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有座供奉人祖的「哥姐廟」,中秋月圓之夜祭祀伏羲女媧

2020-12-24 聲宏紫閣

河北趙縣城北十五裡有個雙廟村,又稱龍泉古莊。這個古老村莊裡保留著豐富珍貴的遠古伏羲女媧文化遺存。在雙廟村北200米處,原有東西並排的兩座廟,當地人稱「哥姐廟」,雙廟村即因這兩座廟而得名。傳說兩座廟背南面北,原來四周還建有圍牆,佔地約十幾畝,北面有壯觀的山門,還有茶房、鐘樓;廟前庭院當中有一口古井,井上覆有兩重簷八角琉璃瓦亭,廟後庭院還有大殿和東西配殿。整個廟堂規模宏偉、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是古趙州城北較大的一組古建築群。

「哥姐廟」當地人叫「哥哥姐姐廟」,也叫「人祖廟」、「龍泉廟」。清代,古廟山門上還懸掛著刻有楷書「人祖廟」三個大字的匾額。山門內並排的兩座廟,東西相隔僅五步,東邊廟內奉祀「哥哥",也叫「龍哥」,西邊廟內奉祀「姐姐」,也叫「龍姐"。這是人們通俗的叫法,而一些識字有學問的人則說,這廟內分別供奉的是伏羲和女媧。兩座廟內的神案前各有一口磚砌小井,廟內二井與庭院當中的井均相距10米,呈等邊三角形排列,故有「五步兩座廟,十步三眼井」之說。

歷史上,「哥姐廟」香火旺盛,日常香客不斷。每年八月十三至八月十五都要過廟,有戲曲、廣場舞、歌舞以及民間文藝表演,十五晚上還有大型祭祀活動。2001年,村民自發重建了人祖廟。

此外,雙廟村有農曆三八大集,村內臨街商號店鋪連接,市面繁華,商賈雲集,「哥姐廟」及其中秋廟會和雙廟大集,在周圍幾縣、方圓百十裡非常有名,直到建國初期,仍是冀中一帶有名的糧食、棉花、油脂交易加工集散地。

二十世紀初葉,由於兵連禍結,政局動亂,民不聊生,「哥姐廟」逐漸衰落,廟堂建築陸續傾圯,無人顧及修繕。大約到「七七事變」前,「哥姐廟」被全部毀壞,夷為平地,只留下一片碎磚瓦礫向人們傾訴歷史滄桑。

半個多世紀以來,雙廟村的「哥姐廟」雖已不復存在,但有關伏羲女媧的民間故事在這一帶村莊仍廣為流傳,這些豐富的口碑資料,傳遞著古老的文化信息、文化特徵和歷史內涵。

相傳,很早以前,世界上到處都是洪水,泛濫成災。伏羲和女媧還有一個小妹妹叫伏金,他們三個人乘坐一隻大葫蘆順水漂流而來,到了雙廟這地方,看到水草豐美,水裡還長著許多五色糧食穗兒,就招來成千上萬隻鴿子,把淹沒在水裡的五色糧食穗兒叼到岸上晾乾留下了籽種,後世才有了五穀雜糧。伏羲他們三人就在此定居下來。由於五色糧食在水裡泡的時間長,水都變成了紅色,鴿子從水裡來回往岸上叼糧食,把腿都泡紅了,所以,直到現在,無論什麼色的鴿子,腿都是紅色的。另外,鴿子有能吃能吐的功能,其他鳥類都比不了。鴿子算是為人類立了一大功。

還有一種傳說,說是伏羲女媧和伏金三個人乘坐大葫蘆,順水漂流來到這裡,看到有三個泉眼往外冒水,水大得都成了災害,他們三人就從葫蘆上下來,分別坐在三個泉眼上,堵住泉眼,鎮往了水災,等大水退去後,他們就把三個泉眼砌成了三口水井,不讓它外溢。後世人們就在井上分別建了廟,供奉伏羲、女媧和伏金。

只是伏金的廟在河北岸,伏羲女媧二人的廟在河南岸,相距一裡地,所以,當地又有「一裡三座廟」之說。這些民間傳說在雙廟村一帶流傳很廣,充分說明伏羲文化在這裡有較深厚的底蘊。

雙廟村本身就是個非常古老的自然村落。1971年,趙縣文物部門在雙廟村東發現並挖掘了商周遺址。遺址呈正方形,邊長的24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深1.6米。在遺址內發現多處灰土,灰坑和燒土遺蹟以及大量陶片,還有多座古墓葬。在遺址中部出土了成組的青銅器具,主要有饕餮紋銅觚,竊曲紋分檔鼎,蕉葉紋爵,還有兵器銅曲內戈,玉石器有瑪瑙環、玉環、穿孔磨光石器以及陶豆,筒瓦等商周、戰國時期的器物。1989年,又出土了暗龍紋磨光陶壺、陶鼎、鋼帶鉤等春秋戰國時期器物。

這些出土的青銅觚、銅鼎、銅爵,經文物專家鑑定,為典型的商代青銅器,距今約3100年至3300年。因此斷定此地為商代人聚居的村落,而且比較繁華。文化延續歷西周、春秋、戰國至宋代,時間長達2000多年。

