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有詞云:「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作為一個普通且平凡的人,我們如何在這並不如意的歲月中體驗到獲得感、成就感?
這是一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有些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得到答案。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目標不同,這個答案也因人而異。
站在2021年新年的起始。以我目前的人生體悟,大概是: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調整心態,重新出發。
01你無法接受的不完美可能只是對現實的逃避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一些對話:
「要是我高考時,在努力一點就好了,不至於現在活得這麼艱難!」、
「要是我之前不選擇這份工作,我現在可能就不會這麼頹廢。」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劉同在《我在未來等你》這部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大意是:
我們都曾經遺憾18歲的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夠接納那時的自己,但是真正地回到18歲,可能會發現,那個時候的自己已經拼盡全力,要比現在的自己更努力。
而《我在未來等你》講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36歲的郝回歸是一名大學老師,他性格懦弱,事業上碌碌無為,愛情上沒有勇氣。
他把自己這一切都歸結為18歲時候的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優秀,把這一切都歸結為母親嚴苛的家庭教育。
偶然一個機會,他回到過去成為了18歲自己的班主任(書中人物「劉大志」)。在深入相處之後,才發現,18歲的自己遠比36歲的自己優秀。那時候的自己有勇氣去愛,有勇氣去拼搏。
故事的最後,郝回歸才明白:自己一直對於過去的自己耿耿於懷,並不是因為過去自己的差勁,只是他不想面對現在不堪的自己。
現在36歲的他,沒有了去愛的勇氣,沒有了向上拼搏的動力,連友情都被自己搞得一團糟。
我們大多數人都如郝回歸一樣,對於過去的自己,對於不完美的曾經怨恨,發洩,但是如果我們真有機會重新回到過去,或許會發現那個時候的自己已經做到了最好。
我們之所以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是因為過去的自己多麼差勁,而是因為現在的我們一直在逃避現實。
02悅納自我,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接受過去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接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這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很難了,但是做到這一點仍是不夠的。
我們還需要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最近一期的《十三邀》中,許知遠邀請羅翔老師做客,羅老師在節目中講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畫不出那個完美的圓,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完美的自我雖然是理想化的產物,但是我們仍然要在現實生活中追求完美。因為對於完美自我追求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拼搏努力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收穫的過程。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只要盡力而為,盡力做到完美就可以了。
因為已經拼盡全力,所以對於那些遺憾的結果,對於不完美的自己,也能坦然接受。
文/二十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