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秋天,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度的人們將相聚衡山,問道南嶽。
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道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湖南省組委會承辦,香港道教聯合會、澳門道教聯合會、臺灣中華道教總會聯合協辦的一次國際間的中華道教傳統文化交流盛會——「尊道貴德·和諧共生」2011國際道教論壇10月將在南嶽舉行。
南嶽衡山以宗教聖地和五嶽獨秀飲譽神州,景區古木參天,流泉飛瀑,風景絢麗。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水濂洞之奇、方廣寺之深,歷來聞名遐邇;麻姑仙境之幽、穿巖詩林之趣、南嶽大廟之雄、萬壽大鼎之尊,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精品景點。「衡山蒼蒼入紫冥」、「唯有南嶽獨如飛」,歷代名家描寫南嶽的佳作層出不窮。宋代胡安國父子及其弟子朱熹、張軾在南嶽建春秋樓,講經論學,南嶽因而成為湖湘文化的發祥地。更重要的,南嶽佛、道、儒共存,和而不同,融洽相處,是一座充分體現和諧思想的名山。在這樣一個地方舉辦這樣一次盛會,可謂正得其所!
點染南嶽山水的道教
南嶽衡山,不僅是因為有奇異美絕的自然景觀,還在於其具有濃鬱的道教文化特色。
南嶽歷來就是道教聖地。史載,南嶽衡山有道教宮觀四十五座,高道一百零九人。先秦太上老君兩降于衡山,授祝融火神《人皇內文》和《按摩通精經》九十卷,教修綱,齊七政;西漢有茅盈祖師拜師訪道;東漢,張道陵天師自天目山遊南嶽衡山,禮祝融君祠;西晉,魏華存夫人來南嶽集賢峰紫虛閣潛心修煉,著《黃庭經》,開創上清派,宋徽宗賜黃庭觀名;魏晉,南嶽道教上清派快速發展,自晉代到南朝的宋、齊、梁、陳約三百年間,有九位著名高道在南嶽修道歸真,世稱「南嶽九仙」,後人建「九仙觀」崇祀之。
隋唐五代,更是南嶽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道教宮閣遍布,道眾雲集,許多名人高道會聚南嶽,或談玄論道,或著書立說,闡教弘法。其中,軒轅彌明、司馬承禎、王仙嶠、劉元靖、李衝昭等名重朝野,司馬承禎創建南嶽真君祠;徐靈期著《衡山記》,為南嶽最早一部地方志書;而被發現於南嶽紫蓋峰下,創作於唐宋年間的摩崖石刻《還丹賦》,記載的道教煉丹求長生,是湖南省內現存的最早的道教文物,也是目前湖南所知的唯一一篇道教實物文獻。雖經上千年風雨洗禮,整篇文章仍然字跡清晰。根據史書記載,在南嶽朱陵洞內,還發現了反映唐朝封建統治階級崇信道教的開元投龍銅簡。該銅簡系唐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投放,銅簡上除了祈求自己長生不老外,玄宗還將自己的至愛楊玉環的名號——道真,寫在了祈請人一欄。直到清道光年間,這塊銅簡才重現人世。
宋代,陳田夫編《南嶽總勝集》,元、明之際,一代宗師張三丰煉丹於九仙觀。著名正一派高道吳全節,曾二次奉詔祀南嶽,成宗制授「衝素崇道法師、南嶽提點」;清代,李皓白集奇人、奇俠於一身,振興九仙古觀;民國期間,李緣真創辦了南嶽道教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宏道小學。三元宮主持劉光鬥任南嶽佛道救難協會副會長,率領南嶽道教徒,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可謂真人輩出,道藏豐富。
深藏清幽的洞天福地
南嶽宮觀林立,鐘磬相聞,全國「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南嶽獨佔四處。號稱「南嶽四絕」之一的水簾洞,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而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壇、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壇、第十二六福地洞靈源,都在衡山上。或許正因為南嶽的名山聖水充盈了道風仙氣,所以今天南嶽的旅遊事業蒸蒸日上。
