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景觀覽勝:促進文化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搖籃——聖保羅教堂

2020-12-11 國內景觀覽勝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講一講澳門的聖保羅教堂。

澳門最有名的古建築,就是大三巴牌坊,它處在澳門鬧市區的中心地段。澳門人將大三巴稱為牌坊,其實它並不是中國傳統古建築上的那種幾根大石柱子上橫架起石樑的樣式,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用來光宗翅祖、留名萬世的建築物。 那麼,大三巴牌坊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築物呢?它實際上是一個宗教性質的建築物,目前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原先大教堂遺留下來的一個前壁,既不是當初大教堂的大部更不是當初大教堂的全部。

凡是到澳門去過的人都會聽到當地一句十分流行的話:「不去大三巴,就不能算到過澳門!」並且,大街上的旅遊廣告也寫下了這樣的字句:「來澳必遊大三巴」。大三巴是澳門聖保羅教堂的殘存物,清朝的(香山縣誌》等有關古籍將其稱為「三巴寺」。所謂「三」,就是SAO的譯音,「巴」則是PAULO的合拼譯音,因此,「三巴」其實就是「聖保羅」的譯音,是中國式的讀音方法。在這個詞前面加上一個「大」字,共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說明這座建築的規模十分宏偉,其二是是為了與澳門當時另外的一個「三巴仔教堂」相區別。天長日久,聖保羅教堂的正式名稱被人們漸漸疏遠,而「大三巴」這個人們約定俗成的用語卻反而流行起來了。

大三巴牌坊就建築在一個高臺上,其正面共有七十級相當寬闊的石質臺階。這些臺階連成一體,氣象非凡,對遊客具有特別的吸引力。最近幾十年以來,由於澳門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比較頻繁,所以,大三巴寬闊的臺階便經常成了人們演出的絕好場地。在這兒,外地的遊客可以經常看到諸如武術表演、葡國土風舞蹈以及中國民間最具特色的獅子舞。每當演出的時候,大三巴的臺階便自然成了觀眾的臨時看臺。建築雄偉的大三巴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建築結構要比中國內地的牌坊式建築複雜得多。從外形上來看,大三巴有點類似穀倉的形狀,總共分為五層,高二十七米、寬二十三點五米。下面兩層有左中右三個門洞。每層又都有一些石柱,而且石柱之間還有許多宗教藝術雕塑。

聖保羅教堂與一般的純宗教性教堂不大相同,它原來是澳門歷史上一所最早的宗教大學。如果對澳門的歷史稍有研究的人便會知道:澳門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並不是一九八一年創辦的東亞大學(現名澳門大學),而是早在一五九四年十二月一日就由小學規格的聖保羅公學升格而成的聖保羅學院(一五九四年至一八三五年)。

一五九三年,耶穌會東方視察員兼副主教範禮安向羅馬耶穌會總會長建議並請求:在澳門創辦一所大學,專門培訓進人中國內地以至日本等東方國家傳教的耶穌會士,以便進一步開展傳教活動。經過批准,果阿耶穌會會長魯得拉斯於一五九四年十二月一日委託貝勒茲、代塞拉和平託等三人,將原來只有小學規格的聖保羅公學擴大並升格為大學規模的聖保羅學院,同時正式註冊成立,這就是澳門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也是中國土地上以至遠東國家的第一所西式大學。

從時間上講,聖保羅學院要比日本東京大學的創立(一八七七年)早二百八十三年,比中國大陸最早創立的近代式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一八七九年)要早二百八十五年。

當時,聖保羅學院根據在中國傳教的需要來進行課程設計,共開設了中文、拉丁文、哲學、神學、數學、天文學、物理、醫學、音樂、修辭學等。其中,中文課程是最重要的必修課,不僅每個學生要學,而且中文的學時還算是最多的。由於中文在中國乃至在東方都是傳教的必備工具,所以不只是聖保羅學院的學生要學習中文,甚至連學院裡的教授也要學習中文。例如:埃羅略即是當時學院的著名教授,同時他又是學院的畢業生,並且他的名字還曾經被列人聖保羅學院的畢業生名冊之中。由於許多東來的耶穌會士在歐洲就已經具備了比較高的文化知識和宗教理論水平,所以他們到澳門的聖保羅學院,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和掌握中國的語文和文學。

