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了很多學霸的成長之後,越發讓人覺得,培養孩子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單只強調一點,往往並不足以得出最關鍵的因素出來。
同時,我們也有一個困惑,為什麼有的孩子,父母也用同樣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為何孩子最後卻沒達到父母的期望呢?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倖存者偏差」。
透過現象看本質,學霸培養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底層邏輯和深入思考,這才是我們想要了解的地方。
同樣一個動作,為何別人成功了,而我們卻出了問題,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找到原因的地方。
一、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小學前後就要培養成形
閱讀不僅僅只是看書。
愛讀書,可以說是學霸父母們一定要培養出來的重要品質。
但是,這樣的讀書,只看其表而不知其裡,我們也可能無法掌握其中的重要精髓。
如果一定要說培養閱讀習慣,哪個因素最重要,那一定是興趣。興趣會讓孩子自發產生動力,進而形成習慣。
愛讀書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邏輯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比不愛讀書的孩子更勝一籌。
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從小沒上補習班,父母為培養她的閱讀興趣,一歲多時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和繪本。
「小時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的,她自己看了就給我們把故事講出來了。」
貴州走出來的學霸詹青雲,自小愛看書,四五歲時,為了給愛聽故事不愛看書的小夥伴講故事,她熟讀《西遊記》《紅樓夢》等名著。
上了小學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詹媽媽乾脆周末時帶上詹青雲泡書店,一泡一整天,臨走時再挑兩本書帶走。寒暑假時,也允許女兒廢寢忘食地看武俠小說。
著名影星陳美玲,把三個兒子培養進了史丹福大學深造。她對於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也十分重視。
有一天下雨,她帶著孩子們穿上雨衣去外面跳水,逗青蛙。之後她問孩子們,為什麼會下雨呢?
於是,她帶領著孩子們研究起了地圖和相關的書。這樣的讀書,也一下子就讓孩子愛上了閱讀。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
1、閱讀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
2、不帶功利性的閱讀,更加有利於習慣的形成;
3、先有趣,再有益,先無用,再有用;
4、先雜食,再精讀,先愛書,再挑書。
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請營造閱讀的環境,從興趣入手,並且讓這種習慣,最晚不要超過小學時就培養完成。
二、品德,是學習的重要保障,不要晚於小學時培養出來
被魯豫稱為「博士老爹」的蔡笑晚,6個孩子培養出了5個博士1個碩士,他總結下來的家庭教育心得,就是24個字:
「早期教育、從小立志、培養自學、先學做人、快樂教育、愛和多溝通。」
而品德,是一個人成才的先決條件,越早培養越好。「不恐智不達,唯恐德不修」!
這樣的品德,是一種寬泛的內涵,包括了堅持的毅力,凡事自我負責的責任感,以及學習是為何而學的內驅力。
品德也是一種習慣,當孩子習慣于堅持,他的毅力就培養了出來。當孩子習慣了負責,他就有了責任心,當他明白學習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了自己時,學習就是他想要做的事,而不是父母逼他去做的事。
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從小媽媽就有意帶她去參觀大學,讓她從小立志考出好成績。
那麼,我們有沒有從激發孩子夢想與品德的角度出發,著重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呢?
這樣的能力培養,最佳時期在3-12歲間,小學階段樹立屬於自己的志向與理想,讓孩子知道為何而學,就是不可或缺的目標。
有目標,對自己就有要求。目標感的培養,父母要有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灌輸。
三、掌握學習方法,越早越好,小學時就要掌握
學習不應該是埋頭苦學,而應該善於總結學習規律,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工具,是武器,擁有方法,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那些學霸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馬冬晗、馬冬昕雙胞胎姐妹倆,是清華大學有史以來第一對被保送入學的雙胞胎學霸。
她們的學習秘訣,就是充分利用好時間,從小學直到清華,她們的時間都利用到了最大,以致於初三時,「一年的時間多得像是別人的兩倍」。
她們的時間顆粒度,是以分鐘來計算的,如果沒有從小養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沒有人能適應她們的學習節奏。
重慶理科狀元謝欣穎,從來不上補習班,而是向課堂要效率,她有三步曲:預習時標出難點,上課時帶問題聽課,課後複習鞏固。
有些家長聽到這裡,第一個念頭總是:不上補習班,可能嗎?老師真的用心講課了嗎?我家孩子也用心聽了啊!
如果你弄明白因果關係,也就知道這是可能的,既然上課能學得又快又好,自然不需要上補習班。我們控制能控制的自身因素,外在的因素也就起不到決定性的影響。
同樣重視上課的,還有河南的雙胞胎兄弟陳定一陳弘一兄弟倆,他們則是提前在年級交替時的假期裡,就提前預習完下學期所有課程,當然碰到問題,也需要父母予以輔導。
四、兩個需要澄清的重要概念,與對孩子小學階段的不了解有關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羅列很多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但從底層邏輯上來說,以上的三點也就涵蓋了大部分。
同時,有兩個重要的觀點需要澄清:
1、天生如此,孩子聰明
不可否認孩子的先天條件與遺傳同樣很重要,但後天的努力不可或缺,只強調先天,更多時候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安撫,父母的焦慮情緒總是無從排解,這涉及到我們的情緒管控。
學習是一項馬拉松長跑,但家長卻往往用短跑的態度來對待。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對孩子的任何一點退步,都怒火中燒,不接受解釋,只接受自己認為的理由。
2、這樣做就一定能成為學霸嗎?明明就是挑出特例來說明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了,因為你成功了,所以你怎麼說都有道理。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但同樣的半桶水,有的人看到的是「還有半桶水」,有的人看到的「只剩半桶水」了。
同樣道理,你可以說這些都是特例,拿出來「騙人」的,也可以說是某種共性,值得我們從中思考,領悟到一些什麼,並且運用到我們的實踐中。
正是對未來的迷茫,常常導致我們產生焦慮與煩躁,未來就像迷霧,唯有撥開迷霧了解孩子成長中要面對的問題,才能讓我們更好的去面對。
能進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孩子,常常從小學開始就是學霸,這種能力與習慣的養成,一定要好好利用6-12歲的小學六年和幼小銜接的時期。一旦錯過,孩子習慣定型,再要培養就很費力了。
只要教育和育兒有章法,成長就可期,努力不一定成學霸,但不努力肯定與學霸無緣。
我們不誤孩子,孩子必然不負我們,祝願家長們都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