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表演展風採 傳統文化驚四座

2020-12-15 四川新聞網眉山頻道


四川新聞網消息(黃蓉 文/圖)9月15日,洪雅縣文化館聯合縣戲曲家協會在文化館二樓多功能廳表演了一場川劇節目,節目內容豐富多彩,展現了川劇獨有的魅力,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

據了解,洪雅縣戲曲家協會的老師們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川劇藝術為宗旨,平時堅持練習鑼鼓和唱腔,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開展戲曲進校園、進社區(村)等活動,其中更有好幾位年過古稀的國家級川劇大師親自登臺,對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發揚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動作用。

受疫情影響,這次活動是協會今年來第一次聯排活動,各位老師們紛紛亮出絕活,讓群眾們讚不絕口。老師們表示,自己還會竭盡全力發展川劇藝術,努力培養傳承人,讓優秀傳統文化繼續驚豔四座!

相關焦點

  • 「小戲骨」展風採 川劇藝術薪火相傳
    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加入川劇傳習普及展演的隊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中,普及了戲曲藝術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傳承了四川鄉土文脈,豐富和拓展了中小學藝術教育和校園文化。兩個多小時的展演,小朋友們的一招一式展示了全省中小學川劇傳習普及喜人成果。有觀眾感嘆:「小演員們將課本裡的故事、寓言,傳唱千年的英雄故事、傳統啟蒙教材等進行改編,用川劇的形式將書本上的文字鮮活地表演出來,寓教於樂,這種傳習特別棒!」
  • 川劇變臉與笑傲江湖,變臉王彭登懷技驚四座,天王巨星拜他為師?
    說起川劇變臉,那可稱得上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周恩來總理曾親點列為國家二級機密的傳統文化藝術。由此開始,川劇變臉就成為了受保護的「不傳之秘」。彭登懷正是這門藝術中的佼佼者,從入門開始,不僅熟練掌握變臉技巧,更是通過研究後,改良了川劇變臉的服裝、道具,臉譜從早期的牛皮、豬肚、布,而變得越來越輕巧,彭登懷更是用絲綢作為臉譜的材料,使得變臉更迅速也更不著痕跡。藝無止境!
  • 《技驚四座》迎來「分組擠位賽」傳統雜技迸發新活力
    「雜技+」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 (央廣網發 通訊員李銳明供圖)央廣網廣州12月25日消息(記者何偉奇)大型雜技文化節目《技驚四座》將於12月26日晚在廣東衛視播出第二期,第一階段「分組擠位賽」火熱進行中,跨越不同項目的六組選手將繼續展開雜技巔峰對決,頂尖雜技達人的精彩表演也讓傳統雜技迸發出新活力。
  • 傳承川劇火種 努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鐵梅作為代表發言,這不僅是我們川劇院的驕傲,也說明了習總書記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國家一級導演、市川劇院副院長曾幀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從事川劇藝術表演60多年的國家一級演員、市級川劇傳承人熊平也興奮不已,「現在黨中央對中華傳統文化、地方戲曲的重視,讓我們這些老同志真正感受到文藝的春天來了。
  • 川劇文化小知識簡介——何謂川劇身法表演程式
    川劇表演藝術中的「身法」,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演員們的一切形體動作都可以視為「身法」的範圍。「身法」,是對於手、眼、腰、腿、腳、步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的界定。在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理論《明心鑑》中認為:「身段」有「八要」。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川劇藝術
    市民在博物館藏品前留影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市民介紹  10日,我市川劇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位於雨城區姚橋新區(雅安市生態博物館旁)。  川劇文化在雅安可謂是源遠流長。  川劇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藝術博大精深,變臉、吐火、題慧眼等絕技都讓人嘆為觀止。2006年,川劇便登上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雅安川劇藝術博物館收藏並展示了雅安川劇團多年出演使用過的服飾、道具以及劇本等珍貴物件。開館當天,便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參觀。
  • 《技驚四座》雜技高手齊過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芷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近日,全國首檔大型原創雜技文化交流競演節目《技驚四座》在廣東衛視播出,曾獲世界頂級大獎的雜技演員們,給觀眾上演了「心跳加速」的高能雜技秀。他們當中有斬獲多項國內外大獎的雜技精英,還有身懷硬核絕技的民間高手,以及熱愛東方雜技文化的國際友人。在挑戰極限的過程中,他們完美詮釋了中國傳統雜技的「驚、險、奇、美」,還將搖滾、街舞、情景化表演等創新元素融入雜技表演,為古老藝術穿上時代「新衣」,展現了新一代中國雜技達人的「颯爽」英姿。
  • 「雜技+」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生力量,《技驚四座》多視角展現雜技魅力
    《傳承》以傳統雜技的「椅子頂」串聯整場表演,引發觀眾淚目的同時也以「傳承」二字帶出節目的主旨——雜技從天橋走向舞臺,正是源於一代人踩著一代人的肩膀,經過傳承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雜技文化為切入點,《技驚四座》集結30組不同項目的頂尖雜技團隊和個人,設置四個賽段的激烈比拼,為觀眾呈現近60場高水準的雜技盛宴,最終決出本年度最受歡迎的「金牌雜技秀」。
  • 川劇文化小知識簡介——何謂川劇身法表演程式