聖保羅學院招生的主要對象是歐洲的耶穌會士,其次是中國和日本的進修生。在一六六0年的時候,在規模宏大的聖保羅學院中,耶穌會士竟然多達八十人以上。據統計,後來曾經在學院攻讀並且畢業而進人中國傳教的歐洲耶穌會士達到二百人左右,有年代可考者有一百二十二人,佔畢業人數的百分之六十。

聖保羅學院為了保證當時的教學和研究的需要,曾經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圖書館,能夠藏書四千多冊,這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遠東地區收藏西方書籍最多的圖書館。實際上,當時的聖保羅學院已經成為歐洲耶穌會士進人中國傳教的訓練基地。正是由於有了這些熟悉中國語言、禮儀和習俗的傳教士進人中國內地從事傳教活動,所以才使得中國內地特別是華南一帶的居民不斷地湧人澳門,到教堂裡面進行洗禮和做禮拜。

聖保羅學院雖然創立在面積較小的澳門,可是如果我們從它的經費來源、課程設置、師資力量以及招生的對象和學生的畢業去向來分析,這所學院實際上在當時已經是一所具備了相當水平的國際性大學。

值得一提的是學院的畢業生為了傳教活動的需要,他們通常都要利用自己所學到的中國文化和知識,努力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歐洲向他們本國介紹並傳播中國的文化,這樣就激發起了歐洲各國近代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的興起。同時,這些傳教士也把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介紹並傳播到中國來,從而促進了中國近代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所以我們可以說,聖保羅學院在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搖籃。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海外華文作家聚首荷蘭 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
    ,來自17個國家58位華文作家共同聚首荷蘭,就如何在海外發展華文文學創作共同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本次會議的召開對加強荷中兩國文化交流和合作,對促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發展,提升中國文化和世界華文的國際地位,特別是為中荷兩國建交40周年奉獻了一份厚禮。
  • 馮佐哲 || 明清時期的北京教堂與中西文化交流
    [2]明清以後,作為全國的首善之區更加得以發展、保護,許多文物古蹟至今還保存完好。宮殿、園林、廟宇、陵寢舉目皆是,就連基督教教堂也還保存不少,今天已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本文試就北京教堂的建立,以及傳教士的活動,闡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據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基督教大約產生在公元4~66年之間。
  • 中華景觀覽勝:興建於1603年的澳門聖保羅教堂,是獨特的藝術珍品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澳門著名的聖保羅教堂。澳門聖保羅教堂的興建,是在該教堂揭幕之後的一六0三年開始的。根據有關資料顯示,這項工程從一六0三年一直延續到一六三七年。可惜的是,這項工程實際上並沒有最終全部完成,仍然缺少了保羅和司徒彼得的塑像沒有建造。
  • 倫敦:倫敦塔橋、聖保羅大教堂、白塔,感受更多的西方文化
    十九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倫敦塔橋、聖保羅大教堂、白塔等景區。
  • 管風琴:中國社會的變革與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者
    由於其宏大悠遠的琴聲,管風琴在西方文化中最早用於教堂活動,後來逐步普及到音樂廳。自17世紀初管風琴隨著西方傳教士首次傳入我國以來,管風琴在中國已經有四個世紀的歷史,期間經歷過多次興衰起伏,背後折射了不同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革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度。
  • 中西文化交流下,中國當代水彩畫有哪些發展和創新?
    中西文化交流下,中國當代水彩畫有哪些發展和創新?近幾年,中國水彩畫的創作逐漸走出國門,畫家經常參加國際性的水彩畫展,國際水彩展的創辦增進了世界各國畫家的交流,使畫家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推動水彩藝術多元化的延續發展。
  • 正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西文化交流
    傳統文化問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文化界討論的「熱門」問題。尤其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討論,又是這「熱門」之中的興奮點。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之中,那些引經據典的成分,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傳統文化固然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精神支柱,但現實生活必然要衝擊、改變舊傳統。因此,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成就,同時發揚固有的優秀傳統,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惟一出路。
  • 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是清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嗎?
    『西洋樓』曾被稱作『東方凡爾賽』,實際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還有的學者認為,圓明園西洋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是中國大規模仿建歐式園林和建築的代表性成果,有『東方凡爾賽宮』之譽,在世界園林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筆者認為,這一結論有些言過其實。
