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疆地區在遠古的侏羅紀時期曾經是一個氣候溫暖溼潤、河流密布,草水茂盛、生機盎然的區域,不同種類的恐龍在此生活繁衍。根據現階段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此地曾有過五彩冠龍、劍龍和暴龍等生活的痕跡,並在準葛爾盆地發現體長排名第二的馬甲門溪龍化石;後期又挖掘出世界最長的劍龍肩脊化石。目前在新疆地區,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多達20具恐龍化石。
而西海龍王「趙氏敖閏龍」之子便在此處被發現。
自200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邊和搭檔詹姆斯·克拉克,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古生物考察小組,對新疆準葛爾盆地侏羅紀中晚期的底層進行古生物學考察。直到2006年8月,徐星和克拉克才在離新疆「恐龍溝」大約四十公裡發現一塊恐龍腿骨化石,這使全組成員為之振奮。之後對此地進行充分的挖掘,整個小組人員花費了一天的時間才將所有化石全部挖掘出來,又在實驗室花費了半年的時間才修復完畢,遺憾的是此具骨架有所缺失。
此骨架的軀幹直徑僅有30至40釐米,厚約20釐米,附著的腿骨化石僅有5釐米長,軀幹上面的顱骨更是僅僅只有一枚硬幣大小。不過頭骨雖小而細長,但口中牙齒已經全部長全,整體身長不到1米,體重僅有1.3千克;通過其骨骼分析,敖閏龍死時還不足一歲。經過新疆著名恐龍專家鑑定,根據其體型分析,敖閏龍主要以捕食蜥蜴、魚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為生。根據它骨架結構分析,敖閏龍的四肢相對修長,體態輕盈,可以快速奔跑,預計可達到奔跑最快的似雞龍與傷齒龍的的速度,每小時可達56公裡到80公裡之間。
經過生物學家的詳細分析,趙氏敖閏龍存在的時間為1.6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為雙腿直立行走的肉食性恐龍。與徐星發現和命名的40多恐龍新屬種均不同,是迄今已發現的第四種虛骨龍的新種;該時期的恐龍體型龐大,在地球的食物鏈中位於頂層的統治地位。
之所以被命名為「趙氏敖閏龍」,主要是徐星對其已經離世的研究生導師趙喜進先生的紀念,趙先生對新疆恐龍化石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又結合我國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中西海龍王敖閏的名字。
目前,徐星和詹姆斯·克拉克正在組織團隊,試圖解密「敖閏」的晚侏羅紀的生活,並將相關的研究報告在《系統古生物學》上進行了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