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綜合整治使許多城市面臨的重大問題,國外在這方面有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案例可供借鑑。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
1、水環境問題分析
泰晤士河全長402公裡,流經倫敦市區,是英國的母親河。19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河流兩岸人口激增,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河,沿岸垃圾隨意堆放。1858年,倫敦發生「大惡臭」事件,政府開始治理河流汙染。
2、治理思路及措施
一是通過立法嚴格控制汙染物排放。20世紀60年代初,政府對入河排汙做出了嚴格規定,企業廢水必須達標排放,或納入城市汙水處理管網。企業必須申請排汙許可,並定期進行審核,未經許可不得排汙。定期檢查,起訴、處罰違法違規排放等行為。
二是修建汙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1859年,倫敦啟動汙水管網建設,在南北兩岸共修建七條支線管網並接入排汙乾渠,減輕了主城區河流汙染,但並未進行處理,只是將汙水轉移到海洋。19世紀末以來,倫敦市建設了數百座小型汙水處理廠,並最終合併為幾座大型汙水處理廠。1955年到1980年,流域汙染物排汙總量減少約90%,河水溶解氧濃度提升約10%。
三是從分散管理到綜合管理。自1955年起,逐步實施流域水資源水環境綜合管理。1963頒布了《水資源法》,成立了河流管理局,實施取用水許可制度,統一水資源配置。1973年《水資源法》修訂後,全流域200多個涉水管理單位合併成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統一管理水處理、水產養殖、灌溉、畜牧、航運、防洪等工作,形成流域綜合管理模式。1989年,隨著公共事業民營化改革,水務局轉變為泰晤士河水務公司,承擔供水、排水職能,不再承擔防洪、排澇和汙染控制職能;政府建立了專業化的監管體系,負責財務、水質監管等,實現了經營者和監管者的分離。
四是加大新技術的研究與利用。早期的汙水處理廠主要採用沉澱、消毒工藝,處理效果不明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發採用了活性汙泥法處理工藝,並對尾水進行深度處理,出水生化需氧量為5-10毫克/升,處理效果顯著,成為水質改善的根本原因之一。泰晤士水務公司近20%的員工從事研究工作,為治理技術研發、水環境容量確定等提供了技術支持。
五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泰晤士河水務公司經濟獨立、自主權較大,其引入市場機制,向排汙者收取排汙費,並發展沿河旅遊娛樂業,多渠道籌措資金。僅1987—1988年,總收入就高達6億英鎊,其中日常支出4億英鎊,上交盈利2億英鎊,既解決了資金短缺難題,又促進了社會發展。
3、治理效果
泰晤士河水質逐步改善,20世紀70年代,重新出現魚類並逐年增加;80年代後期,無脊椎動物達到350多種,魚類達到100多種,包括鮭魚、鱒魚、三文魚等名貴魚種。目前,泰晤士河水質完全恢復到了工業化前的狀態。
韓國首爾清溪川
1、水環境問題分析
清溪川全長11公裡,自西向東流經首爾市,流域面積51平方公裡。20世紀40年代,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排入河道,後來又實施河床硬化、砌石護坡、裁彎取直等工程,嚴重破壞了河流自然生態環境,導致流量變小、水質變差,生態功能基本喪失。50年代,政府用5.6公裡長、16米寬的水泥板封蓋河道,使其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幾乎成為城市下水道。70年代,河道封蓋上建設公路,並修建了4車道高架橋,一度視為「現代化」標誌。
2、治理思路及措施
本世紀初,政府下決心開展綜合整治和水質恢復,主要採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疏浚清淤。2005年,總投資3900億韓元(約3.6億美元)的「清溪川復原工程」竣工,拆除了河道上的高架橋、清除了水泥封蓋、清理了河床淤泥、還原了自然面貌。二是全面截汙。兩岸鋪設截汙管道,將汙水送入處理廠統一處理,並截流初期雨水。三是保持水量。從漢江日均取水9.8萬噸,通過泵站注入河道,加上淨化處理的2.2萬噸城市地下水,總注水量達12萬噸,讓河流保持40釐米水深。
3、治理效果
從生態環境效益看,清溪川成為重要的生態景觀,除生化需氧量和總氮兩項指標外,各項水質指標均達到韓國地表水一級標準。從經濟社會效益看,由於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改善,周邊房地產價格飆升,旅遊收入激增,帶來的直接效益是投資的59倍,附加值效益超過24萬億韓元,並解決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
德國埃姆舍河
1、水環境問題
埃姆舍河全長約70公裡,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魯爾工業區,是萊茵河的一條支流;其流域面積865平方公裡,流域內約有230萬人,是歐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該流域煤炭開採量大,導致地面沉降,致使河床遭到嚴重破壞,出現河流改道、堵塞甚至河水倒流的情況。19世紀下半葉起,魯爾工業區的大量工業廢水與生活汙水直排入河,河水遭受嚴重汙染,曾是歐洲最髒的河流之一。
2、治理思路與措施
一是雨汙分流改造和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流域內城市歷史悠久,排水管網基本實行雨汙合流。因此,一方面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將城市汙水和重度汙染的河水輸送至兩家大型汙水處理廠淨化處理,減少汙染直排現象。另一方面建設雨水處理設施,單獨處理初期雨水。此外,還建設了大量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人工溼地以及雨水淨化廠,全面削減入河汙染物總量。
二是採取「汙水電梯」、綠色堤岸、河道治理等措施修復河道。「汙水電梯」是指在地下45米深處建設提升泵站,把河床內歷史積存的大量垃圾及濃稠汙水送到地表,分別進行處理處置。綠色堤岸是指在河道兩邊種植大量綠植並設置防護帶,既改善河流水質又改善河道景觀。河道治理是指配合景觀與汙水處理效果,拓寬、加固清理好的河床,並在兩岸設置雨水、洪水蓄滯池。
編輯: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