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染南嶽山水的道教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2011年的秋天,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度的人們將相聚衡山,問道南嶽。

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道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湖南省組委會承辦,香港道教聯合會、澳門道教聯合會、臺灣中華道教總會聯合協辦的一次國際間的中華道教傳統文化交流盛會——「尊道貴德·和諧共生」2011國際道教論壇10月將在南嶽舉行。

南嶽衡山以宗教聖地和五嶽獨秀飲譽神州,景區古木參天,流泉飛瀑,風景絢麗。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水濂洞之奇、方廣寺之深,歷來聞名遐邇;麻姑仙境之幽、穿巖詩林之趣、南嶽大廟之雄、萬壽大鼎之尊,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精品景點。「衡山蒼蒼入紫冥」、「唯有南嶽獨如飛」,歷代名家描寫南嶽的佳作層出不窮。宋代胡安國父子及其弟子朱熹、張軾在南嶽建春秋樓,講經論學,南嶽因而成為湖湘文化的發祥地。更重要的,南嶽佛、道、儒共存,和而不同,融洽相處,是一座充分體現和諧思想的名山。在這樣一個地方舉辦這樣一次盛會,可謂正得其所!

點染南嶽山水的道教

南嶽衡山,不僅是因為有奇異美絕的自然景觀,還在於其具有濃鬱的道教文化特色。

南嶽歷來就是道教聖地。史載,南嶽衡山有道教宮觀四十五座,高道一百零九人。先秦太上老君兩降于衡山,授祝融火神《人皇內文》和《按摩通精經》九十卷,教修綱,齊七政;西漢有茅盈祖師拜師訪道;東漢,張道陵天師自天目山遊南嶽衡山,禮祝融君祠;西晉,魏華存夫人來南嶽集賢峰紫虛閣潛心修煉,著《黃庭經》,開創上清派,宋徽宗賜黃庭觀名;魏晉,南嶽道教上清派快速發展,自晉代到南朝的宋、齊、梁、陳約三百年間,有九位著名高道在南嶽修道歸真,世稱「南嶽九仙」,後人建「九仙觀」崇祀之。

隋唐五代,更是南嶽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道教宮閣遍布,道眾雲集,許多名人高道會聚南嶽,或談玄論道,或著書立說,闡教弘法。其中,軒轅彌明、司馬承禎、王仙嶠、劉元靖、李衝昭等名重朝野,司馬承禎創建南嶽真君祠;徐靈期著《衡山記》,為南嶽最早一部地方志書;而被發現於南嶽紫蓋峰下,創作於唐宋年間的摩崖石刻《還丹賦》,記載的道教煉丹求長生,是湖南省內現存的最早的道教文物,也是目前湖南所知的唯一一篇道教實物文獻。雖經上千年風雨洗禮,整篇文章仍然字跡清晰。根據史書記載,在南嶽朱陵洞內,還發現了反映唐朝封建統治階級崇信道教的開元投龍銅簡。該銅簡系唐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投放,銅簡上除了祈求自己長生不老外,玄宗還將自己的至愛楊玉環的名號——道真,寫在了祈請人一欄。直到清道光年間,這塊銅簡才重現人世。

宋代,陳田夫編《南嶽總勝集》,元、明之際,一代宗師張三丰煉丹於九仙觀。著名正一派高道吳全節,曾二次奉詔祀南嶽,成宗制授「衝素崇道法師、南嶽提點」;清代,李皓白集奇人、奇俠於一身,振興九仙古觀;民國期間,李緣真創辦了南嶽道教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宏道小學。三元宮主持劉光鬥任南嶽佛道救難協會副會長,率領南嶽道教徒,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可謂真人輩出,道藏豐富。

深藏清幽的洞天福地

南嶽宮觀林立,鐘磬相聞,全國「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南嶽獨佔四處。號稱「南嶽四絕」之一的水簾洞,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而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壇、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壇、第十二六福地洞靈源,都在衡山上。或許正因為南嶽的名山聖水充盈了道風仙氣,所以今天南嶽的旅遊事業蒸蒸日上。

「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兼採陰陽二氣的「洞室」通達上天,居此修煉,即可登仙。「福地」即謂「得福之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神奇清幽,山靈水秀,千百年來,其獨特魅力已成為人們嚮往自然的旅遊佳境。

