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傳說
古時候,伏羲在宛丘,也就是現在淮陽這地方,教人打獵捕魚過生活。後來,人多了,伏羲挑了一批會打獵捕魚的人,叫他們去東西南北四方,到那裡打獵捕魚。大家問伏羲「東和西怎樣能分?」伏羲說:「東方屬金,西方屬土。日頭出東落西。
」又有人問:「南和北怎麼分?」伏羲說:「南熱北冷。」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怎樣辨別東西南北。 伏羲畫八卦 從前,人們對天上會長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地上會颳大風、起大霧,不知道是咋回事。很多人去問伏羲,他也說不出個原因。伏羲總想把這些事兒弄清楚,可想來想去,咋也想不出個頭緒來。
有一天,伏羲在蔡河(流經淮陽伏羲南門前的一條河)捕魚,逮住一個白龜。他想:世上白龜少見哪!當年天塌地陷,白龜老祖救了俺兄妹,後來就再也見不到了。莫非這個白龜是白龜老祖的子孫?嗯,我得把它養起來。他挖個坑,灌進水,把白龜放在裡邊,逮些小魚蝦放坑裡,叫白龜吃。也怪,白龜養在那兒,坑裡的水格外清。伏羲每次去餵它,它都鳧到伏羲跟前,趴在坑邊不動彈。
伏羲沒事兒就坐在坑沿兒,看著白龜想世上的難題兒。看著看著,他見白龜蓋上有花紋,就折一根草稈兒,在地上比著白龜蓋上的花紋畫。畫著想著,想著畫著,畫了九九八十一天,畫出了名堂。他用一通道兒當陽,一斷道兒當陰,一陽二陰,一陰二陽,來回搭配,畫來畫去,畫成了八卦圖。
後人把伏羲養白龜那個坑叫白龜池,畫八卦那地方叫畫卦臺。 伏羲降龍很早以前,西邊很遠的大山裡,有個深水潭,方圓的百姓都靠潭裡的水澆地、做飯過日子。 有一天夜裡,「呼呼」起了大風,颳得樹倒屋塌。原來有一條黃龍從別處飛來,鑽進了深潭裡。這條黃龍很惡,吃人吃畜生,害得這一帶百姓沒法活,人都往外地逃。
人祖伏羲正在八卦臺推算八卦哩,掐指一算,知道有條黃龍在西方作惡,那兒的百姓有了大災大難。他拿起青龍拐杖,說聲「變」,青龍拐杖變成了一條青龍。伏羲騎著它來了西邊。 黃龍見到青龍,撲上前撕咬。兩條龍打個天昏地暗,一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青龍受了很重的傷。
眼看青龍就要敗了,伏羲用吐沫在青龍身上畫了一個八卦。 青龍立刻力氣大增,又和黃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將黃龍打到。伏羲為了防止黃龍再出來禍害人間,在黃龍身上畫了一個八卦,將黃龍變成一座山,將青龍變成一座大青石,壓在山頂。從此黃龍再也沒有出來過。貢獻成就
一說伏羲即太昊,本姓風。傳說他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神話中華夏民族的始祖。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始畫八卦,取火種、都陳。在位15年。 人類始祖伏羲生於甘肅仇池、長於甘肅天水、歿於河南淮陽。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
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位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取火種、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歷史。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我國古代多以聖人為神,傳說伏羲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過,黃帝所歸。」「太白皋爰過」,即伏羲上下於建木之意。《淮南子·時則訓》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裡。」高誘註:「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為東方天帝,這就是他的神職。
(一)伏羲八卦
伏羲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具大貢獻是始畫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許多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八卦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宇宙間的一個高級「信息庫」。早在十七世紀,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茲創立「中國學院」,研究八卦,並根據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和當地歐洲先進的計算機。八卦中包含的「二進法」,現在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及電子學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代廣泛應用時,嘆為「至為可驚」。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正在研究和探討之中。
(二)伏羲八卦臺
八卦臺,北臨黃河,南依連山,東據虎牢,西望洛川。此處原是河洛交匯處,自古以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萬多年前,便有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勞動、生息,創造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成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發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這裡仍然是一個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慶年間重建洛口村寨門時,寨門橫額鐫刻「古洛油」三個大字。兩邊刻有石楹聯,上聯是「塗光休氣兆北閾」;下聯是「赤文綠字煥東周」。概括了古洛響輝煌的過往歲月。
(三)伏羲廟
現今古成紀有規模的伏羲廟有三處和伏羲臺一處,即位於河南淮陽的太昊陵,天水市區的伏羲廟,卦臺山伏羲廟,泰安泰山廟的伏羲廟,河北新樂伏羲臺。尤以淮陽縣的太昊陵規模宏大,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
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曆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
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臺、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四)古風臺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於甘谷縣白家灣鄉蔣家灣村的古風臺太昊山。 甘谷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冀,為今甘谷縣。
有著近兩千七百年的建縣史,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 甘谷古風臺以及秦州畫卦臺都是伏羲時代古建築「臺」的遺存之地。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滄桑,歲月流逝,舊物已不復存在了。但名稱卻代代相傳,留了下來,一代一代稱頌不休。 古風臺人說伏羲原名為「風伏羲」,和《三皇本記》記載「太昊庖犧氏,風姓」相吻合。
當地人說伏羲原名「風伏羲」,此說則與《三皇本紀》載「太昊庖犧氏,風姓」相吻合。杜預曰:「太皓伏羲氏,風姓之祖也。」古風臺有艾蒿山,分為圓咀、饅頭咀、苜蓿梁、漩渦咀、艾蒿山五臺,其山頂中央低凹,呈盆地狀,面積約1400平方米。此地呈八卦狀,據說伏羲在第五臺艾蒿山擺卦,故艾蒿山又稱「八卦山」。古風臺有伏羲土碑存,碑前一平地,鄉人稱為「伏羲硯」。
(五)伏羲貢獻
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位對華夏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傳說,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傳說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親在一個名叫雷澤的地方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12年後出生的。這個雷澤據考證就在現今的天水市境內。
再後來,一次洪水吞沒了整個人類,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倖存了下來。要使人類不致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但兄妹成婚畢竟是很難令人接受的的,於是他們商量由天意來決定這件事。怎樣決定呢?兄妹倆各自拿了一個大磨盤分別爬上崑崙山的南北兩山,然後同時往下滾磨盤,如果磨合,就說明天意讓他倆成婚。結果,磨盤滾到山下竟然合二為一了,於是,他倆順天意成婚,人類從此得以延續。
據史載,伏羲曾教人們織網捕魚,從而使人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到初級的畜牧業生產;他確定了婚嫁制度,創造了曆法,發明了樂器,教會了們製作和食用熟食,結束了人類身披樹葉,茹毛飲血的野性狀態;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秘密符號--八卦,這是一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電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代東方哲學的標誌,並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探索和研究。日本國高島易斷總本部以高島成龍先生為首的一行易經研究人員,每年的陰曆五月都要專程來甘肅天水祭拜伏羲。
隨著部落的兼併和遷徙,伏羲所創立和倡導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黃河流域,與其它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民華夏民族。因為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圖騰,也由黃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變成為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華人的始祖。