的留言中,粉絲A表示:「B站把我們所謂的二次元和三次元融合的非常好,一點都不突兀」。如,有網友彈幕如此表示:「現在懷舊服的很多人都是30多歲,校服是當年少年時」,「回到過去變成了孩子」,「這是我逝去,又還未短曲的青春」。知乎網友「小白楊」表示補課時,印象深刻的一句彈幕是:「感謝B站,沒有忘記我們80後」,「80後、90後是這場晚會的主角,當開篇的《歡迎回到艾澤拉斯》中高呼『為了聯盟,為了部落』,就已經讓這場晚會成功了」。也就是說,《英雄聯盟》、《魔獸世界》和《哈利波特》相關舞蹈和音樂元素成功地將80後的記憶都拉回來了。畢竟,《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已經貫穿了近20年了。也就是說,B站通過風格統一而且鮮明強烈的音樂和視覺盛宴場「燃燒」起80後、90後人們的「年輕」記憶。
圖為:GAI演唱《哪吒之魔童降世》
圖為:理察.克萊曼德鋼琴老王子演奏《哈利波特》主題曲
而且,B站基於「年輕」的主題一直在進行圈層的突破。例如,作為80年代中國流行文化偶像符號,張薔頂著以當時流行的「爆炸頭」復古風格、戴著一身的亮晶晶演唱《Let's Disco》,強烈代入了70後的年輕記憶(甚至這一段的畫面都調成4:3,以對接70後人記憶)。年過五旬的張薔以自帶電音的聲線讓90後感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年輕人的流行元素。其中,張薔表演時還加上了勢下年輕人喜歡的電子風,最後40幾秒又加入了最流行的抖肩舞。從這些元素看,流行音樂始終是在發展變化的,但只要是「年輕」的音樂都可有共鳴之處。
圖為:張薔演唱《Let's Disco》場景1
圖為:張薔演唱《Let's Disco》場景2
筆者觀察到主持人在採訪各種重量級嘉賓時,幾乎所有嘉賓都——從年輕的Up主到邀請的中外明星嘉賓包括張光北(《亮劍》角色楚雲飛的扮演者),都一致地推崇B站年輕、有活力、有創意的分格。那麼「年輕」是什麼?筆者認為:如果一定要給「年輕」一個簡單的定義,那就是自然真誠不油膩不做作!
對於這一定義,1024傳媒創始人林剛表示:進入2020年,當90後邁向30而立之年時,「年輕」這個詞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多的涵義。而對電視節目、媒體節目、網絡節目來說,抓住「年輕」用戶是永恆的主題,可是如果沒有對年輕這詞作出準確的時代定義,年代定義與當下定義,估計會對節目策劃和製作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認真地思考「年輕」的定義,可以幫助搞清楚某些電視臺晚會被「審美疲勞」和喪失市場的原因。
圖為:Gai演唱《哪吒之魔童降世》主題曲場景
最重要的嘗試:「年輕」元素與「主流」元素的交叉融合
作為一個70後,筆者過去多年觀察傳媒變遷,所以深刻感受到過去5年多來媒體融合政策的貫徹情況。此次B站跨年晚會對於筆者來說最重要的觀察視角是,其中體現的「年輕」元素與「主流」元素的深度交叉融合。這如同前述網友留言所體現的,其中的融合「一點都不突兀,而且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意圖也非常正」。
這種融合在晚會種有很多深度的策略運用。以下是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片段——更多的細節需要讀者們一起去B站研究發現:
A、貫穿整個晚會毫無違和感並且是頂級配置的百人交響樂,極具「可視化」效果
從《魔獸世界》改編大型舞蹈開場秀到《哪吒》《英雄聯盟》、《哈利·波特》、《滄海一聲笑》、《將軍令》、《哦蘇珊娜》、《權力的遊戲》等多個經典IP孵化的演繹,讓人常常處於「上頭」狀態,尤其是國樂大師方錦龍與趙兆指揮百人樂團的「炫技」表演,網友直呼是「神仙打架」。而且這還是交響樂和民樂包括印度樂器、電子音樂等音樂形態的超級跨界合作,從國風到搖滾到異國風情讓人享受視聽盛宴。除了國樂大師方錦龍與趙兆之外,鏡頭不時停留在交響樂大提琴、吉他、鼓手等身上。據悉,趙兆邀請了靳海音弦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劉恆、新九洲愛樂銅管樂隊等樂隊,還有華晨宇的御用打擊樂手李彥超,這些精通流行與古典音樂的音樂人組成了全新組合。