朱陵太虛洞天在紫蓋峰下水簾洞。此處傳說為朱陵大帝洞府。其實它不是洞,而是南嶽一個最大最奇麗的瀑布。水從石壁上奔湧直下,像垂簾一幅,遠在一二裡路以外,就能聽到「雷聲」,看到「白練」。明張居正詩所詠「水晶掛簾五雲頭」,宋畢田詩謂「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聯冷噴秋」,都是描寫這種奇觀。1964年在上遊建成水簾洞水庫。1996年南嶽決定恢復水簾洞奇觀,在此重建朱陵宮。

青玉壇在祝融峰下會仙橋。南嶽著名景點,自古以來遊人必尋訪之。相傳東漢時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自天目山遊南嶽,謁青玉壇、光天壇,禮融君祠。青玉壇是一座天然石峰,突出萬丈絕澗之上,石上平坦,可容坐六七十人。巨石上另有兩塊小石,俗稱試心石。壇側一塊約一米長石板搭為小橋,即為「會仙橋」。傳說過橋去到青玉壇即可會到神仙。

光天壇即現在的上封寺。隋以前叫光天觀。據《福地誌》載,隋大業年間改建為寺。以其為「敕建」,故名「上封」。宋代敕建,仍為「上封寺」,沿襲至今。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後主持上封寺,殿宇規模逐漸擴大。同治年間曾國荃捐資重修,費白銀二萬餘兩,寺字一新。民國二十一年寶生和尚出任主持,使上封寺與祝聖、福嚴、南臺、大善等寺同列為南嶽佛教五大叢林。

洞靈源位招仙觀西側。據《南嶽總勝集》載,招仙觀建於晉鹹寧年間,為道土徐靈期所建。招仙觀一直到宋代還是一個富麗堂皇、有著頗多神話傳說的道觀。在六朝、唐、宋時期有許多名道在此修真,如六朝的張曇要,唐朝的蕭靈護、唐末的許厝、聶師道,宋朝的藍方、吳承遠等。惜明初圮毀,現已不存。

神奇之地黃庭觀               

南嶽目前有宮觀  座,即玄都觀、朱陵宮、祖師殿、紫竹林道院、大廟東八觀、黃庭觀、南嶽衡山道院、天符殿等。十多年來,南嶽道教號召全山道眾勤儉節約,積累資金,共籌集資金達1億多萬元,用於修建、維護、改造南嶽這些宮觀。經過修繕,古觀不但恢復了原貌,其建築質量、裝飾藝術、觀賞價值都超

過了歷史水平。新的宮觀,在廢址上巍然屹立,恢復了南嶽雲煙樓臺,暮鼓晨鐘的景象。

這其中黃庭觀的名望頗高。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西晉著名女道士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在此飛升成仙。魏華存升天后,被帝封為「南嶽夫人」。黃庭觀位於往南嶽集賢峰下,其門額石刻「山不在高」,門聯石刻「欲往西池謁王母,且來南嶽拜夫人」,可見它在當時是頗有名氣的。唐代詩人李白在《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遊南嶽》一詩中,就有「尋仙向南嶽,應見魏夫人」之句。

魏夫人,西晉司徒劇陽文康公魏舒的女兒。幼年便熟讀「莊老之書」,發誓不嫁。後來在父母的脅迫下,嫁給南陽劉幼彥,生二子。據《南嶽志》中所錄的《南嶽魏夫人傳內傳》云:婚後,華存夫人時常「閒齋別寢,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經修道。傳說由於精誠所至,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臨她家,授她《太上寶文》、《八素隱書》31卷和《黃庭經》。她得到經卷後,日夜誦讀,潛心修行。丈夫死後,天下大亂,攜帶二子渡江南行。爾後又與二子分開,與侍女麻姑於晉大興年間來到南嶽,在集賢峰下,結草舍居住,靜心修道,這就是黃庭觀的來由。在她修行的16年中,傳說她得到西王母所賜的《玉清隱書》四卷。83歲時,她閉目寢息,飲而不食,七天後,西王母派眾仙來迎她升天。據說,升天之時,有一群仙人駕著鶴車來到觀前的「禮鬥壇」相迎。杜甫在《望嶽》詩中說:「恭敬魏夫人,群仙夾翱翔」,說的就是這件事。傳說魏夫人升天后,黃庭觀裡繼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侍女麻姑被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則成為花神,這些神話傳說使得黃庭觀成為南嶽道教史上的神奇之地。

