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華麗戲服的「色女」。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實習生廖明璨 攝
沙灣古鎮飄色巡遊活動現場熱鬧非凡。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實習生廖明璨 攝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番宣)昨日,番禺區第七屆民俗文化節開幕式暨沙灣飄色民間藝術巡遊系列活動在沙灣古鎮開幕。來自番禺區多個國家級、省級藝術之鄉的民間藝術家齊聚沙灣,集中展示番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飄色、龍獅、鰲魚、魚燈、乞巧等各顯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組成一支三百多米長的巡遊隊伍,為市民奉上一場精彩絕倫的民俗文化盛宴。
開幕式上,沙灣鎮實驗小學帶來開場龍獅表演《龍騰獅躍獻吉祥》振奮人心,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各條精緻美觀的彩龍、翻騰跳躍的舞獅,為本屆民俗文化節增添活力。文旅舞蹈《耕讀傳家,鰲躍沙灣》詮釋出「耕讀傳家」的精神,舞蹈融合了沙灣開筆禮耕讀傳家的傳統文化,其中硃砂開智、寫人字等表演環節更是深入人心,此外,表演還融入沙灣傳統的民間藝術鰲魚舞。
響亮的引領鑼聲為巡遊拉開了序幕,巡遊除了有來自沙灣鎮、南村鎮和化龍鎮的30板飄色外,還有沙灣鎮的鰲魚、龍獅、魚燈、蘭花舞,大龍街的沙湧鰲魚,鍾村街的醒獅,石碁鎮的凌邊乞巧,沙頭街的汀根醒獅等組成13個民間藝術方陣。巡遊路線以沙灣古鎮景區為主,主要途經經述路、光裕路、安寧路、大巷湧路和三桂路,路線長達2.6公裡,足以讓群眾近距離一飽眼福。
「色仔」怎樣做到空中「飄」?
沙灣飄色是一項糅合材料、力學、音樂、造型、裝飾等工藝的本土特色活動。2000年5月10日,沙灣飄色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非遺名錄。
身著華麗戲服的小孩高高「懸」在空中,或巧妙地站在一片芭蕉葉上,或凌空手扶著一支長槍,或輕巧地被一隻「小鳥」託起,表演者從容不驚,在人群驚呼聲中揮灑自如,這就是沙灣飄色的「色仔」。「色仔」們能安然空中「飄」都是色梗的功勞。
一位飄色師傅告訴記者,由於「色仔」年紀小,表演時間又長,因此在色梗上都設計有一個坐兜,把孩子們固定在色梗和坐兜上。為了達到「飄」的效果,對「色仔」的年齡、體重、身高都有一定的要求。過去因為色梗製作的局限,承受力不大,因此選上的「色仔」一般年紀較小。
隨著色梗製作技術的發達,年齡較大的小孩也能輕鬆承載。現在選拔做「飄」的「色仔」「色女」年齡都在2~5歲左右,小孩年齡大身形大,觀賞性更高,也避免了孩子太小,易出現哭鬧或晃動等情況,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