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隊友被邀請給北大媽媽做育兒分享交流。
來參加的人,大多數都是北大的年輕老師,也有部分是清華的年輕老師,都算是高知媽媽了。
這次和高知媽媽的交流,給我們感觸很深。總結下來,有三個特點。
引導重於說教
類似的講座,以前和講過,只是對象不同,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相比,北大清華的媽媽們,本身學歷和見識都比較廣(基本都是國際頂尖院校畢業),但是聽課的時候非常低調、認真。
對於一些有分歧的問題,不會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先傾聽,然後再交流。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學習習慣、喜好、性格等等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孩子小的時候都是調皮的,也喜歡去「挑戰媽媽的極限」。
但是我們會發現,媽媽們更注重的是「給孩子做個榜樣」。試想,如果家長總喜歡打斷孩子說話,那麼孩子未來會耐心聽別人講話麼?而這,不只是禮儀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由內而外雞娃
清華和北大的老師,大多都是教育的受益者,因此對教育的認可度也是極高的。
因此,雞娃成了家長們的共性標籤,不同的是兩個維度:
1、方法: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雞娃,更合適。2、方向:國內路線,還是國際路線。
今年一個比較大的感受就是,在今年公民同招之後,不少以前想走國際路線的家長開始動搖,從小就確定走國內路線了(嚴格意義上,早確定路線有利孩子未來規劃)。
而雞娃方式上,家長們會更在意內驅力。
1、共同制定學習計劃。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做得不到位的。比較多的就是兩個極端:要麼就沒有學習計劃,要麼就是家長替制定計劃。這都是不合理的。
2、激發學習興趣。這個是我們發現大家比較共性的一點。我們都知道,孩子小學的時候主要是在培養習慣,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初中的時候,學業越來越重,那麼學校和家庭都非常重要了。而到了高中,不用說大家也清楚,老師非常重要。由於家長都比較年輕,普遍都是幼小階段為主,因此大家都會尋找各種有內涵的課外活動,去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3、注重學習習慣。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媽媽們批評娃極少因為娃不會而批評,往往都是因為粗心、不專注、不認真、輕易放棄等內在的素養而批評。其實我們都知道,好的習慣是伴隨學生終身的,但是好的習慣又是從小養成的。因此大家都會比較注重關鍵時期的內在培養。
重視素質提升
素質教育一直是在教育圈裡有爭議的話題,因為素質教育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但是我們會發現,家長們其實都不約而同得注重素質的教育。
小南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素質教育,只能叫興趣班!
而我們會發現,高知家長就非常重視孩子素質的提升,因此在教育的時候目標性就很強。
比如,彈鋼琴,有三類家長:
1、為了考級。家長巴不得孩子很小就能九級十級的,目標性極強;2、為了放鬆。這類家長非常多,很多時候孩子能彈個曲就可以了,出去玩的時候能表演一下就算沒白學了。更可怕的是,我們碰到過一個家長選的老師過度「隨性」了,孩子的手型極度不規範,差點手骨畸形了。3、為了素質提升。家長就不會太在意結果,而更重視過程。要求每次彈的時候能足夠專注,碰到苦難的時候不放棄。
高知媽媽們屬於第三類的會多一些,因為媽媽們知道,未來人生道路上會有很多挫折和困難。人生能走多遠,很重要的一點是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態度。
孩子成長的道路,很長很長。
因此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有效規劃好每個階段的目標,將有利孩子未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