在雙廟村村西350米處,有一個很大的沙坑,地表2米以下有厚達十多米的沙層,這顯然是一條古河道,可以充分證明雙廟村確實是在古河道旁逐漸建立起來的個古老村落,這完全符合古人類選擇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以求生存的條件。

伏羲女媧作為傳說中肇造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比崇高的,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但到目前為止,伏羲文化研究還很薄弱,資料也很有限,只能靠全國僅有的幾處典型遺蹟和各類傳說。比較定型的說法是伏羲出生在甘肅天水,生活在河北新樂,死於河南淮陽。而趙縣雙廟村伏羲文化遺存無疑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

相關焦點

  • 太昊氏碑記、伏羲廟碑記(菏澤)、女媧氏碑記、炎帝廟碑記
    漢先立伏羲廟,後起三皇廟,奉伏羲、女媧、炎帝,天下尊崇也。上古書《河圖》云:「有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山海經》:雷澤中有雷神,即龍也。大人跡,居住雷澤周圍以龍為圖騰雷神氏之人跡也。華胥,以鳳鳥為圖騰太昊氏之女也。龍族男合鳳族女,生伏羲,華夏人之共祖也。祖,父之父也,知自伏羲始上古社會由母系氏族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形態,在考古學上與北辛文化晚期相對應。
  • 山西臨汾「最尊貴」的廟,裡有女媧伏羲骨,至今已有6000多年
    直到公元527年《水經注》中記錄為風山,人祖山的命名就是關於女媧,傳說女媧為人之祖,便改名人祖山。人祖山的風景秀美,但因為名氣不顯,所以來這裡都大多是當地人,外地遊客很少有人知道。在人祖山的主峰之巔上有一座特別的寺廟廟,佔地1400多平米,裡面本來建設有多種建築,但可惜的是現在僅存在有女媧宮、伏羲殿、地藏殿等,是國內少有的女媧伏羲廟,在廟西南處至今矗立著若干碑刻,在碑刻石上有一處石窩,傳說是伏羲爺爺與女媧娘娘洗漱時的天盆。
  • 天水伏羲廟遊覽隨筆:伏羲所畫八卦及其中的爻,是怎麼演化來的?
    我們今天只要知道以下就可以了:伏羲,因一畫開天創八卦而啟文明先河,學蛛網結繩為罟(gǔ)而始漁獵,刻劃書契以記事而代結繩,開物成務以龍紀官始定圖騰,分地設官而有家庭,稱王一百一十一年,自此人類文明有了傳說或記載,被後世奉龍祖,為三皇之首,華夏人文之祖,享受全球各地華人血脈後裔立廟祭祀。
  • 為什麼民間將女子一生中有幾次婚嫁含蓄地說成吃幾眼井水?
    當地的算命先生為求卦女說卦,若要說到該女一生中有幾次婚嫁,都要含蓄地說命中注定你可能要吃幾眼井的水。而不能直接說出改嫁、再醮等不吉的卦詞,以避免尷尬。以吃井水代言女子嫁夫源自何處呢?這事得從人文始祖伏羲女媧說起。
  • 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探秘天水伏羲廟,感受華夏人文歷史
    伏羲是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 三黃之首,百王之先。是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神奇美麗的土地—天水, 有一座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廟。來此朝拜祭祀「人祖爺」, 在這裡可以看看伏羲廟的花園,博物館,近距離的了解華夏人文歷史傳說在這裡的真實再現。伏羲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天水,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裡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這裡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遺存。
  • 感受鳧山伏羲文化
    從詩中可以看出,巍巍青山,不知始於何年,卻氣象萬千,曲徑通幽,松鶴延年,這裡不僅是祭祀、拜謁伏羲和女媧的活動場所,還是遊人踏青、尋芳、探幽的絕佳勝地。鳧山羲皇廟,又稱伏羲女媧廟、人祖廟,俗稱爺娘廟,位於鄒城市郭裡鎮鳧山西側山腳坡地上,與廟東村東緊鄰,始建年代無考。目前所記最早碑刻為唐太宗年間《玉皇殿題記碑》,題為「大唐太宗皇帝勒令重修尉遲敬德監工」。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裡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三、全國「羲皇故裡」之祭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裡」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
  • 中國的亞當與夏娃——伏羲與女媧
    於是為之建宮立廟,永世享受人間的崇拜。 而女媧與伏羲既為兄妹又為夫妻,《獨異志》卷下:「女媧伏羲造物之時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女媧,生子四,命名萬物。」 就是從前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而天下未有別的人民。女媧兄妹相議想結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
  • 傳說故事:伏羲和女媧
    女媧號稱媧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係,女媧故裡也應在古成紀範圍內。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 ,隴城又稱「媧皇故裡」。
  • 《天下伏羲》:驪山高處的千年人祖廟