  • 第四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肇慶學院舉行
    12月3日至4日,由中國明史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肇慶學院與中國明史學會利瑪竇分會承辦的第四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肇慶學院舉行,來自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以及國內多所大學的6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的交流
  • 倫敦:倫敦塔橋、聖保羅大教堂、白塔,感受更多的西方文化
    十九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倫敦塔橋、聖保羅大教堂、白塔等景區。
  • 交融中西文化 發展創意經濟
    早年,中山北路沿街中西式建築混搭,銀行、報社、書局、百貨鄰裡相望;中西文化在這條老街上交融,相繼建造了天水堂和天主教堂。而司徒雷登也曾居於耶穌堂弄。  2008年底,杭州市委、市政府確定南宋御街「中北創意街區」的方案,下城區當即委託中國美術學院編制創意街區的整體發展規劃。這是一個希望把歷史的經典挽留在原地,用創意去延續未來的規劃。
  • 中華景觀覽勝:興建於1603年的澳門聖保羅教堂,是獨特的藝術珍品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澳門著名的聖保羅教堂。澳門聖保羅教堂的興建,是在該教堂揭幕之後的一六0三年開始的。根據有關資料顯示,這項工程從一六0三年一直延續到一六三七年。可惜的是,這項工程實際上並沒有最終全部完成,仍然缺少了保羅和司徒彼得的塑像沒有建造。
  • 大國醬鄉亮相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上海之夜助力中西文化交流
    致力於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積極推廣中國文化文明與世界文化文明對話交流,踐行「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對話互鑑,增進各國加深了解,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共享共榮。 中西文化交流 全球甄選盛宴 醬香中國之禮 據悉,大國醬鄉被組委會甄選為2020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上海之夜官方指定用酒,作為中國酒文化代表亮相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上海之夜助力中西文化交流。
  • 中西文化文學交流高峰論壇荷蘭舉辦
    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推廣華文文學、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作為荷蘭華人僑社慶祝中荷建交4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中西文化文學交流高峰論壇日前在荷蘭代爾夫特市舉辦。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弘揚中華文化文學」。
  • 英倫之行(五、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聖地,世界第五大教堂。由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築家克里斯多福·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末完成這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整整花了35年的心血。聖保羅教堂另一個建築特色,是少數設計、建築分別僅由一人完成,而非歷經多位設計、建築師的教堂之一。
  • 孫女眼中的蔡元培:接納了康德的美育思想,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遊學中,與傳統文化完全不一樣的新思想刷新著蔡元培的認識,與此同時,當地的環境氛圍也時不時地對他產生影響,進而促使他不斷反思。他特別喜歡歐洲的環境,期間經常去聽音樂會、歌劇。他甚至覺得,聽歌劇是他學習語言一個非常好的手段。在旅行過程中,他還會去博物館、美術館。
  • 魅力澳門:中西文化的美妙碰撞
    自400多年前開埠起,中西文化在澳門不斷碰撞交融。地標性建築大三巴牌坊,正式名稱其實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2005年,風格獨具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澳門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  喜逢好時光,蓮花吐芳華。
  • 中西世界的「萬花筒」 文化澳門風景正好
    文化澳門 風景正好  本報記者 汪靈犀  澳門是一座文化城市,歷史和文化是澳門的財富。幾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嬗變,賦予澳門獨特的文化魅力。  回歸祖國後,得益於「一國兩制」安排,澳門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交相輝映,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和諧共處。
  • 澳門歷史城區,中西文化的匯聚之所,宗教文化濃鬱
    澳門歷史城區在國內歷史城區可以說是澳門歷史的代表性地點,想要了解澳門四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必然就要到這裡來轉上一圈,澳門歷史城區不但是年代最久遠的國內歷史城區,同時它還是國內罕有的以西式建築為主,中式建築、中西結合建築為輔的歷史城區,這也體現了四百多年的發展特點,就是西方文化在這裡的充分發展以及與澳門本地東方文化的相互交融。
  • 中西文化交流 讓世界遇見佛山非遺
    中西文化交流 讓世界遇見佛山非遺 2020年12月07日 10:26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