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市區西南的太湖之濱,有一個美麗的半島,這裡三面環湖,景色迷人,擁有57座山峰、38處津灣和42公裡秀美的湖岸線,森林覆蓋率高達70%,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是無錫市乃至長三角重要的旅遊度假勝地,這就是位於太湖西北角的馬山半島。
馬山半島原本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島嶼,與陸地並不相連,本名為馬跡山島,因其西北狹窄,東北寬廣,狀如駿馬而得名。全島面積約34平方公裡,是太湖第二大島,僅次於太湖西山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圍湖造田」運動,通過約20平方公裡的馬圩圩區與陸地相連,成為今天的馬山半島。
馬山旅遊度假區離無錫市中心區約半個多小時車程。如果你有機會和當地的老年人交談,你會發現他們說的並非無錫方言,而是帶有濃重的常州武進口音。原來馬跡山在古時的漫長歲月裡,幾乎一直屬於常州府武進縣(或陽湖縣) 管轄。1949年後,馬跡山仍歸屬武進縣,設武進縣馬山鄉,從此馬跡山被簡稱為「馬山」。當時,太湖各島嶼頑匪肆虐,為了統一剿匪,1950年5月華東軍政府成立了「太湖行政辦事處」,把原本分屬於吳縣、無錫縣、武進縣和宜興縣的太湖水面及其島嶼統統歸在一起,1953年又將太湖行政辦事處改為震澤縣,從那時起馬山島就脫離了武進縣。太湖剿匪完成後,震澤縣隨之撤銷,馬山島本應歸還武進,興許是嫌棄馬山島偏遠貧窮,當時的武進縣領導對收回馬山沒有任何興趣。1954年5月,馬山劃歸無錫縣管轄。至1960年7月10日,馬山正式劃歸無錫市管轄。至此,馬山從常武版圖上徹底消失。目前,馬山地區設馬山鎮,屬無錫市濱湖區管轄,
1969年11月,經江蘇省委批准,馬跡山開始圍湖造田,至1971年元旦馬跡山島與無錫陸地連成一體,成為半島。1975年12月閭馬公路開建,從此,馬山與無錫有了陸路交通。改革開放後,馬山的經濟與旅遊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形成了旅遊休閒、生物醫藥與先進位造業三大特色產業。尤其是無錫馬山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的旅遊業發展得紅紅火火,令隔壁的武進縣「羨慕嫉妒恨」,對當年拋棄馬山的行為可說是追悔莫及。
國家AAAAA級景區靈山勝境是馬山旅遊最靚麗的名片,這裡已經成為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與普陀、峨眉、五臺、九華四大佛教聖地齊名。
除了88米高的青銅釋迦牟尼像,靈山勝境最令人讚嘆的就是有「東方羅浮宮」之譽的靈山梵宮。靈山梵宮總建築面積達7萬餘平方米,外觀氣勢磅礴,內部美輪美奐,堪稱永不落幕的「中國當代佛教文化藝術博覽會」。
2015年開放的拈花灣禪意小鎮則是靈山集團繼靈山梵宮之後的又一精品力作。小鎮整體建築風格與日本奈良極為相似,又融入了江南小鎮特有的水系,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美妙的意境,是一個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旅遊度假目的地,享譽長三角。
經過這二、三十年的建設,馬山的旅遊度假設施已經相當完善,無論是奢華的五星級度假酒店,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宿客棧,應有盡有,各類療養度假村星羅棋布。
在馬山,不管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還是簡潔明快的現代建築,抑或古典浪漫的西洋建築,都能在這裡找到合適的安生之處,和諧共處。
山青水秀的馬山,更是無錫難得的一塊「淨土、淨水、淨空」之地,優美的環境和優質的空氣讓這裡成為各色豪宅的比拼之地,是無錫的富人居住區之一。
2年後,隨著太湖隧道的貫通和蘇錫常南部高速的建成,馬山的對外交通將更為便捷,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地位將更為鞏固。當年被常州武進丟棄的一個又窮又亂的湖中野島,經過無錫人數十年的努力,已然變身為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