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偏遠的山區,經常能看到一些塌掉的老房子,要知道這些房子的主人才搬走幾年時間,為何房子就塌掉了?而周邊有人住的房子卻完好無損,同樣的房子,為何有人住就不容易塌掉呢?
有人認為沒人住的房子是因為整天鎖門,裡面空氣潮溼,最終導致了房子坍塌。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如果家裡沒人住的話,房子裡面的牆壁表皮容易脫離,也就是說沒人住的房子更容易顯舊,但並不會坍塌,下面就來看看無人住的房子到底是怎麼塌掉的。
無人住的老房子是怎麼塌掉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農村老房子的結構:農村的老房子一般都是用土坯砌牆,房頂的結構主要是木頭,一般都是幾個三腳架撐起一根大梁,然後兩邊用檁條架起來的,檁條上面是用山裡的一種藤條編起來的,就像草蓆一樣鋪在檁條上。然後在上面鋪上泥巴,最後用瓦從下往上鋪滿房頂,而大梁的位置就是房子最上面的那條房脊,瓦下面就是泥巴,再下面就是藤條,下面就是檁條。
由於老房子頂上的泥巴早已幹透鬆軟,再加上村裡的老房子周圍一般都有大樹,細心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凡是房頂被大樹遮擋住以後,瓦片的縫隙裡就會生出野草或者小樹苗,這些野草慢慢的就會把瓦片擠開或者擠破。
每到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順著這些縫隙流進瓦片下面的泥土裡,而泥土下面緊挨著藤條和檁條,這些木頭都已經過了很多年,上面的泥土被雨水淋溼之後,藤條和檁條很快就腐爛斷掉,只要斷掉一根檁條,房頂上的就會出現一個塌陷,這時候就會有更多的雨水流進來。
房頂上的檁條只要有三根斷掉,房頂上的瓦片就會塌下來一大片,然後雨水繼續流進瓦片下的泥土,檁條就會越斷越多,最終導致整個房頂塌陷下來。其實細心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些塌掉的房子大多都是從房頂直接塌下來的,而四周的牆是房頂塌掉以後才會塌的。
有人住的房子為何不容易塌掉?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一定知道,村民們每年都會爬上房頂,把瓦片裡剛出來的野草拔掉,就是怕野草把瓦片擠破。而且村民們還會把瓦槽裡的髒東西清掃一下,清掃瓦槽的目的就是讓雨水流的更順暢,如果房子周邊的大樹的陰涼遮住了房頂,也會把這些樹枝砍掉的。如果房頂上沒有大樹遮擋陽光,一般是不容易出野草的。
像農村的那種瓦房,只要瓦片不破,雨水在房頂能夠順利流下來,房子是不會塌掉的。像很多幾百年的寺廟,就是因為房頂上沒有大樹遮擋。所以老房子的坍塌,都是大樹遮擋出草導致瓦片破裂,雨水流進瓦片下面的泥土裡,這層泥土一般有一寸厚,泥土淋溼後就會導致下面的藤條和檁條腐爛斷掉,最終導致整個房頂塌下來。因此農村人在房頂上拔草的時候,經常會光著腳丫,就是怕把瓦片踩破,如果踩破一片瓦就可能導致整個房頂塌下來。
因此現在的房子是很難塌掉的,因為現在蓋房子的時候,瓦片下面用的是水泥,這樣即便是瓦片破裂,雨水流進去也不會腐蝕到下面的木料。所以農村沒人住的老房子容易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房頂上被大樹的陰涼遮擋而導致的,這也是農村人要砍掉房子旁邊大樹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