「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兼採陰陽二氣的「洞室」通達上天,居此修煉,即可登仙。「福地」即謂「得福之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神奇清幽,山靈水秀,千百年來,其獨特魅力已成為人們嚮往自然的旅遊佳境。
朱陵太虛洞天在紫蓋峰下水簾洞。此處傳說為朱陵大帝洞府。其實它不是洞,而是南嶽一個最大最奇麗的瀑布。水從石壁上奔湧直下,像垂簾一幅,遠在一二裡路以外,就能聽到「雷聲」,看到「白練」。明張居正詩所詠「水晶掛簾五雲頭」,宋畢田詩謂「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聯冷噴秋」,都是描寫這種奇觀。1964年在上遊建成水簾洞水庫。1996年南嶽決定恢復水簾洞奇觀,在此重建朱陵宮。
青玉壇在祝融峰下會仙橋。南嶽著名景點,自古以來遊人必尋訪之。相傳東漢時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自天目山遊南嶽,謁青玉壇、光天壇,禮融君祠。青玉壇是一座天然石峰,突出萬丈絕澗之上,石上平坦,可容坐六七十人。巨石上另有兩塊小石,俗稱試心石。壇側一塊約一米長石板搭為小橋,即為「會仙橋」。傳說過橋去到青玉壇即可會到神仙。
光天壇即現在的上封寺。隋以前叫光天觀。據《福地誌》載,隋大業年間改建為寺。以其為「敕建」,故名「上封」。宋代敕建,仍為「上封寺」,沿襲至今。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後主持上封寺,殿宇規模逐漸擴大。同治年間曾國荃捐資重修,費白銀二萬餘兩,寺字一新。民國二十一年寶生和尚出任主持,使上封寺與祝聖、福嚴、南臺、大善等寺同列為南嶽佛教五大叢林。
洞靈源位招仙觀西側。據《南嶽總勝集》載,招仙觀建於晉鹹寧年間,為道土徐靈期所建。招仙觀一直到宋代還是一個富麗堂皇、有著頗多神話傳說的道觀。在六朝、唐、宋時期有許多名道在此修真,如六朝的張曇要,唐朝的蕭靈護、唐末的許厝、聶師道,宋朝的藍方、吳承遠等。惜明初圮毀,現已不存。
神奇之地黃庭觀
南嶽目前有宮觀 座,即玄都觀、朱陵宮、祖師殿、紫竹林道院、大廟東八觀、黃庭觀、南嶽衡山道院、天符殿等。十多年來,南嶽道教號召全山道眾勤儉節約,積累資金,共籌集資金達1億多萬元,用於修建、維護、改造南嶽這些宮觀。經過修繕,古觀不但恢復了原貌,其建築質量、裝飾藝術、觀賞價值都超
過了歷史水平。新的宮觀,在廢址上巍然屹立,恢復了南嶽雲煙樓臺,暮鼓晨鐘的景象。
這其中黃庭觀的名望頗高。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西晉著名女道士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在此飛升成仙。魏華存升天后,被帝封為「南嶽夫人」。黃庭觀位於往南嶽集賢峰下,其門額石刻「山不在高」,門聯石刻「欲往西池謁王母,且來南嶽拜夫人」,可見它在當時是頗有名氣的。唐代詩人李白在《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遊南嶽》一詩中,就有「尋仙向南嶽,應見魏夫人」之句。
魏夫人,西晉司徒劇陽文康公魏舒的女兒。幼年便熟讀「莊老之書」,發誓不嫁。後來在父母的脅迫下,嫁給南陽劉幼彥,生二子。據《南嶽志》中所錄的《南嶽魏夫人傳內傳》云:婚後,華存夫人時常「閒齋別寢,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經修道。傳說由於精誠所至,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臨她家,授她《太上寶文》、《八素隱書》31卷和《黃庭經》。她得到經卷後,日夜誦讀,潛心修行。丈夫死後,天下大亂,攜帶二子渡江南行。爾後又與二子分開,與侍女麻姑於晉大興年間來到南嶽,在集賢峰下,結草舍居住,靜心修道,這就是黃庭觀的來由。在她修行的16年中,傳說她得到西王母所賜的《玉清隱書》四卷。83歲時,她閉目寢息,飲而不食,七天後,西王母派眾仙來迎她升天。據說,升天之時,有一群仙人駕著鶴車來到觀前的「禮鬥壇」相迎。杜甫在《望嶽》詩中說:「恭敬魏夫人,群仙夾翱翔」,說的就是這件事。傳說魏夫人升天后,黃庭觀裡繼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侍女麻姑被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則成為花神,這些神話傳說使得黃庭觀成為南嶽道教史上的神奇之地。