    川劇表演藝術中的「身法」,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演員們的一切形體動作都可以視為「身法」的範圍。「身法」,是對於手、眼、腰、腿、腳、步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的界定。在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理論《明心鑑》中認為:「身段」有「八要」。
  • 弘揚傳統文化 重慶合川再現川劇戲院
    演員們先後登臺表演了《川劇變臉》、《穆桂英打雁》、《裁縫偷布》、《火燒枇杷精》、《長生殿》等精彩劇目。「民間還有一些川劇愛好者,他們也想唱,也想抒發自己的感情,有這樣一個活動場所非常好,我們經常來指導下、交流下,節假日演出下。不管是愛好者,專業也好,大家一起開開心心。」今年80歲,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合川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李良明老人也登臺助興。
  • 川劇變臉成性感泳裝秀是褻瀆傳統文化
    可以說,川劇變臉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珍品;可以說,川劇變臉藝術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說,川劇變臉不僅是逗人們取樂的藝術;可以說,在川劇變臉的藝術表演中,其實是在向大眾展示複雜多變的人生哲理;可以說,川劇變臉中的每一次變,都能讓人思索很多。尤其能讓我們反思很多。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藝術,需要創新意識。
  • 民俗表演川劇演出多 中江縣百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一月二十八日,中江縣廟會上傳統舞獅、舞龍和花燈等民俗表演。廟內,川劇表演已準備就緒。  看廟會、觀民俗、賞彩燈……中江縣城內瀰漫著濃濃的年味。  李勇文:免費看川劇 享受文化實惠  「脫蟒袍,解玉帶,現出了黃金甲;提往事,不由人感慨,叨叨……」  走進火神廟,院壩裡坐滿觀眾,這裡正在上演川劇《臨江宴》。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之「川劇」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
  • 川劇變臉、龍舞表演……駐華外國記者銅梁安居古城體驗傳統文化
    ……縣令出巡、川劇變臉、龍舞表演、艾灸體驗……12月17日下午,在重慶銅梁安居古城,這些品味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方式,讓2020走讀中國·感知重慶駐華外國媒體參訪團對古城的歷史人文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川劇變臉、縣令出巡展現傳統民俗文化安居古城位於銅梁區安居鎮,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古城內有市、區級文物古蹟197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其中「九宮十八廟」璀璨奪目,街巷明清建築鱗次櫛比,湖廣、福建、江西、廣東等地會館聞名遐邇。
  • 戲曲的舞臺表演「讓位」與「留白」,是傳統川劇文學的基本素質
    如果說為舞臺表演「讓位」與「留白」是傳統川劇文學的基本素質,那麼懂得舞臺,合理運用舞臺技巧,便是文學主動調配各種戲劇藝術元素,來服務於文學表達的具體嘗試。川劇的圖像傳統川劇十分重視演員念白、歌舞技巧、絕活的表演,編劇者若能熟悉這些元素,並達到信手拈來、靈活運用的程度,他的戲肯定會更加吸引臺下觀眾。
  • 甘當民族文化的守望者:訪川劇院長陳智林(圖)
    陳智林出道成名是一折以唱見工的傳統戲《託國入吳》,劇中男主人公有一段長達50餘句的核心唱段,抒發越王勾踐作為一國之君的喪國之痛與誓雪國恥的悲壯激情,一字一珠,如行雲流水,黃鐘大呂,聲驚四座,榮獲1986年四川省青少年比賽演出青年主角表演一等獎。
  • 「天花板級」高手齊聚,《技驚四座》展現中國頂尖雜技魅力
    360度高速攝像的手法將把雜技表演中的驚豔瞬間定格,形成「技驚瞬間」中國被公認為「世界第一雜技大國」。多年來,中國雜技人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多次斬獲世界雜技領域的重要獎項。12月19日起每周六21:10,全國首檔大型原創雜技文化交流競演節目《技驚四座》將在廣東衛視播出,這些手握大獎的「天花板級」雜技高手們將在節目中一較高下。
  • 弘揚傳統文化 重慶合川再現川劇戲院
    演員們先後登臺表演了《川劇變臉》、《穆桂英打雁》、《裁縫偷布》、《火燒枇杷精》、《長生殿》等精彩劇目。「民間還有一些川劇愛好者,他們也想唱,也想抒發自己的感情,有這樣一個活動場所非常好,我們經常來指導下、交流下,節假日演出下。不管是愛好者,專業也好,大家一起開開心心。」今年80歲,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合川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李良明老人也登臺助興。
  • 走近川劇名家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得主肖得美
    個人簡介肖得美,男,國家一級演員、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表演獎」得主,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川劇界第一位碩士研究生,現任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青年藝術團團長。肖得美作為傳習教師入選文化和旅遊部2018「名家傳戲」工程。除此以外還多次受邀赴省外為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其他劇種的優秀演員授課。2018年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川劇文生表演人才培養》指導了來自全國各地多達10餘個劇種的優秀戲曲演員,為川劇藝術的傳播、傳承作出了貢獻。
  • 英孚教育英語課堂之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川劇
    (2019年8月8日,上海)快活的鑼鼓聲,刺激的噴火,在一瞬間中出現了紅、藍、白、綠,五顏六色的臉譜,這就是中國傳統戲曲劇中的川劇。川劇是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地區,通過融合由外地傳入的藝術風格而創造的獨特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