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著名表演藝術家左大玢到寺廟遊玩祭拜。
可剛到廟裡突然就被幾個老太太圍住了,並且大喊著:「觀音菩薩在這,觀音菩薩在這......」
見情況不妙,左大玢趕緊提了籃子離開了寺廟,可內心卻是滿滿的感動。
想不到30多年都過去了,還有這麼多人認得她。
1986年,一部《西遊記》讓名著裡的唐僧師徒四人的形象通過屏幕立體地展現出來,其中左大玢因在《西遊記》裡扮演的觀音菩薩入木三分,讓很多觀眾心裡的觀音定了型。
當年拍戲期間,當地一些村民常常跑來要和「觀音菩薩」合影,一照就是一個小時,甚至還有人不遠千裡跑來參拜這位「觀音菩薩」。
在《西遊記》播出後,有一次左大玢作為政協委員前往鄉下考察,結果村民家裡發現自己被印在年畫上「供」了起來,桌臺上還擺著蠟燭和水果。
至於這年畫的來源,也有故事。
左大玢飾演的觀音菩薩善良中帶著睿智,和善中又透出慈祥,任誰看了都會以為是菩薩下凡。
所以,在《西遊記》殺青時,攝影師專門為左大玢拍攝了一張「觀音照」留念,並且在《西遊記》播出後將照片寄了一份給天津的一家出版社。
當時恰逢春節,出版社便將這些照片印製了2000多張作為年畫出售,結果,一上市就被搶空了。
其實,觀音的形象在很多電視劇中都有過,但之所以左大玢這個版本的觀音形象深入人心,我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1、先入為主的心態
在電視劇出來之前,經典名著裡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存在於戲劇戲曲舞臺中,但因舞臺化妝等因素限制,觀眾自始至終都分得清演員是演員,角色是角色。
可是電視劇不一樣,中國電視劇剛開始發展的階段,普通觀眾並不了解電視劇拍攝製作的流程,況且隔著一個屏幕,大家會以為屏幕裡的故事,就是的發生在另外一個地方的真實事件。
87版《西遊記》是最早期電視劇的代表作,單純的觀眾們以為看到的孫悟空就是真的猴子,以為豬八戒真的就是豬,角色死了就以為這個人真的死了。當然,當觀眾在屏幕上看到一直在內心虔誠信封的觀音菩薩,自然就信以為真,以為左大玢就是觀世音。
2、角色選擇時的精益求精
在《西遊記》選角的時候,關於飾演觀音菩薩的演員,楊潔導演其實很早心裡就有數:她不是漂亮小姑娘,她不是普通的美人,而是要佛相。
左大玢出生於演藝世家,從小就接受專業的湘劇表演培訓,16歲的時候就在湘劇界小有名氣。33那年,在一場晚會的湘劇傳統戲《追魚記》中,左大玢扮演觀音,當時晚會的總導演就是楊潔。
因為左大玢飾演的觀音太符合楊潔導演的期待了,演出結束後,楊潔導演對左大玢說:以後如果我拍關於觀音的戲,一定要你來演。
幾年後《西遊記》選演員,楊潔導演果然就指定左大玢出演觀音。但因為當時左大玢年齡偏大,遭到當時身為劇務的李成儒的反對,可楊潔導演卻心裡有數,直接喊他:住嘴,一邊兒去。
導演就是導演,她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夠看到演員皮相之下的素質和內涵。
3、演技才是演員的實力
要說被楊潔導演發現是一種幸運,那麼,要是左大玢當初在《追魚記》中表現平平或者表現不好,她還有機會出演《西遊記》嗎?我覺得可能不大。
多年的湘劇表演經驗,讓她對舞臺和表演有著很好地掌控力。而且對於觀音這一形象的舉止、言語、表情的塑造,足以說明她對人物角色的琢磨是花了一番功夫的。
也正是如此,86版《西遊記》裡的觀音形象才得以在觀眾心中定了型。
你覺得,還有哪個版本的觀音讓你印象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