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八日,中江縣廟會上傳統舞獅、舞龍和花燈等民俗表演。
本報「新春走基層」特別報導組1月28日發自德陽市中江縣火神廟
1月28日,大年初一,德陽市中江縣一大早就熱鬧非凡,火神廟外,在鄉親們的翹首期盼下,舞龍、彩蓮船、大頭娃娃、高蹺等節目悉數登場。廟內,川劇表演已準備就緒。
看廟會、觀民俗、賞彩燈……中江縣城內瀰漫著濃濃的年味。
李勇文:免費看川劇 享受文化實惠
「脫蟒袍,解玉帶,現出了黃金甲;提往事,不由人感慨,叨叨……」
走進火神廟,院壩裡坐滿觀眾,這裡正在上演川劇《臨江宴》。
觀眾倚在竹椅上,泡上一杯素茶,悠閒地聽著臺上演員清亮的唱腔。48歲的裝修工人李勇文8點過就帶著3歲的孫女李梓歆到此等候,不一會兒就人滿為患,「演出還沒開始的時候,我就在旁邊轉了一會兒,一回來就只有坐到後面了。」他懷中的孫女天真地問道:「那個紅臉的人是哪個?」「他是關公。」李勇文細心地解答道。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喜歡看戲,這次帶孫女來是想讓她感受傳統藝術的薰陶。
李勇文算得上是一名票友,看著臺上的表演,呷一口茶,不時跟著演員哼唱兩句。李勇文告訴記者,現在看戲「很舒服」,「小時候,我們聽川劇要買票,現在免費看,花5元錢泡杯茶,是一種享受。」
李勇文發現,近年來聽川劇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演出也多了,每個月初一、十五都能看,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我們享受到了文化活動的實惠。」
趙義華:政府扶持傳統文化 表演越來越帶勁
記者在後臺見到正在卸妝的關公扮演者——中江縣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趙義華。「我們為春節期間的表演準備了一個多月,昨天晚上還在看劇本,今天早上6點半就起來了,趕到這裡化妝、穿戲服。」雖然過年還在忙工作,但趙義華特別開心,「多虧了政府對傳統藝術的扶持,現在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多,來看川劇的觀眾也一年比一年多,基本上場場爆滿。」
今年57歲的趙義華笑稱自己從事川劇藝術有42年「工齡」。回憶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電視、電影的衝擊下,中江的川劇市場逐漸低落,「那個時候光靠賣票難以為繼,演一場的收入還不夠吃飯。」據中江縣文聯主席龍清江介紹,從2012年起,中江為群眾提供免費的川劇演出,每年撥款近30萬元用於常規演出,一年能為老百姓帶來近70場表演。
惠民演出多了,演員們的收入也漸漲,「2012年,演員平均出場費是50元,2016年近100元,預計今年還會增加。」今年,協會的演員們穿上了嶄新的戲服,在臺上表演時特別帶勁。「現在音響、燈光等條件越來越好,以前就是在舞臺前面吊兩個話筒,現在我們演員都佩戴『小蜜蜂』。」說罷,趙義華稍作休息,又開始熟悉起劇本,因為下午他們還有一場演出。
楊英:顧客需求個性化 「網際網路思維」用處大
火神廟外,民俗表演引得觀眾連連稱讚:女演員身上扎一個彩蓮船,緩緩走動,就像在碧波裡蕩漾一般;舞龍隊掄圓胳膊一路小跑,龍時而飛舞,時而盤旋;兩隻「獅子」閃亮登場,它們不時走下舞臺,向觀眾搖頭擺尾……
觀眾席中,楊英不停按下快門,記錄每一個精彩瞬間。楊英是中江大眾婚紗影樓的總經理,她感受到,鏡頭下的中江越來越美:公園廣場如流星般的彩燈、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大紅燈籠、乾淨的街道……不僅人居環境,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也讓她倍感「壓力」。「婚紗攝影實體店越來越難做,中江顧客的審美提高了,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很多年輕的攝影師自己開工作室,分到我們手上的『蛋糕』變小了。」
2016年11月,楊英專程到重慶學習經營管理。「雖然在中江做了這麼多年,我們還是在『吃老本』,現在我們要用『網際網路思維』,不要光跟顧客講構圖、用光這些專業的東西,要真正了解顧客的需求,跟顧客深入接觸、反覆溝通,畢竟結婚是終身大事,不能想當然按我們的思維去拍,要為每個顧客定製獨一無二的婚紗照。」
2016年,楊英的生意穩中略有增長,她打算開年後多招一些90後員工,「跟年輕人多碰撞碰撞,讓我們這個攤攤越做越活。」
(本報記者 向軍 劉騫 宋開文 常雄飛 楊琳 攝影 吳傳明)
原標題:百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