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餘額」不足,不少家庭裡的「補作業大戰」正如火如荼。記者調查發現,在一眾常規作業中還有一些「另類面孔」,它們備受學生歡迎,家長更無需催促。這些不用補的作業,讓孩子們在書本外收穫頗豐。
【興趣】
八百字任務「文思泉湧」超額到兩千
在初中生寒寒看來,什麼作業也比不上自由自在地玩耍讓人愉快。不過今年暑假的歷史作業——「參觀一個博物館並選出其中一件文物,寫一篇故事」,倒是意外勾起了他的濃厚興趣。
挑了個最熱的天兒,寒寒和好朋友青青跑到軍事博物館,兩個小男孩對著櫥窗裡各個時代的「長槍短炮」流了半天「哈喇子」。一回到家,寒寒就以「五胡亂華」為時代背景,選了火繩槍這件文物,創造了一篇特種兵穿越時空拯救中華文明的故事。「老師只讓我們寫八百字,我文思泉湧,兩千字都擋不住!」寒寒笑言,這大概是自己做過最「爽」的作業了。
雖然有點心疼被「浪費」掉的一天時間,寒寒媽媽倒也驚訝於孩子能夠認認真真在網上查閱半天五胡亂華前後的歷史資料,同時她也有些期待。「他平時特別不喜歡學歷史,就怕背。要是以後學習都能採用這種方式,考試的時候也讓孩子們評點一下歷史事件,也許會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剛讀完一年級的包包,這個暑假則要完成「學做一種飯菜」的廚藝作業。出於安全和方便考慮,包包媽媽給孩子報名參加了三次活動,分別學習做莜麵魚、月餅和披薩。幾次課程下來,做月餅成了包包的最愛。包包媽媽還專門購買了食材,又在家裡和孩子做了兩次。「做出來的月餅很衛生,我們玩得也開心,惟一的『壞處』就是吃多了月餅有點兒發胖。」
調侃之餘,包包媽媽頗為讚賞這份廚藝作業。「小學生的作業就應該是這個方向,鍛鍊孩子動手能力,生活能力,也讓父母有機會和孩子們一起活動。何必總是重複背誦或者書寫,孩子開心地過一個暑假也許是更有效的充電。」
【堅持】
每晚三公裡「花式跑圈」成就滿滿
這幾天,四年級的鵬鵬正「埋頭苦幹」補著暑期作業。而和書面作業相比,鵬鵬媽媽表示唯一讓她覺得放心,不用盯著就能完成的「作業」,是鵬鵬武術社團安排的每周三次三公裡跑步。
在鵬鵬媽媽印象裡,鵬鵬每周跑步次數遠超三次,基本上只要在北京,每晚都會下樓跑步。「他們社團裡還有兩個孩子也住我們社區,三個孩子約好每晚八點一起沿小區步道跑三圈,總共三公裡出頭,從來不用家長陪著。」有時她從陽臺上看幾眼,發現孩子們不光認真跑圈,還會自發進行加速跑訓練,常常自己加難度,蹦半圈或者高抬腿跑半圈。
雖然只有三個孩子,仍然在父母引導下建立了值勤制度。每天由一名小隊長負責召集隊友、帶隊跑步,還可以對跑步內容進行微調。「正常跑兩圈半之後,最後半圈就是『花式瘋跑』。有幾天還要求帶球跑,跳繩跑……選擇哪種跑步方式,都是值勤小隊長的權利,其他小夥伴必須跟隨。不管什麼形式吧,鍛鍊效果是有了。」鵬鵬媽媽表示,偶爾三對家長也會跟著孩子們一起下樓,主要為了提醒孩子們跑步後進行拉伸,保持好柔韌度。
鵬鵬媽媽十分認可這項跑步「作業」,它不僅讓孩子在假期裡也能保持身體健康,更給孩子很多有益的影響。「比如學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獲得堅持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有機會在假期中依然和小夥伴們保持溝通,一起玩耍。」這一過程中,雖然家長較少下樓陪同,但也需要提前定好假期鍛鍊時間,規劃孩子們的日程,在他們犯懶的時候「推上一把」。
【實踐】
「環保課堂」打開多學科知識面
「以前啊,幾乎每個假期,孩子都有社會實踐作業,完成這項作業基本上是要靠社區組織活動。」菲菲媽媽坦言,這幾年她已經帶著女兒參加過打掃衛生、寫春聯、朗讀會等不少社區活動了。「但都是打卡性質的,有時候對孩子反而是種負面影響,讓她產生應付了事的心態。」
今年暑假,菲菲媽媽則為社區舉辦的環保課堂點讚。一系列環保課程,內容格外豐富,深受孩子們歡迎。「比如垃圾分類,不光講具體分法,志願者還帶著孩子們學習地球為什麼變暖,各種能量如何轉化等等。孩子回來給我講她學到的內容,包括地理、化學、歷史、生物等各個方面,我都感覺知識面一下子開闊了很多。」