民風民俗有「道仙」

日本學者橘樸說:「要理解中國人,無論如何要首先理解中國道教。」魯迅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

南嶽有許多習俗與道教有密切關係,很多民間習俗是由道教的相關活動演化而來的。今天南嶽的民風民俗,仍然保留了很多與道教文化密切相關的古老遺風。

如正月十五的元霄節是天官大帝的誕辰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的七月半是道教地官大帝的誕辰,稱為中元節;九月九的重陽節是九皇大帝誕辰,稱為九皇會;過小年是送道教的灶神上天奏事之日等等。還有我們生活中過年貼的門神、對聯、桃符、財神、福祿壽三星、土地、城隍等等所有神靈全來自道教。

這其中朝聖信仰是南嶽一個有著久遠歷史淵源的社會現象,至今尚流傳於民間。指民間百姓在七月至九月這個時期採取特定形式到南嶽來朝香。自唐天寶元年開始,一直流傳至今。因嶽神又稱南嶽聖帝,所以進香亦名朝聖。七至九月,遠方人士往往結隊來此進香,是朝香的高峰。特別是南嶽俗定農曆八月初一為南嶽聖帝神誕,故衍成南嶽8月香期。每年八月初一,南嶽人山人海,山上山下,沉浸在鞭炮和進香歌的喧鬧中。這一天來此朝香的最多達十萬餘人。

此外廟會亦是南嶽極具特色的民俗。南嶽廟會始於唐朝,傳說每年農曆五月十七日為天符大帝誕辰。在此前後舉行各種祀神及娛樂活動,以示慶祝,名曰「廟會」。廟會期間,由居民裝扮騎馬文武判官、隨行差役、打路鬼等遊行各街,名曰「清道」。舊時這種廟會活動,純屬祭祀性質。現今廟會已逐漸演變成了集武術、雜技、歌舞、表演、書法、彩燈、文物珍奇等的展覽及商貿洽談於一體的大型盛會。

如今,南嶽民間文學、戲曲、音樂、歌舞、美術、醫學、建築和節日、服飾等,到處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影響。而遍布南嶽宮觀廟宇中的道教雕塑美術作品便是極好體現。

道教文化的積極入世

從東漢至今,道教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國存在1800多年,就是因為它不僅廣泛影響著我國哲學、藝術、醫藥、建築、環境等多方面,還日益啟迪著倫理學、生態學等多門學科的發展。它的主張符合人們熱愛和平、嚮往自由的美好願望。道教所要求的行為規範,對於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有著現實意義和不可忽視的影響。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全面貫徹落實。多年來,南嶽道教亦在為支持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不遺餘力。

南嶽道教通過採取多種形式舉辦道教知識學習班,選拔青年道士到中國道教學院學習深造,開辦中國道教學院坤道班,不斷復興發展南嶽道教的生力軍,先後接待了美國、法國、德國等眾多國內外參訪團和著名道教學者、大德高道,進一步充實南嶽宗教文化的內涵,提高了南嶽「宗教聖地」的知名度。

同時,組織學者和專家精心整理、編輯出版了大量道教書籍、書刊,積極開展道教學術研討活動,對符合社會進步的道教教義思想進行積極闡釋,詮釋道教文化精髓,使得道教文化中尊道貴德的教義宗旨、得道成仙的信仰理念、濟世度人的社會責任感、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等,在淨化人們的心靈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道教,這一沉寂多年的古老宗教,正以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形態,在南嶽凸顯,向國際傳播。

