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濟南,到現在已有千年文化歷史。話說像這樣的城市,一般除了有許多歷史故事,還會有豐富的特色美食。我們到達城市當晚,正好就住在芙蓉街附近。也許是天意使然吧,讓我們這家子吃貨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當地特色美食街。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了,根據史書記載金、元時芙蓉泉旁邊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詩人許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樓」;清朝康熙年間,德王府故址建山東巡撫衙門,將德王府的西苑廢為民宅,芙蓉街的路東也建起了民房和鋪面。
等到清同治年間,這裡已有多家樂器店、眼鏡店,與鄰近的書籍、文具、古玩店以及大小布政司街構成了濟南文化商業中心,民國後又陸續開有文雅齋書店、濟南最早的鑲牙館、照相館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飯店都誕生或集中在這裡。這時,芙蓉街已初具商業街雛形。
現在芙蓉街,經過2001年後的改造工程,逐步變成了美食街,很多明清時期建築都儘量保存了下來。這裡道路用青古板鋪成,路寬4.6 米,街長432米。芙蓉街的名字源於街中的芙蓉泉,感覺雖然沒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沒有珍珠泉的婉約,卻獨有一種難得的「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樣子。
走在這條老街上,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懷舊情感,除了能看到各色誘人美食,眼前浮現的全是濟南老城的陳年舊影。這裡就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歷史博物館,盡顯古樸滄桑。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陳跡漸少,但從沿街老樓、雜院和精美木刻上看,仍可想像出當年繁榮盛況。
看看那些老樓、雜院,每一處都是歷史的連結,時間的蝕痕清晰可辨。遙想在歷史的長河裡,就在這尋常巷陌之中,杜甫曾踏尋濟南名士,老殘曾在柳蔭下行吟,老舍曾在泉畔流連。而今天,這些風流人物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古老的芙蓉泉和更多生活在這裡的濟南人,向大家敘述過往。
人群擁擠的芙蓉街上,各地遊客慕名而來,品小吃、逛老街,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喧囂聲掩埋了這裡的寧靜和閒適。街道兩邊來自大江南北各色小吃煎炸濃烈的氣味取代了當年廟宇裡傳出的嫋嫋香菸,而芙蓉街的純正老街身份,早使其成為濟南旅遊的網紅打卡地。
和家人走進一家飯館,坐在一張擁擠的長條桌邊,要了一碟小菜和幾個火燒,開始悠閒奢侈地享受老街時光。咬到第一口時香氣就撲鼻而來,不由得由衷讚嘆濟南人真是好福氣。不只有歷史、文化和泉水,還有熱鬧的繁華老街;不只有火燒、肉串和臭豆腐,還有天南地北的精緻美食。
繼續向老街深處走去,在一個人不多的地方看到一個石碑,上面寫著「芙蓉泉」三個字。因為天黑,看不見裡面的泉水,也聽不到淙淙的水聲。那經歷過千秋萬載、世事滄桑的泉眼,在一瞬間竟讓人感覺到是如此孤單。芙蓉街因它而成名,又因它而輝煌,可最後剩下的卻只有時間不老。
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眼前的老街還是當年那條老街,泉水也還是那眼泉水,只不過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罷了。任憑時光荏苒、風月流轉,現在的芙蓉街變得更加熱鬧繁華,依舊在熙熙攘攘的擁擠人群中煥發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