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芙蓉街何以命名為芙蓉?人們會說:因為街上有芙蓉泉的緣故。這回答是對的,但未免太簡略了些。
這芙蓉街與芙蓉的緣分可謂深且遠矣:一是這裡有大名鼎鼎的芙蓉泉,而該泉的得名原因有二,均與芙蓉相關。其一是泉池及周邊遍種芙蓉,明代晏璧芙蓉泉詩有句:「朵朵紅妝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風」,說的正是這種情況,朵朵芙蓉映照在清澈的泉水中,如同美女梳妝一般秀麗。其二是泉水湧動似芙蓉盛開,如清初施閏章《芙蓉泉》詩:「連珠出水面,散作芙蓉花。蕩波生微風,照日成流霞」,施閏章沒有寫泉池及周邊的芙蓉,他寫芙蓉泉連珠般的噴湧如同芙蓉花開,在陽光的照射下成為流霞的嬌媚。此芙蓉泉又一解也。
不惟如此。芙蓉泉的南北還各有一眼芙蓉泉,比此泉稍遜,南面一泉,喚作南芙蓉泉,年代尚無可查考,至今仍噴吐如故。芙蓉街北面一泉,名北芙蓉泉,明王象春《齊音》中有《北芙蓉泉》詩,稱此泉「碧霞宮左北芙蓉,深葦荒蘆閉乳鍾」。北芙蓉現已湮涸而泉址尚存,據濟南已故文史專家張昆河先生考證,該泉遺址在岱宗街二十三號院內。
另外,芙蓉街北段尚有一堤,曰:芙蓉堤,據明英宗年間纂成的《大明一統志 濟南府山水》:「芙蓉堤,在文廟東,俗呼為疊道。」真的是錦繡芙蓉一條街呀!所以,這名字起得恰切而精妙,簡直是非他莫屬也!
最後,還有街北面的大明湖。大明湖也是一個芙蓉湖呀!元好問寫大明湖:「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令人渺然有吳兒洲渚之想」。而且,湖上還有芙蓉橋。清代著名詩人趙國華在其《明湖竹枝詞》中詠唱道:「芙蓉橋畔是兒家,到門一路芙蓉花。水邊芙蓉紅在水,窗前芙蓉紅在紗」。
在這樣一個芙蓉的世界裡,芙蓉街是最自然的聯想了。
因為這名字,或者說,只是因為這名字,還引來清代乾隆年間著名詩人一首漂亮的芙蓉街詩呢!而且,這首詩的題目就是「芙蓉街」。
吳鎮(1721—1797),字信辰,一字士安。甘肅狄道州人。清代繼孫枝蔚、李因篤之後最傑出的「秦中詩派」詩人。吳鎮為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人,初官教職,後任山東濟南府陵縣知縣,官至湖南沅州知府。晚年主講蘭山書院。著有《松花庵全集十二卷》。據《清史列傳七十一》稱:吳鎮「少不羈,家本素封,嘗發憤負笈,求師四方。滋陽牛運震留之署中,學業益進。比歸,生計蕩然,而詩名滿天下。」「所至放浪山水,篇什愈多。」著名詩人王鳴盛則認為「秦中詩派,自孫枝蔚、李因篤、王又旦後,惟(吳)鎮為絕倫」。乾隆壬辰三十七年(1772),吳鎮出任陵縣知縣,並於乾隆甲午三十九年任山東鄉試同考官,期間住進毗鄰芙蓉街的濟南貢院,他為芙蓉街的景致,甚至為此街的街名所深深打動,欣然提筆作《芙蓉街》一詩:
行役猶然案牘親,寓公無處不風塵。
街名雅愛芙蓉好,且作秋江畫裡人。
(清刻本《松花庵集·松花庵逸草》)
吳鎮在詩中說,他實在喜歡芙蓉街這個名字的高雅,他來到芙蓉街,便如同沉醉在秋江圖的美麗意境中,難以自拔。
無論是晏璧還是吳鎮的芙蓉泉詩,都不約而同地寫到秋江及秋江圖。原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芙蓉自然聯繫秋江,古詩十九首便有《涉江採芙蓉》一詩。而秋江及秋江圖,亦成為我國古代特別是明清盛行的詩畫題材,如宋人張端義《賦秋江圖》和明末卞文瑜《秋江圖》等,莫不以其濃鬱的詩意與淡淡的感傷令人陶醉。清代,在大明湖畔長大、秋柳園起步的著名詩人王士禛便寫有一首極為出色的《題秋江獨釣圖》詩: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作者侯林,系學者、作家,曾任濟南日報文藝部主任,濟南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來源:濟南報業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