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湖北地區出了這麼一個人,此人自幼博覽群書,知曉天下事,參加科舉考試時,非常順利地通過了筆試,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本應進京被皇帝選官的他,卻不得不離開長安城避難。
直到災難過去整整九年之後,他才得以上任。為官十分勤勉清廉的他,卻在上任才1年多,就在任上撒手人寰。
此人的詩詞十分聞名,本人生活卻很低調,他就是寫出《楓橋夜泊》的張繼,這首詩出現在三年級的語文教材裡,很多小學生都會背。詩詞大會第4季曾特意為張繼的《楓橋夜泊》出了這樣一道題,卻把當時的冠軍難住了:
張繼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他「愁」的原因最可能是什麼呢?
A旅費不足,寄宿遊船。B國家動亂,自己漂泊。C環境悽涼,疾病纏身。
如果你的答案是選B,那麼恭喜你,你選出了正確答案。
如果你的答案是選A,那麼恭喜你,你和當時作答這道題目的選手---董卿、趙忠祥都非常看好的北大博士陳更,選擇了相同的答案。
詩詞大會專家李定廣在節目中解釋說:
這道題目的設置是特意而為之,因為很多讀者都對這首詩存在誤解,當年的語文教材也有些錯誤的解釋,因此,要藉此機會普及:詩人當時寫的不是自己的愁!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首聯「月落烏啼霜滿天」,詩人通過「月」「烏」「霜」幾個意象的組合,創造出朦朧清冷、「蒼涼欲絕」的意境。
「月落」點明時間的流轉,上半夜有月,下半夜無月。「月落」的一瞬間,原本被月光所灑照的大地,突然陷入黑暗中。鳥兒被瞬間的黑暗所驚擾,發出驚慌的啼叫。此時,天地間瀰漫著一片肅殺寒冷之氣。
「霜滿天」是虛寫,霜一般都是凝結在地面上或物體上,而不會瀰漫在天空中。
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要通過這樣的虛寫,使得霜氣實體化,讀者更能夠真實的體會到一股寒冷壓力的籠罩,無法躲避也無法消除。
「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夜泊楓橋滿懷憂思,與「江楓」、「漁火」對坐無眠。江邊秋天的楓葉和漁人生的篝火,由於其鮮紅的顏色,在漆黑的夜晚中顯得鮮明而突出。
與其說楓、火長夜難眠,不如說是詩人因心中的愁思而無眠。詩人因時局的動蕩、國家的戰亂、百姓的罹難而滿懷愁思,徹夜難眠。
詩人為何無眠,傳統看法是詩人科舉落第,但據史料記載證明,張繼此時早已成進士,並已經「受職江南」。所以張繼此時無需為自身迷茫,他愁的不是自己,是國家。上述那道題目的答案,也就水落石出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寺」這個名稱爭議頗多。但是糾結於「寒山寺」的實地,對鑑賞詩歌的美,並沒有過多的意義。即使鐘聲不來自於「寒山寺」,給詩人帶來的觸動效果也是一樣的。
「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夜半」並非是夜過一半,而是殘夜,夜將明的時分。在夜將盡的時候,從城外的一座山寺裡傳來了鐘聲。這鐘聲非但不是愁緒的解脫,而是使所有的愁緒都糾結達到了頂點。
這聲鳴鐘使得詩人剛要沉澱下來的情緒,一下子又劇烈起伏起來。而鐘聲過後的餘音,迴蕩在詩人的耳朵裡,更迴蕩在詩人的心裡。那些愁緒像被重新激起的漣漪,瀰漫、暈染開來。
詩人對戰爭的厭棄以及對自身個體無法作為的低嘆,交織在一起,或許還摻雜了旅居異鄉的愁思、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這些感情複雜的交織在一起,才使詩人愁緒頓生。我們現在帶著完整的歷史記載讀完整首詩,是不是和以前讀的時候有了不同的感受呢?
張繼此人十分低調,對其本人的記載少之又少。這首詩體現的不僅是作者的內心世界,還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反映,從詩詞當中,我們能夠窺見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隅。
因此,常讀詩詞的人,往往歷史也不錯。若想提高自身素養,我認為詩詞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環。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張繼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
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書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安史之亂過後,表面時局暫緩,但是平亂的官兵卻藉機四處搶掠百姓,所到之處一片荒涼。跟著張繼等詩人的作品,我們也可以行至蘇州,被滿目荒涼景象所觸動,體會那種憂國憂民,夜不能寐的情懷。
當你讀懂了詩人的心境,我相信你會在腦中形成更加完整的歷史全貌,也能通過詩詞把各個歷史片段連接起來,對待歷史的看法也會有更獨到的眼光。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