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會議上,浙江省腫瘤醫院神經腫瘤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孫才興無意中發現,同來開會的某女士講話聲音有些嘶啞,孫主任和她進行交流的時候便仔細觀察,發覺她的鼻子大、嘴唇厚、手指粗,是腺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所致的肢端肥大症,屬於有分泌功能性垂體瘤的一種。由於此類病人的內臟器官也很有可能異常肥大,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病、呼吸困難等,於是孫主任便建議該女士去醫院就診。檢查之後發現,該女士果然患有垂體瘤。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如今,該女士的內分泌已經回歸到正常水平,其腫瘤也得到一定的緩解。
孫才興,浙江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擅長神經系統良惡性腫瘤的顯微外科, 尤其對膠質瘤、腦轉移瘤及前、側顱底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有較高造詣。
垂體瘤導致激素分泌異常
也許很多人覺得費解,為何鼻子大、嘴唇厚、手指粗等肢端肥大的症狀和長在人腦中的垂體瘤「扯上關係」?「首先要理解垂體的定義和功能。」孫主任解釋道,垂體位於蝶鞍,通常花生米一般大小,婦女妊娠期可稍大,是人體腦組織中的重要內分泌腺體。
垂體能分泌生長激素、泌乳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多種激素,調控著人體的生長、發育、繁殖和代謝等,可以說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大多離不開垂體的正常工作。
在臨床中,垂體瘤多發生於20至40周歲的青壯年,男女比例相差無幾,只有部分類型的垂體瘤,如泌乳素型垂體瘤患者女性居多。
垂體瘤會導致激素分泌異常或者壓迫周圍神經和血管,從而引起壓迫症狀。當腫瘤不斷變大,直至壓迫海綿竇裡的神經,此時,會出現眼瞼下垂、眼球固定、眼球突出、眼球充血等症狀,是為海綿竇症候群。
垂體瘤種類繁多症狀各異
孫主任說,正因為垂體分泌多種激素,調控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活動。所以,根據是否分泌激素,臨床上將垂體瘤分為有分泌功能性垂體瘤和無分泌功能性垂體瘤。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生長激素型垂體瘤,在兒童身上,主要表現為巨人症。在成年人身上,常見症狀為肢端肥大症,也就是所謂的容貌變醜,具體表現為面容寬大,鼻子變大,嘴唇變厚,下頜突出,手足肥厚粗大,指、趾變粗等。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型垂體瘤主要症狀為向心性肥胖,即脂肪大量堆積在面部和胸腹部及臀部,而四肢相對瘦小、滿月臉、痤瘡、多毛等。
促甲狀腺激素型垂體瘤主要症狀為怕熱、多汗、體重下降、心慌房顫等。
此外,無分泌功能性垂體瘤不分泌激素,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所以不易發現,早期沒有或只有輕度的內分泌失調的症狀,容易被忽視,直到腫瘤產生壓迫症狀才發現。
「目前,引發垂體瘤的具體原因尚未明確。」孫主任說,不過,有研究表明,治療精神疾病的吩噻嗪類藥物會引發垂體瘤。
大約99%垂體瘤都是良性腫瘤
臨床上,很多患者就診時往往輾轉多個科室,沒有及時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孫主任提醒,如果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在相應專科查不出確切原因時,應該及時去神經內、外科進行全面檢查,通過內分泌檢查、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檢查,可查看是否有垂體瘤或其他鞍區腫瘤。
「當然,患了垂體瘤也不用太害怕。臨床上大約99%的垂體瘤是良性腫瘤,一部分屬於介於良性和惡性之間的交界性垂體瘤,只有0.2%~0.3%的垂體瘤患者會惡化成垂體腺癌。」
通常情況下,泌乳素腺瘤不建議首選外科手術,三分之一的病人可以通過藥物治療,讓腫瘤緩解甚至消失,同時把內分泌調節到正常狀態。如若消退不佳, 可考慮外科手術。對於腫瘤復發的患者,可輔以放療手段,但此方法很容易引起患者本身的視力進一步下降和內分泌低下,術前已出現視力下降的患者及生育期男女患者選擇放療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