民風民俗有「道仙」
日本學者橘樸說:「要理解中國人,無論如何要首先理解中國道教。」魯迅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
南嶽有許多習俗與道教有密切關係,很多民間習俗是由道教的相關活動演化而來的。今天南嶽的民風民俗,仍然保留了很多與道教文化密切相關的古老遺風。
如正月十五的元霄節是天官大帝的誕辰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的七月半是道教地官大帝的誕辰,稱為中元節;九月九的重陽節是九皇大帝誕辰,稱為九皇會;過小年是送道教的灶神上天奏事之日等等。還有我們生活中過年貼的門神、對聯、桃符、財神、福祿壽三星、土地、城隍等等所有神靈全來自道教。
這其中朝聖信仰是南嶽一個有著久遠歷史淵源的社會現象,至今尚流傳於民間。指民間百姓在七月至九月這個時期採取特定形式到南嶽來朝香。自唐天寶元年開始,一直流傳至今。因嶽神又稱南嶽聖帝,所以進香亦名朝聖。七至九月,遠方人士往往結隊來此進香,是朝香的高峰。特別是南嶽俗定農曆八月初一為南嶽聖帝神誕,故衍成南嶽8月香期。每年八月初一,南嶽人山人海,山上山下,沉浸在鞭炮和進香歌的喧鬧中。這一天來此朝香的最多達十萬餘人。
此外廟會亦是南嶽極具特色的民俗。南嶽廟會始於唐朝,傳說每年農曆五月十七日為天符大帝誕辰。在此前後舉行各種祀神及娛樂活動,以示慶祝,名曰「廟會」。廟會期間,由居民裝扮騎馬文武判官、隨行差役、打路鬼等遊行各街,名曰「清道」。舊時這種廟會活動,純屬祭祀性質。現今廟會已逐漸演變成了集武術、雜技、歌舞、表演、書法、彩燈、文物珍奇等的展覽及商貿洽談於一體的大型盛會。
如今,南嶽民間文學、戲曲、音樂、歌舞、美術、醫學、建築和節日、服飾等,到處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影響。而遍布南嶽宮觀廟宇中的道教雕塑美術作品便是極好體現。
道教文化的積極入世
從東漢至今,道教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國存在1800多年,就是因為它不僅廣泛影響著我國哲學、藝術、醫藥、建築、環境等多方面,還日益啟迪著倫理學、生態學等多門學科的發展。它的主張符合人們熱愛和平、嚮往自由的美好願望。道教所要求的行為規範,對於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有著現實意義和不可忽視的影響。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全面貫徹落實。多年來,南嶽道教亦在為支持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不遺餘力。
南嶽道教通過採取多種形式舉辦道教知識學習班,選拔青年道士到中國道教學院學習深造,開辦中國道教學院坤道班,不斷復興發展南嶽道教的生力軍,先後接待了美國、法國、德國等眾多國內外參訪團和著名道教學者、大德高道,進一步充實南嶽宗教文化的內涵,提高了南嶽「宗教聖地」的知名度。
同時,組織學者和專家精心整理、編輯出版了大量道教書籍、書刊,積極開展道教學術研討活動,對符合社會進步的道教教義思想進行積極闡釋,詮釋道教文化精髓,使得道教文化中尊道貴德的教義宗旨、得道成仙的信仰理念、濟世度人的社會責任感、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等,在淨化人們的心靈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道教,這一沉寂多年的古老宗教,正以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形態,在南嶽凸顯,向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