也是因為這些環保課程,菲菲媽媽改變了對社會實踐作業的看法。「光從書本、學校或者家長這裡學習知識確實有限。通過社會實踐,孩子們能接觸到大學生志願者、接觸到社會,對他們是一種鍛鍊。」
和菲菲類似,嘉嘉的暑期作業中,也有學習垃圾分類的相關要求。報名參加環保藝術節的嘉嘉,參觀了再生資源廠和再生水廠,了解到生活垃圾是如何再利用的,以及親眼目睹髒水變成綠化中水的全過程。
此外,嘉嘉還和父母一起,在家裡進行垃圾分類的嘗試。「塑料外包裝、吸管、紙質外包裝盒這些東西,以前我們都沒有注意分離,這次專門把它們單獨收集起來,再扔到樓下垃圾桶,盡力給垃圾分揀員減輕點工作量吧!」嘉嘉媽媽認為,這項作業沒有增加孩子額外負擔,又為孩子開闊了視野,更給成年人帶來改變的機會和動力。「當然,這需要父母用心給孩子選擇完成這類作業的方式。所以也希望各個機構能關注到孩子假期這個時間段,多組織一些質量好、收費合理的實踐活動。」
【成長】
贛南行讓孩子「知道並戰勝苦」
女兒已經從贛州回來半個多月了,但黃靜發現,提及與當地小朋友們一同度過的那幾天,她依然有著說不完的話。
今年暑假,黃靜的一個朋友提議,想組織孩子們去贛南地區與當地留守兒童聯誼,共同學習、勞動。「希望創造一個機會讓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知道並戰勝苦,同時作為獨生子女,集體生活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互相包容扶持的意義。」
這個念頭隨著感興趣的家長們的加入,愈發完善起來。經過多方聯絡、溝通,終於得以在7月底成行。總計10個孩子,年齡在8-13歲之間,由4名家長帶領,坐了一天一夜臥鋪火車,到達了贛州會昌縣的莊埠鄉。
在鄉中學校外輔導員召集下,當地留守兒童和北京孩子們交上了朋友。接下來的一周,大家一起聽老師講贛南歷史,遊覽漢仙湖和漢仙巖,一起去敬老院做慰問演出,然後清掃院落,還一起採茶、收花生、去瓜地裡拔草、追雞攆鴨……
「出發前一周我們開了個會,對孩子提出了相關要求。比如要自己整理行李做清單,要給小朋友準備一份禮物,每天都得寫日記,還要選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做個PPT給當地孩子講,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作為同去的4名家長之一,黃靜印象尤深的是自主講述環節,從北京小吃到北京文化,從人工智慧到5G時代,從名勝古蹟到國外風光……北京孩子們依次上臺,為莊埠小朋友講了一晚上,氣氛特別熱烈。
當然,活動開始時也免不了有「意外」狀況。入住宿舍當晚,就有三個孩子哭著表示想回去。「條件確實簡陋。木板床特別硬,這麼熱的天沒空調,只有一個吊扇。南方蟲子多,最小的蟑螂都跟鵪鶉蛋那麼大……」黃靜坦言,即便早就告知過是這種情況,沒有真正經歷,可能孩子的思想準備還是不夠。但經過幾位家長的安撫勸說,又與當地小朋友有了接觸,玩在一起,孩子們都克服了困難。
在黃靜看來,這一周的經歷確實讓女兒觸動很大。「回來之後她常說,贛南的小朋友真的很棒,條件艱苦還那麼努力,那麼優秀。我們再說到一些辛苦勞累的事情時,她也比較容易接受,自己還說,沒事,比這個更辛苦的我都去過呢!」除了身心得到錘鍊,聯誼還讓女兒保質保量完成了好幾項暑假作業——「地理要求做一份地形地貌手抄報,她順理成章選擇了贛州。歷史要求參觀一個博物館做手抄報,她寫的是瑞金革命紀念館,結合實際而且有真情實感。」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魏婧 周明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流程編輯: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