相關焦點

  • 南嶽衡山上的道教古蹟
    衡山位於湖南衡陽境內,是中華五嶽中的南嶽。衡山群峰巍峨,氣勢磅礴,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廩五峰最高。祝融峰海拔1289米,,為諸峰之冠。登顛遠眺,東有湘江如練,南有五嶺逶迤,西有雪峰矗立,北有洞庭似海。衡山地處江南嶺北,氣候溫暖,茂林修竹,終年青翠,奇花異草,四時芬芳,有「南嶽獨秀」之稱。自漢代起,衡山就被視為壽山。
  • 「湘澳道教音樂會」在南嶽坤道學院精彩演繹
    「湘澳道教音樂會」在南嶽坤道學院精彩演繹。 南嶽坤道學院之歌《知行其道》。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與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黃至安互贈字畫。湖南道教經樂團帶來拂塵《一拂塵煙》。 精彩絕倫的「音樂文化大餐」。 紅網時刻12月22日訊(衡陽分站記者 梁麗芳 石珊)12月21日下午,「湘澳道教音樂會」在南嶽坤道學院精彩演繹,13道精彩絕倫的「音樂文化大餐」融入道教文化,洗滌塵心,令觀賞者神清氣爽。
  • 走近道教:農曆臘月十六,恭賀道教尊神南嶽大帝聖誕
    早在道教誕生之前,古人就有關於山神的信仰崇拜,封建時代的帝王還有祭祀山神的大典,以此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諸多的山嶽中,有五座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加尊貴,它們便是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本期就為大家聊一聊南嶽衡山的南嶽大帝信仰。
  •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丨追溯南嶽衡山的道教源流
    南嶽衡山作為道教一大洞天福地,神仙信仰和道教玄學的味道早已經浸染在白雲悠悠中,供後世參玄者沿著祖師的足跡繼續求學精進。道教有「七十二洞天,三十六福地」之說。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云:「第三南嶽衡山洞,周回七百裡,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洞天福地的「洞」字,與「通」同意,是連接塵世和仙真兩個世界的通道。
  • 賞南嶽衡山「四大奇觀」,風景旖旎以「秀」聞名,道教主要發源地
    古語有云「仁者看山,智者看水」,不少文人騷客都喜歡通過寫述山色之美,將情寄託於山水之間,來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情感,留下了許許多多絕美的詩詞。不過提到中國最有名氣的山,非「中華五嶽」莫屬,為泰山,嵩山,恆山,華山和衡山。
  • 欣賞南嶽衡山「四絕」。風景以其「秀」,道教的主要發源地而聞名
    許多文人和詩人喜歡通過寫山之美來寄託對山水的感情,從而寄託和表達自己的情感,留下許多美麗的詩歌,但是中國最有名的山是泰山、嵩山、恆山、華山、衡山。衡山全長38公裡,最寬處17公裡,以花崗巖為主,其表面經過幾千年的衝刷和侵蝕,導致這裡花崗巖裸露,再加上後來的風化和雕刻,這裡可以看到大量英俊的山峰,不像華山那樣險峻,但異常的鐘靈孕育了南嶽的四大奇觀:珠融峰的高度、水簾洞的奇觀、藏經寺的美麗和方光寺的深度。祝融峰,在千年長河中,衡山因其奇峰異峰而有「七十二峰」之譽。
  • 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南嶽衡山
    古時,南嶽為華夏觀象制歷中心,黃帝、顓頊、堯、舜均制歷於南嶽,然後入主中原,夏禹制「夏曆」也在南嶽。有眾多學者推測,南嶽山上的禹碑,即是大禹運用天文氣象指導農耕和水利建設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在南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了上千座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先秦時代的文物,發現了74處殷商和周代的文化遺址。
  • 魅力南嶽丨水簾洞:「醉眠觀瀑,別有洞天」
    景區以自然風光為依託,以道教文化為特色,是南嶽的的道教文化中心和旅遊休閒勝地。 自晉代以來,曾先後聚集了鄧鬱之、陳興明、施存、尹道全、徐靈期、陳慧度、張曇要、張如珍、王靈輿等許多道教真人在此參玄修煉,羽化登仙,道家稱這九位道教真人為「南嶽九仙」或「九真人」。南朝梁武帝御賜《九真觀碑》,刻石在觀內。著名的道教石刻《還丹賦》也在景區範圍內。
  • 山水墨點染 意造境生---畫家林德坤寫意山水畫欣賞
    山水墨點染 意造境生---畫家林德坤寫意山水畫欣賞 2020年10月17日 18:5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寄情山水,以山水抒情,春夏秋冬,不一樣的山水,不一樣的情。 作為中國當代畫壇上的實力派畫家林德坤筆下的寫意山水畫,風格多樣,自然一體,渾然天成,樸素地體現了「仁者樂山,樂者愛水」的中華情結,滲透出濃濃地「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人文精神,一動一靜的描繪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備受關注與追捧。接下來易從網帶你一起欣賞幾幅當代實力派畫家林德坤新品力作,帶你感受老師的藝術世界!
  • 南嶽衡山:唯有南嶽獨如飛
    南嶽大廟位於南嶽古鎮北端,赤帝峰下。東面有八個道宮,西面有八個佛寺,這正好印證了道教崇尚「紫氣東來」,佛教推崇「西方極樂」的宗教規制,充分體現了南嶽道、佛共存一山,共融一廟,共尊一神的獨特宗教文化特色,為中國乃至世界名山所罕見。
  • 湖南被忽視的千年古剎,曾是道教福地,也是南嶽最早的古剎之一