面對這樣高水平又與跨年晚會主題完全匹配的音樂表演,眾多網友和B站粉絲都被這場「看得見」的「交響音樂會」「洗腦」。有網友表示:「一到年末各種交響樂團都在演出,之前我還不太能get到,但昨晚看了B站突然理解了!辭舊迎新,新年伊始,交響樂的曲目大多氣勢磅礴,聽完莫名覺得心潮澎湃,感覺這一年都充滿了希望,充滿了鬥志,特別振奮人心。不需要歌曲,不需要舞蹈,就是純粹的音樂。」有網友在彈幕表示「獻上我的膝蓋骨」。更是有不少網友被「大提琴姐姐」深度圈粉。所以,還是回歸音樂本身的魅力:音樂作為最純粹/抽象的藝術形式,可以溝通不同年齡段對「年輕」的回憶。
圖為:晚會的百人交響樂團
圖為:晚會的百人交響樂團
圖為:晚會的百人交響樂團
B、國家級藝術IP超越所有年齡層,完全實現B站粉絲與主流人群融合,展現民族文化魅力
國家級音樂人IP——方錦龍老師的表演更是令人慾罷不能,圈粉無數。在這一個節目中,方錦龍老師一人使用了許多種樂器——甚至包括印度樂器(表示要增加「咖喱味」),用不同的方式演繹出了諸多曲目,從開場的《十面埋伏》再到《我在東北玩泥巴》再到《火影忍者》的BGM再到《教父》的主旋律,似乎所有類型的音樂,方錦龍老師與百人樂團都可以完美演繹。在演奏高潮環節,方錦龍瘋狂掃弦,舞臺上有電吉他應和,氣勢恢宏又毫不違和。方錦龍老師則表示:琵琶本身就是有俠客之風的樂器,俠肝義膽是中國的民族精神。這種通過樂器體現的俠肝義膽精神都是晚會整體「燃燒的年輕」精神一部分。此外,方錦龍老師表演的口技更是讓無數B站粉絲目瞪口呆、五體投地。
在這一刻,方錦龍老師早已超越「主流」含義。當真正的民族瑰寶展現魅力時,文化融合及其帶來的民族自信是必然的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又何必區分你是80後、90後還是70後。
圖為:國家級音樂人方錦龍現場樂器表演與口技表演
圖為:軍人合唱《中國軍魂》場景
圖為:軍人合唱《中國軍魂》場景
C、主動融合意圖在軍歌演唱中體現顯著
此次跨年晚會還邀請了張光北老師和退伍軍人一同演繹了《亮劍》主題曲《中國軍魂》,還有今年國慶閱兵的配樂《鋼鐵洪流進行曲》。這兩個主題曲的激昂風格、舞臺渲染風格又與晚會整體風格完全貼合。而且,《中國軍魂》剛開口,彈幕裡就有無數與之相關的文字,如:「二營長,你的義大利炮呢?「楚雲飛」,「雲龍兄」,「中國紅」。這其中的主流價值觀融合非常顯著但又不突兀。
D、恰到好處的彈幕配合
行業人士都知道彈幕對於B站的意義。而如果讀者認真去看帶彈幕的跨年晚會,會發現彈幕文字對演出內容進行評論的同時,也相當程度體現價值觀方面的融合。這也是筆者採取大量截屏的目的之一。無論這種彈幕文字結果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種在細節的融合都是恰到好處和成功的。當然,如果有傳媒人對於彈幕不屑一顧的話,建議您也不用再關注年輕人了。
圖為:一些彈幕文字場景
E、除了上述顯著的融合之外,還有眾多音色設計都非常細緻的融合小細節
比如晚會主持人是「國家認證段子手」朱廣權,出口就是段子,「我們一起聆聽全世界,昨天的煩惱全拋卻,明天的幸福在超越,好聽的歌曲拿走不謝!」再如,「洛天依+方錦龍」的AR組合,也是國家級主流IP與二次元/三次元IP的組合,導播鏡頭特別多次將兩者組合在一起,在彈幕中被認為是妥妥的「祖孫倆」。再如,晚會邀請美國女歌手Chrissy Costanza演唱2019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主題曲《涅槃》,同時彈幕上也一直飄著「我們是冠軍」的驕傲字樣;而66歲的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將《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主題曲《海德薇變奏曲》搬上舞臺。上述央視主持人、海外嘉賓都不是常規B站風格,但其播報及演出內容都與晚會主體格調融合。更不用說,開場的功夫熊貓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完美和跨越年齡的國風動漫IP(雖然出自海外)。
圖為:AR版「洛天依+方錦龍」
晚會背後的媒體融合意義:判斷、疑惑與建議
A、判斷:核心主流傳統媒體與典型新媒體的深度合作,造就一場「年輕人」的融合盛會
此次跨年是B站與新華網聯合主辦。後者是新華社旗下機構——所有的傳媒人應該都知道新華社的地位。事實上,如果沒有新華網及其背後新華社的背書,這場晚會在主持人、交響樂隊、海外音樂人等方面的配置必然難以達到如此強悍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在內容審核把關方面能否通關也不好說。所以,這場「年輕人」的盛會,是完全超越一般衛視臺的能力範疇的,它是真正意義的融合。
