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大年初七,廣州番禺員崗村舉行飄色巡遊活動,由十多個飄色組成的巡遊隊伍穿村過巷,為村民送上新春祝福。飄色巡遊隊伍經過,群眾熱情圍觀。
十年後,又見牙籤般粗細的色梗撐起40多斤的小演員
■文/新快報記者 謝源源 實習生 譚諾明
■圖/新快報記者 畢志毅
昨日是大年初七,廣州市番禺區員崗村具有400年歷史的「飄色巡遊」在停辦了10年後,於昨日又盛大重啟了。這次員崗「飄色巡遊」參與人數多達300餘人,圍繞員崗村巡遊了3公裡,吸引了兩萬多村民和街坊到場圍觀。
飄色巡遊從早上9時開始,不少市民早早就在行經的路線兩旁等待,現場人頭攢動。隊伍中共有丁山射雁、喜報春魁、雷震子救父、三藏取經、韓湘子得道、天女散花等14個板色,29個小朋友,300多人參加飄色巡遊,隊伍長達百米。記者見到,色板上站著各式各樣的「色仔」,有孫悟空、雷震子、唐三藏、韓湘子等,以巡遊的形式表現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的片段,讓村民和遊客近距離一飽眼福。
據員崗村村長崔敏星介紹,員崗的「飄色巡遊」有400多年的歷史,民國時期最為鼎盛,曾被邀請在廣州市區巡遊三天,廣受好評。由於種種原因,該活動停辦了10年。10年後的今天,秉承著傳統文化應該得到繼承與發展的想法,這屆村委會決定重新舉辦「飄色巡遊」。
「我是從小看著飄色長大的,在上世紀70年代,我還是孩子時曾經參加過一次。」崔敏星回憶說,自己對飄色充滿了感情。他認為飄色是重要的傳統文化,已經傳承了數百年,在新時代應該以新的面貌傳承發展下去。這次能重啟也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願。
員崗村村委委員崔梓雲告訴記者,這次的飄色總共有十二種樣式的飄色櫃,全部選材於傳統的戲曲故事,比如「丁山射雁」「三藏取經」「天女散花」等等。「這次飄色巡遊的故事我們決定遵循傳統,選用一直傳承下來的經典戲曲情節。」崔梓雲介紹道,飄色巡遊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會加入一些新時代的特色。比如在2006年時參加全國民間藝術飄色大賽時,創新地製造出了北京奧運主題的版色。
已六旬的飄色製造師傅崔仲興告訴記者,員崗的飄色是全手工打造,製造工藝數百年來代代相傳,傳到現在工藝越來越精湛。「飄色櫃實際上是一個微縮盆景,我們將傳統的戲曲故事場景融入其中,像這個白鶴造型就是以『韓湘子得道』為原型的。」崔師傅拿出一個樣式介紹道。該樣式是一個白鶴銜笛的盆栽景色,巡遊時扮演韓湘子的小演員坐在盆栽上方的色梗上,形成了韓湘子駕鶴的畫面,活靈活現。
員崗村飄色最大的特點就是飄色板式的工藝十分精緻。其中,撐起小演員用的「色梗」非常講究,只有牙籤般粗細,卻能撐起一個40多斤的小演員。「舊時的工藝做出來只能承重20多斤,現在改良後,整個色櫃能承受100斤的重量。」
崔師傅跟著父輩學習了十幾年,現在自己也成為了開班授徒的老師傅。「員崗的年輕人都很願意學習這些傳統工藝,員崗飄色組現在已經有20多人了。」崔師傅很有信心,員崗的飄色工藝一定能夠在年輕一輩的手上代代傳承下去。
編輯: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