    位於湖南衡陽的上封寺就是湖南一處被忽視的千年古剎,它是道家福地,也是南嶽最早的古剎之一在隋朝以前,這裡的名字叫光天觀,是道教的第二十二福地,如今的上封寺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寺院,距今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
  • 南嶽大廟介紹 燒香祈福聖地
    殿宇周邊還雕刻有山水、龍鳳、花鳥等浮雕,而其中以八百蛟龍護南嶽為最大特色,無論殿宇的梁柱、屋簷,還是柱基、神座,乃至門框、鬥拱,神態各異的蛟龍,隨處可見,整個大廟仿佛成了一個龍的世界。所有這些裝飾浮雕刀法剛健、線條流暢、構圖奇巧、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大殿四周有花崗石鉤欄,126個石柱上雕有獅、象、麒麟、形態可掬。144塊漢白玉欄板都是雙面浮雕,刻有《山海經》上的神話和歷代傳說典故。
  • 冬季到南嶽來看雪 南中國最美的霧凇
    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嶽為好,南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有「南嶽獨秀」之美稱。南嶽還有另外一道人文風景,那就是每年來南嶽朝聖的香客一年四季絡繹不絕,富有特色的朝香裝束成為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惟有南嶽獨如飛
  • 道教常識:五嶽大帝是哪幾位神仙?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道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無論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還是地上的山川河嶽,亦或是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都有對應的神靈。道教的神仙體系較為龐大和繁雜,道教將神分為自然神和人格神。在往期小編為大家介紹了很多道教的神明,本期就跟大家聊聊自然神之五嶽大帝。
  • 風起南嶽,雁舞衡陽
    衡陽因地處南嶽衡山之南而得名,雅稱雁城。衡陽是一座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以其山川秀麗、自然資源豐富飲譽天下。(內附自助遊計劃,喜歡的小夥伴記得收藏分享哦!)01必遊景點推薦衡山風景區:五嶽名山之一,可春賞奇花、夏觀雲海、秋望日出、冬賞雪景,擁有眾多佛教、道教遺蹟
  •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安邦護國大天尊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安邦護國大天尊 南嶽大帝又稱南嶽聖帝,全稱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是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而南嶽大帝為古代中國神話人物之一。如今,在衡山景區有兩座標誌性的南嶽大帝像,一座位於祝融峰頂的老殿,一座位于衡山腳下的南嶽大廟。
  • 千古奇觀 南嶽衡山一山四教 和尚道士住一廟
    東漢末年,道士張道陵將道教傳入了南嶽衡山。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宣揚陰陽八卦、長生不老之術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以前,南嶽是道教的天下,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師率徒眾40餘人,自河南潢川大蘇山到達南嶽,在擲缽峰下創建大般若寺,也就是現在的福嚴寺。
  • 嶽麓山上的道教古蹟—雲麓宮
    嶽麓山位於湖南長沙湘江西岸,屬南嶽衡山,古人把嶽麓山列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稱之為靈麓峰。《南嶽記》載:「南嶽周圍八百裡,回雁為首,嶽麓為足。」故名嶽麓。據道書記載這裡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二十三福地,名為「洞真墟」,由西嶽真人韓終管治。現存道教古蹟主要有雲麓宮。
  • 南嶽衡山的奇觀
    這不,國慶期間能夠在五嶽之南嶽看到日落雲海、晚上雲海和日出雲海也算是一件很開心的機遇了。南嶽衡山海拔1300米左右,一年四季當中雲海的出勤率並不算高,但這裡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古代帝王將相以及貴人都熱衷於到南嶽進香朝聖,《南越傳奇》講述了許多有關衡山的神話故事,其中有祝融取火和發明保存火種的方法的故事、搖錢樹的故事、神仙化作樵夫的故事都是人們喜愛看的。
  • 南嶽大廟及南嶽五大叢林
    6點乘站前巴士(13元),7:15到南嶽。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傳說。一產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頭化為東嶽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腹華為中嶽嵩山,右臂化為北嶽恆山,左臂則化為南嶽衡山;另一說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式追趕仙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便繪有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也因山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