有網友如此評價:「對於B站來說 它可以獲得頂級的樂團資源,對於大BOSS 它可以加深祖國花朵愛國情懷;用如此高配置的弦樂團多方位取悅你,做夢都想自己在現場 2020 Forever Young」。必須強調的是B站近年一直在突破「圈層」,表現在內容上體現出多元化趨勢(例如有紀錄片、科技科普頻道)。而通過與新華網合作舉辦此次跨年晚會,B站體現自身跨越圈層的能力。
晚會之後,新華網的股票也上去了;更重要的是,晚會被人民日報表揚了。也就是說,這場晚會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資源配置到節目內容到價值觀傳導到商業等層面的深度合作。在持續數年的新媒體嚴管包括出現了所謂「特殊股」等風雨之後,這一次重量級合作產生這樣的現象級文化輸出,這樣的信號是非常有典型意義而且非常強烈的。
B、當下影響:電視臺春晚壓力山大,最頭疼乃至混沌的或是省級衛視
B站晚會結束後,直接和當下的壓力當然是央視春晚和各大衛視春晚的總導演。只是,這時候恐怕也無法調整太多。即使有一定的調整餘地,在尺度和風格方面跟還是不跟?跟到什麼程度?太頭大了。
特別是對各大衛視來說,或許真的是要頭疼甚至感到混沌。行業人都知道,過去兩年某主打年輕人的衛視臺被整改的動靜很大。更為腳痛的是,央視總臺今年設立了長三角、粵港澳、蒙古等區域總部,影響力直接延伸到關鍵地區,已經對整個傳媒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再加上年底出現這樣一場令所有行業人意外的融合盛會,會讓很多很多地方臺疑惑:路到底在哪裡?
C、建議:練好/亮出「金剛鑽」,改變單調向上的「鏡頭」語言,也可與「年輕一代」和諧共舞
對很多傳統媒體來說,都要面對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在愛國不犯法等基本前提下,能否與年輕人共舞?能否採用年輕人的風格與其對話?筆者當然不知道具體尺度如何,但此次新華網與B站的跨年晚會顯然給出一個正向的回答:年輕人也是關鍵「統一戰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問題在香港亂局之後應該說非常非常明確。
必須強調的是,85後,90後,00後生活在一個經濟持續增長(也是產業升級)的年代,大都沒有衣食之憂。如果不去分析其可能的缺點,這些年輕人(因為跨越多代所以筆者不用「年輕一代」字眼)更多期望更有色彩、更有鮮明特質的生活空間與文化形態;所以,這些年輕人也更加直接而不會/不選擇裝飾/做作。因此,對於這些年輕人,肯定不能像對待大媽那樣讓他們一起廣場舞。在彈幕中,一位網友的發言得到了大家的認同:「B站晚會給我的感覺就是,年輕的這一代人真正獲得話語權之後應該有的樣子:那就是開放,兼容,審美,會玩,沒有框架。」
從上述角度看的話,筆者認為:如果真有「民族文化自信心自信力」,傳媒人沒有必要非得擺出老學究的面孔,沒必要太多玩套路,不如向方錦龍和趙兆老師學習:如果練就「金剛鑽」,難道還怕沒有感染力?所以,在遵循基本價值觀的同時,傳統媒體更應該研究/調整自身產品的內在表現風格、對話模式等。
筆者此前在《縣市級融媒體的一個通病》一文中描述了傳統媒體一個普遍性通病,就是視角和鏡頭都是向上的,都是面向系統內機構領導而非廣泛的民眾。尤其是傳統媒體的一些文稿常常是要經過多層官僚刀筆的修飾,更多傳遞的是領導喜好及領導高大上意志,而非民眾切身需求。這種傳統媒體文風常常是各種自我演繹各种放衛星,不明者會浮想聯翩,以為立馬躍進到下個時代。久而久之,傳統媒體這種高高在上的俯視角度,讓很多普羅大眾都望而卻步乃至拋棄傳統媒體,轉而投入新媒體懷抱。
進一步,筆者在去年發行的《2017-2018中國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報告》中,給出如下正式建議:「傳統媒體機構尚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在保持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大膽推動新聞產品的內容創新;……真正以用戶為中心,以更親民和更加對等的語態,向普羅大眾提供接地氣、有感情、有訴求和易於理解的新聞與媒體產品;其關鍵是要真正關心和研究普羅大眾的民生需求,走進民眾生活中,『和其光,同其塵』,把鏡頭向下對準普通百姓,用百姓的語言進行表達和傾訴。」
這個系列文章,可說是筆者近年來最難用文字言明的。但依然要再次強調:傳媒行業人士在數年之後回顧以往,將發現此次B站跨年正是媒體融合的重要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