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臨汾吉縣縣城西北部30公裡左右的地方,和壺口瀑布為相鄰,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山——人祖山。這座古老的山,卻是山西眾多山丘中,最為獨特的一座,203多平方公裡的大山中,蘊含著許多的傳說和盪氣迴腸驚心動魄的歷史戰爭故事,經過歷史的衝洗沉澱,孕育出自己那份獨有的文化韻味和蓬勃向上的朝氣。
關於這神秘的人祖山,最初記載在《史記》中,記載著本是一片荒蕪之地,晉文公曾在此居住,但未詳細記載其名。直到公元527年《水經注》中記錄為風山,人祖山的命名就是關於女媧,傳說女媧為人之祖,便改名人祖山。人祖山的風景秀美,但因為名氣不顯,所以來這裡都大多是當地人,外地遊客很少有人知道。
在人祖山的主峰之巔上有一座特別的寺廟廟,佔地1400多平米,裡面本來建設有多種建築,但可惜的是現在僅存在有女媧宮、伏羲殿、地藏殿等,是國內少有的女媧伏羲廟,在廟西南處至今矗立著若干碑刻,在碑刻石上有一處石窩,傳說是伏羲爺爺與女媧娘娘洗漱時的天盆。在廟東部一處山崖上,刻有「伏羲巖」三個大字,另一處則刻有「捨身崖」,但很遺憾的是,在當地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獻典故記載。
伏羲殿坐東朝西,是窯洞無梁式的建築結構。分為明、次三間,明間設做門,其餘兩間為窗,明間後壁設有神臺、神龕。供奉的主像便是伏羲,但年久失修,主像面部已經脫落,傾斜著,這裡是整個寺廟是損壞最嚴重的地方,雖然說這裡被破壞嚴重,但是來這裡上香的當地人非常多,也會有一些熱愛歷史的旅客到訪。
最為人震撼的是在伏羲廟後部,盡保留著一塊巨碑,石碑上的文字因為歷史久遠又經歷風吹雨打,已經很難看清了,但「重修伏羲廟記「七個字任很清晰可見,但對於這座古老建築的初建時期,由於歷史悠久至今未查詢到相關記載,但慶幸的一次文物清理中,在伏羲殿前發現了5處柱基,是早期石碑所用,從留下的文字來看,早於明代萬曆年,在明正統年間,先後兩次進行過維修和添建。在明朝正德年間,天火燒了廟堂九座,同年五月雷擊伏羲廟,整座廟宇幾乎全部被焚燒殆盡,六月重新修復。
女媧宮就身處伏羲殿背後,是典型的明代風格的建築,宮內設有神臺、神龕。在專家對宮內建築進行清理時,發現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在一處清理中發現,發現了人骨,經檢測已距今有6000多年,雖然關於人骨的來源一直沒有具體的確認,但是當地很多人都認為既然人祖廟是最早的祭拜女媧伏羲的地方,那麼這個人骨可能就是伏羲女媧骨。
在當地人的傳說中,伏羲和女媧就是在此處制婚姻之禮數,山中還有與女媧伏羲相關的穿針梁、伏羲巖等石刻。雖然這些傳說聽著很荒謬也沒有任何確鑿地證實,但是也因為這些傳說,這座寺廟的香火被慢慢的延續了下來,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這座「最尊貴」的廟殿,雖不是最華麗的,但卻是最難得的,信仰者都是真心誠意的平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