    太昊伏羲陵羲皇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因為山路不通,無法從正門進入,我們只能從側門進廟。我們看到廟門兩側分別張貼著「古伏羲畫八卦陰陽已定」、「女媧氏煉頑石補天成功」的對聯,雖然字跡在歲月洗禮中已顯得斑白,但內容依然清晰可見。此外,廟門旁還掛著用玻璃框裝訂的人祖廟簡介。簡介上寫有:人祖廟又名仁宗廟、人宗廟、人種廟。
  • 甘肅天水:伏羲廟
    伏羲作為中國上古時期的第一代帝王,他始畫八卦,造書契代結繩記事,結網罟促漁獵生產,制嫁娶變原始婚姻,作曆法定節氣,以龍紀官,分部治理,嘗百草,作樂章,立佔筮之法,肇啟了中華文明,被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作為羲皇故裡,天水千百年來延續著對伏羲氏的祭祀和對伏羲文化的傳承。
  • 伏羲女媧的神話傳說
    女媧山下(楊雪梅攝)黃河東岸也有座神奇的山峰,與女媧峰遙相輝映,遠遠望去像一個巨人躺在天地之間,他神色剛毅,雙目有神,從肅穆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似乎正在認真的思索著什麼,這就是傳說中開啟人類華夏文明的伏羲,時刻守護著黃河兩岸的萬千子民
  • 伏羲故裡真相:不在天水、淮南,而在山東!且看十一條證據(下)
    筆者認為,此處伏羲故裡就應該在山東的汶泗流域。上篇小文中列出了五點證據,除此之外,尚有六點證據陳述如下。六、從伏羲、女媧的廟、陵和傳說以及漢畫像石看伏羲出自汶泗流域 伏羲、女媧廟雖然各地都有,但真正伏羲故裡的後人祭祖必多且盛。這在汶泗流域體現得較之他處更為明顯。
  • 伏羲八卦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取火種、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歷史。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 情定三月三:伏羲女媧婚育之日,怎成古人擇偶佳期?
    傳說上古時期,洪水泛濫,人類只剩下了伏羲、女媧。他們本為姐弟(或兄妹)關係,《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為了人類的延續,在蛇(或烏龜)的撮合下,姐弟倆滾石磨測天意,然後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於是人間又逐漸熱鬧起來。因為成親那天是上巳節,為了紀念他們繁衍人類的偉大功績,以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人祖爺爺和人祖奶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談情定情的好日子。
  • 在「伏羲女媧圖」中,伏羲和女媧為何手拿圓規和尺子,有何寓意?
    相傳女媧以泥土根據自己的模樣捏成人類,並創建了人類社會,隨後她又制定婚姻制度,幫助人類繁衍生息……女媧是華夏民族的始母神,從古至今深受民間百姓敬畏與崇拜。距今大約六七千年前,人類母系社會達到了繁榮盛況,在母系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最高,因此,創造人類的女媧也被尊稱為「女神」,那麼,女媧有丈夫嗎?當然有,女媧的丈夫名叫「伏羲」。
  • 【博之美物】魏晉棺板畫上的伏羲女媧圖
    王春梅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珍藏有多件新城魏晉墓出土的棺板,棺板上有伏羲女媧圖,構圖形象靈動。  伏羲女媧作為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重要人物,有不少學者對其進行研究。近些年,伏羲女媧考古資料不斷面世,這是對有限文獻資料的補充和佐證。嘉峪關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媧圖,不僅是研究伏羲女媧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河西地區喪葬習俗的重要資料。
  • 女媧與伏羲的故事
    女媧與伏羲的傳說故事在秦安縣各地流傳非常廣泛,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主要內容是兄妹二人顯親峽合婚的傳說故事。此時的女媧已經不是遠古時的女媧,而是人類社會進入父系時代的女媧與伏羲。有一天,伏羲兄妹來到葫蘆河河畔,望著洪水淹沒人類的慘景,伏羲頓生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念頭,但是他的「制嫁娶」是禁忌同母兄妹結婚,伏羲沉思良久,和妹商議說:「你看峽口有兩山對峙,我去東岸山,你去西岸山,各點燃柴禾,向天祈禱,天若願我兄妹為婚配,則煙合;若不許,煙則散。」於是煙即合,兄妹高興至極,以藍天作帳,大地為床,在這山川谷地結為夫妻,繁衍生息,再創文明。
  • 三月十八華夏始祖女媧聖誕,福佑社稷之正神,說說關於女媧的信仰
    廟會時期是女媧信仰習俗集中展現的時候,主要有拴娃娃、開鎖等生育習俗;問病求醫、求平安等求吉避兇習俗;坐夜、撒米麵等敬奉女媧習俗;及與女媧有關的歲時節慶、婚姻習俗等。2006年5月20日,女媧祭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女媧與伏羲,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對這句話的意思我不是很有把握,就不露怯了,但也不認同現存的所有解釋,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女媧之腸」是神,從《山海經·大荒經》的敘述順序來看,這個女媧之腸所在的慄廣之野應該是在西北地區,也就是說,女媧神話很可能是誕生於西北,有一個沿渭水自西向東傳播的過程,而誕生女媧神話的那個氏族可能就是女媧氏,也就是說,女媧是神,但誕生女媧神話的那個女媧氏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